APP下载

我国农村地区收入不平等状况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2017-10-10李晓任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财产性居民收入总收入

李晓任 李 实

(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海淀 10087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出现了持续扩大的趋势。在不同时期,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也存在着不同的诱发因素。在1978年到1983年期间,以农村为中心的改革还处在最初阶段,以联产承包为主导的改革举措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农民的收入出现了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并不明显,也没有出现明显的扩大,基本上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李实、赵人伟、张平,1998)[1]。从1984年开始,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平缓上升的趋势:1985年、1990年、1995年和2000年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23、0.31、0.34和0.35,中国农村内部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的事实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同(高梦滔、姚洋,2006)[2]。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深势必会对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考察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化情况,分析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收入差距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于对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测定与分解,以及对收入不平等因素的解释。比较经典的方法是按收入来源分解和按人群组分解,从中发现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例如李实、赵人伟、张平(1998)[3]运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1988年和1995年的两次居民收入调查数据,他们的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由1988年的0.338上升到1995年的0.429,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份额的下降和工资性收入份额的上升。工资性收入的集中率远远高于家庭经营收入的集中率,这种收入结构的变动拉大了收入差距。

后来的一些研究采取了要素分析方法,试图发现一些导致收入增长和差距的影响因素。例如,高梦滔、姚洋(2006)[2]运用跨度15年的微观面板数据,考察农户收入差距的家庭和个体因素。他们采用非参数回归的方法对农户收入差距加以解释,发现在1987年到2002年期间,造成农户收入差距的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本而非物质资本和土地,尤其是教育和在职培训是拉大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程名望、史清华等(2015)[4]对高梦滔、姚洋(2006)[2]的研究进行了扩展,运用2003年到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住户调查数据,研究得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产、非农就业缩小了农户收入差距,而社会资本、金融负债、金融制度与政策、区域发展水平等拉大了农户收入差距。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为了分析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化情况,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农村居民收入和收入差距的近期变化情况如何?造成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收入差距的不同影响因素各具有多大的重要性?为回答以上问题,运用CHIP2007和CHIP2013的农村住户调查数据考察2007年到2013年农户可支配收入的变动情况,在按收入来源和按地区进行分组分解收入不平等指数的基础之上,利用基于回归方程的不平等指数分解进一步分析家庭和个体因素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

二、数据及收入定义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组织的两次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CHIP)。我们选择了2007年和2013年调查中的农村住户数据,即CHIP2007和CHIP2013。2007年的数据包括8000个农村家庭,2013年的数据包括11013个农村家庭,两个年份的样本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对应年份的常规住户调查大样本库,根据地区代表性和随机抽样原则进行抽取。数据内容包括住户个人层面的基本信息,如年龄、受教育水平等,以及家庭层面的基本信息,如收支情况、就业状况等。

通常的研究大多是用“纯收入”的概念来定义农村居民收入,这会对农户实际收入造成低估,这是因为“纯收入”没有考虑农户的自有住房租金收入。农民自有的住房是家庭资产的重要组成,若将住房在市场上出租,会获得租金收入。当农民选择自己居住时,住房所带来的消费效用也应该算作其收入的一部分,忽略这部分所得会对农户收入造成低估。为此,我们在CHIP收入定义是在纯收入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其中最大的调整是对自有住房租金收入进行了估计并把它包括在居民收入中。我们将农村居民收入分为六部分:工资性收入、农业经营性收入、非农业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净收入、自有住房租金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居民从事当地工资性工作和外出务工所获得的收入;农业经营性收入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所得到的收入,非农业经营性收入是农民从事除农业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家庭经营活动(如自我经营)所得,两者是经营性收入的组成部分;财产性收入是指农民从财产的使用和租赁而得到的利息、红利等收入;转移性净收入是指扣除税费后,农民从国家所得到的净转移支付以及私人转移性收入;自有住房租金收入是通过资产回报率的方法计算所得.考虑到不同地区之间物价的差异和两个年份之间CPI指数不同,以2007年为基准,我们对2013年收入进行了物价平减指数的调整,并以住户收入除以住户人口数,获得住户人均收入来分析收入差距的变化。

三、分析方法

(一)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按收入来源分解基尼系数,可以考察不同收入类别及其变动对收入不平等程度的贡献,通过计算各项收入的集中率和占总收入的比率,考察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动和形成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基尼系数是经济学中度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常用指标,在实证研究和政策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可以在不同收入来源之间加以分解,从中看出收入来源在总收入中的份额和集中率,二者共同决定了该项收入对总收入差距基尼系数贡献的大小,以此可以计算出它们各自对总收入的不平等程度的贡献。

首先,将收入来源分为m个分项(如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然后,将n个调查对象按可支配收入由低到高进行排序,计算每项收入来源在总收入中的份额和集中率,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G为总的基尼系数;m为按照收入来源对总收入划分出来的m个收入分项,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及自有住房租金收入;Ui为第i项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Ci为第i项收入的集中率。由此可得,第i项收入对总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的贡献率可用Ei表示,Ei=UiCi/G。如果Ci>G,则此项收入对总体收入差距起到扩大的作用,如果Ci<G,则此项收入对总体收入差距起到缩小的作用。

(二)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泰尔指数是测定不同人群组之间的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数。该指数可以将总体收入差距分解为不同人群组之间的差距和人群组内部的差距。

以地区分组为例,泰尔指数的分解结果会显示总体收入差距多大程度上来自于地区内部,多大程度上来自于地区之间。

以下为泰尔指数的公式:

本文提出了一个自然问答系统,对于事实性问题,它能够生成完整自然语言句子形式的答案。首先获得大量的问题答案对,并将其与知识库进行对齐,为模型训练提供数据基础。然后提出了基于全局知识表示的两阶段答案生成模型。对于一个问题,第一阶段基于全局知识表示匹配想对应的事实三元组;第二阶段结合匹配事实和问题利用序列学习模型分别从前向和后向两个方法生成答案句子。在公开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未来计划从下面两个方向扩展现有的工作:(1)回答复杂的问题,它不仅需要检索多个事实,各个事实之间可能具有更复杂的结构;(2)设计更加灵活的模型纳入更多的外部资源(文本等)。

其中y=(y1,……,yn)为工资分布向量,n为样本个数。

泰尔指数的分解公式表示为:

T(y;n)=T(y1,y2,……,yG;n)

(三)基于回归方程的不平等指数分解。首先在收入函数中用家庭和个体特征变量来解释收入水平的差异,在回归方程的基础上分解不平等指数(如基尼系数),从而获得家庭和个体因素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作用。由于这种方法本身还处在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基于不同的原理和对残差的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的分解法得出的结论也略有区别。我们这里选用Fields的分解法对回归分解结果进行解释。

Fields的分解方法所分解的是对数收入,首先估计收入的对数方程:

其中,lny为收入的对数,at=(atβ1tβ2t……βJt),zit=(Xi1tXi2t……XiJtεit),再将收入不平等分解为:

其中,sj(lny)为j项收入来源对不平等指数的贡献份额,并有。模型中,残差以外的可以确定的部分用来解释不平等指数的R2(lny),R2为收入对数方程的判定系数。

四、分析结果及解释

(一)收入差距扩大的基本事实。表1列出了2007年和2013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其增长率。在这6年间,农村居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88%,应该说是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在根据收入水平对样本进行十等分后,可以发现不同收入组人群的收入增长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最低收入组的收入增长仍然是最低的,除了最低收入组外,其他收入组的年均收入增长率都超过了7%,而且收入水平越高,其年均收入增长率越高。从表1还可以看出,2007年最富的10%人群组的平均收入是最穷的10%人群组的13.3倍,到2013年它上升为17.2,这意味着农村居民收入的贫富差距仍在扩大。

表1 不同收入组的收入情况

(二)基于收入来源的分解结果。表2显示了两个年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构成。不难看出,与2007年相比,2013年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的年均增加率为9.88%。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政府惠农政策的影响作用,农户收入水平的上升是必然的结果。从不同的收入类别上看,两个年份里,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均占有最高的比重,2007年,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8.04%,到2013年,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39.96%,农民的打工所得是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这说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增加,促进工资收入的快速增长。相反地,在两个年份中,农业经营性收入的比重显著下降,2007年农业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33.16%,仅次于工资性收入,而2013年农业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降低到19.64%。农业收入虽仍为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长期来看,农民的收入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他类别的收入替代农业收入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比如财产性收入和自有住房租金收入,年均增加率分别为27.59%和24.03%。2007年财产性收入和自有住房租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11%和9.61%,到2013年,二者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提高到6.49%和17.83%。不同的增长幅度表明了收入构成的变化状况,财产性收入和自有住房租金收入的重要性大幅度提高,而农业经营性收入的地位在逐渐下降。

表2 基于收入来源的分解结果

通过对基尼系数的估算和分解,我们发现在2007年至2013年期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如表2所示,基尼系数由2007年的0.372上升到2013年的0.426,上升了14.5%。为分析收入差距的扩大与收入结构变动的关系,我们用两种方式做进一步分析:用2007年各项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乘以2013年各项收入的集中率,并对其进行加总,得到模拟的基尼系数为0.404,比2007年实际的基尼系数高出8.6%;用2007年各项收入的集中率乘以2013年各项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得到模拟的基尼系数为0.394,比2007年实际的基尼系数高出5.9%。由此可以判断,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变动的59.3%由各分项收入集中率的变动来解释,而剩下的40.7%由收入构成的变动来解释。这一结果与1990年代农村收入差距的变动原因有所不同,当时收入构成的变动是主要的诱发因素(李实,1998)[1]。

具体到各个收入分项的变化,在此期间,对收入不平等程度贡献最高的均为工资性收入,2007年和2013年分别为39.08%和41.55%,工资性收入的集中率和占总收入的比重均有所提高,仍然是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的主要来源。而且工资性收入的集中率提高尤为明显,表明虽然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打工机会和非农就业机会在不断增加,但是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有较高人力资本,较长工作经验的农民工收入有了更快增长,他们与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农民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与工资性收入相反,农业经营性收入对不平等贡献程度有所下降,这是由于其集中率的降低。而且,由于其在总收入中份额的下降,它在缓解收入不平等中起到的作用也在逐渐减弱。此外,转移支付是衡量国家分配政策力度的一个直接指标,2007年至2013年之间,转移性净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有所提高,而且其集中率在下降,从而导致了其降低收入不平等的作用在增强。转移性收入的提高与我国惠农政策的普及有着密切联系,在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的同时,一方面减少了农民税费负担,另一方面缩小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自有住房租金收入,它对不平等的贡献率由2007年的9.59%上升到2013年的16.69%,提高幅度为73.67%。2007年自有租房租金占总收入的比重为9.61%,到了2013年,这一比重上升到17.83%,提高了8.2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它的集中率也有小幅度提高,导致自有租房租金收入对总体收入差距的扩大作用越来越大。另一值得关注的是财产性收入,2013年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由2007年的3.11%上升到6.49%,集中率由2007年的0.587提高到0.609,导致它对不平等的贡献率也由2007年的4.91%提高到9.27%,提高幅度为88.8%。这意味着农村财产性收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不断推高,将来会成为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来源。实际上自有住房租金收入也是一类财产性收入。在农村居民财产积累和集聚不断加速的情况下,两项财产性收入都出现了快速增长和分布差距的扩大,将会成为收入差距扩大的新的来源。

(三)基于地区差异的分解结果。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均有所缩小,尤其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幅度较大。根据表3所示,东西部之间的人均收入比率从1.91缩小到1.60。

表3 地区间人均收入的比率

表4中列出了两个年份的泰尔指数,并对其进行分解,进一步反映区域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2007年的泰尔指数为0.235,2013年的泰尔指数增加到0.285,上升的比率为21.28%。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国农村居民的工资差距处在扩大的状态。分解结果显示,组内(地区间)的收入差距由2007年的83.6%上升到2013年的93.68%,组间(地区间)的收入差距由2007年的16.38%下降到2013年的6.32%。这一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区域之间收入差距的相对重要性有所降低。这意味着我国农村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在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地区由于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农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地区平衡发展战略的提出,过去几年中内陆欠发达地区经济出现了超常发展,使地区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减小,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得到了更快提升,地区间收入差距出现持续缩小的趋势。

(四)对收入差距的进一步分析。我们使用基于回归分析结果的不平等分解的分析方法来探求收入差距的背后影响因素,它首先是将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农业劳动力比率、非农业劳动力比率、抚养比和家庭人口数等变量纳入收入函数中,然后根据回归结果对收入不均等进行分解,将总体不平等分解为各个影响因素(变量)的分别贡献。下面我们使用Fields的分解方法对收入不平等指数做进一步的分解和说明。

表4 基于地区差异的分解结果

表5给出了收入函数的回归结果,表6是基尼系数的分解结果。可以发现,居住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其收入会受到地区因素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处在西部地区的农民,他们的收入更低,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更大,但是这种负效应呈现缩小的趋势:就中部地区而言,地区因素对收入的影响系数从2007年的-0.335下降到2013年的-0.263,对不平等的贡献率从2007年的2.71%下降到2013年的1.49%;类似地,对西部地区来说,地区因素对收入的影响系数从2007年的-0.490下降到2013年的-0.338,对不平等的贡献率从2007年的8.59%下降到3.45%。与此相反的是,教育对收入的贡献率在逐年上升。2007年受教育年限变量的系数估计值为0.0196,2013年上升到0.0528,这意味着更高的教育水平会带来更多的收入回报。与此同时,教育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也从2007年的2.77%上升到2013年的3.92%,表明居民之间教育的差别带来的收入差距变得越来越明显。

表5中的估计结果还表明,劳动力从事农业活动还是非农业活动会带来不同的劳动报酬。相对于一般家庭来说,从事农业活动的劳动力越多,其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越低,而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劳动力越多,其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则越高。而且,表6中的分解结果显示,农业劳动力比率变量对收入差距的贡献在下降,非农业劳动力比率变量对收入差距的贡献在上升。此外,抚养比和家庭人口总数对家庭收入有着负面影响,并且这一影响在逐年拉大。不难理解,抚养比的提高意味着非劳动人口的增加或劳动人口的减少,在成年劳动人口少并且非劳动人口多的情况下,农民会更多地倾向于从事离家近,但在收入上不具优势的农业生产,这会对外出就业产生阻碍,进而影响家庭的整体收入。而且,这两个与家庭人口相关的变量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在上升,它们对基尼系数的贡献从2007年的0.67%和10.63%提高到2013年的3.06%和12.42%。

表5 收入函数的回归结果(被解释变量:人均收入)

表6 Fields的分解结果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到2013年期间,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呈现扩大的趋势。高收入组人群的收入增长超过了低收入组收入增长,处于最低收入层级的农民的收入增长是最低的。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不同,这种差距已经不再是收入构成和区域间的收入差距所导致,而是收入的集中率和区域内部因素所造成,这表明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有所缓解,但区域内部的收入不平等现象依然很严峻。

从收入结构上看,工资性收入依然是不平等问题的主要来源,工资性收入较大的差距是造成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惠农政策覆盖率的提升使农民所获得的转移支付在数量和普及度上均有提高,缩小了收入差距。而自有住房租金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作用趋于明显,将会在未来成为收入差距的重要来源。

在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扩大的过程中,教育机会不平等因素扮演了相对重要的角色,这意味着农村地区的教育覆盖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抚养比和家庭人口数的差异也是拉大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因此,解决农村养老和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是促进收入平等的关键措施。

总之,面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要着重解决农村区域内部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为低收入农户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增加其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举措。此外,继续执行已有的惠农政策,增加一些针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的社会福利政策,推动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平衡发展以及养老体系的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有效政策措施。

猜你喜欢

财产性居民收入总收入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农村财产性收益扶贫 为精准扶贫开辟新路
碧桂园:2019年总收入4859.1亿 同比增长28.2%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论盗窃财产性利益
旅游业:半年总收入2.25万亿元
旅游业:半年总收入2.25万亿元
谁有“洪荒之力”里约奥运会收入最高的参赛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