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

2017-10-09甘红喜

甘肃教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运用语文教学音乐

甘红喜

【关键词】 语文教学;音乐;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3—0088—01

音乐与语文的有机结合,是在学科间综合教学法中新颖且典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适应了当前教育事业与国际接轨的潮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音乐与语文的有机结合,改变了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体验。现笔者针对音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音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音乐能安抚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不是很长,一堂课上,很少有学生能自始至终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成了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将音乐引进课堂,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安抚他们的情绪,从而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预备铃响后,播放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唱歌。在节奏轻快的歌声中,就连最调皮的学生都能迅速放好学习用品,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

2.音乐能增加参与度,活跃学生思维。语文教学同样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只有在双方充分的理解之下,才能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能够通过音乐,发挥自己的表演和表达欲望。同时,通过音乐也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语文教学的直接性和丰富性。

二、音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通过配乐朗读,活跃课堂气氛。配乐朗诵时文学、音乐、有声语言三位一体的艺术传播形式,更符合人的审美心理,给人以三合一的艺术享受,能带给人愉悦共鸣之感。配乐作为对语言的一种渲染,是反映作品情意与表达内容的载体。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如,朗读《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时,可配以樂曲《黄河颂》和《长江之歌》等歌曲。

2.音乐能创设情境,渲染情感。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课文是以语言文字塑造形象的媒介和手段,因而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读者有一定的理解力,才能在想象中构造起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语言文字的抽象性往往使这些刚认识汉字的学生一时难以想象文字描述的情境,也难以体验文字描写的情感,而音乐轻重缓急的曲调,明快的节奏,未成曲调先有情,能给他们更为直接、生动、丰富的感受。音乐所唤起的联想是从情感激发中自由展开的,能帮助学生克服语言文字的抽象性所带来的困难。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学生都非常熟悉的歌曲。悠扬、深沉的曲调与课文内容紧紧相连,一下子能激活学生以往在电视、电影中获得的间接经验,仿佛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3.音乐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李吉林老师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有些课文中讲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教师可以借助音乐传达给学生。例如,《我的油布伞》(苏教版)一文中,“偶一回头,我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此刻“我”的情感,教师用语言是无法讲清的,这时播放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比教师空洞的讲解更为有效。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音乐的使用一定要把握好“适时、适当、适量”的原则,选择合适的音乐,把握适当的时机和节奏,不可滥用。将音乐与语文教学融合起来,不仅增强了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而且通过音乐将道德理念和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为以后的成长和持续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编辑:马德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运用语文教学音乐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