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校学员“血性”精神的培养

2017-10-09王楠

山东青年 2017年5期
关键词:军校学员心理训练血性

王楠

摘要:血性是军人职业的标签,随着武警部队遂行任务的日益繁重,如何激发军校学员的战斗血性已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血性的本质内涵以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提升学员血性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血性;军校学员;强化信念;情绪唤醒;心理训练

2014年10月,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其中有血性就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现阶段,武警官兵执勤站岗、处突维稳、抢险救灾任务繁重,时刻面临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必须下大力砥砺血性,保持军人特有的正气、虎气和锐气,才能为执行各类急难险重任务,保持战斗力提供强大支撑。

一、“血性”的心理学内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血性,它是军人特有的一种内化的英勇顽强的个性品质,是“知、情、意”和谐统一的高级心理活动,体现人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由军人的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浓缩升华而成的一种战斗力量,是直接影响支配军人行为的一种精神状态,是意志行为、情感、信念,三者的综合统一。

二、影响“血性”形成的因素

(一)生物遗传是基础

生物遗传对个体血性特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质类型上,它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类型、内分泌系统有关,每个人的气质类型是不同的,有的人天生勇敢一些,血性相对好培养,比如说胆汁质,而有的人天生谨慎、胆小,血性相对难培养,比如抑郁质。

(二)后天培养是关键

第一、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父母的教养方式、言传身教都在潜移默化中雕刻着个体的雏形,影响着个体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

第二、学校教育。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军校作为武警部队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的是未来指挥官。当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当面对生死考验时,他们必须能身先士卒,舍生忘死,勇于担当。

第三、部队锻炼。实际上部队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常的训练模式以及参与重大任务的频次、实战经验的积累对于培育血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军人的血性离不开家庭优秀品格的传承,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培养,离不开部队生活的实际锻炼。

三、锻造“有血性”军人的方法与途径

军人的血性是由人的信念、情感、意志行为所构成的一种心理特质,表现在战时,培养在平时,关键在养成。

(一)在强化政治信念中催生血性

通常讲,理想信念教育只有建立在主体的心理层面,才有可能被主体最终接受,才有可能真正转化到主体的认知深层结构中去。因此,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必须从接受者的心理现状出发,紧跟官兵心理实际,教育方式多样,做到润物细无声。

用光荣传统熏陶。善于从历史事件和革命纪念地中发掘光荣传统的教育资源,通过开展读战史、讲战例、写战书、看战斗影片、唱战斗歌曲等活动,让官兵在学习民族英雄的壮丽情怀中继承血性基因,从重温经典战例中砥砺血性品质。

用优良环境涵养。好的军营文化对官兵的思想、价值观、战斗精神等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美军将价值观制作成标牌、宣传画和条幅,在训练场、餐厅、宿舍和图书馆等处大量张贴、悬挂。并且官兵的身份牌上都镌刻着军人的价值观。通过这些点滴细节,让官兵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和培养官兵们的战斗精神。这些外军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效仿,加强营区文化环境建设,使战斗精神入心、入脑。

用先进典型示范。官兵身边的强军标兵、道德模范、业务能手,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好样子。他们是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要重视发现、培养和宣传做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时代楷模,引导官兵见贤思齐、仿贤育德,在学有方向、赶有目标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修养。

(二)在唤醒积极情绪中巩固血性

关于如何通过调动调动积极情绪去激发军人的血性,中国古代兵法中的阐述是很多的,思想非常丰富,它既是上乘境界的用兵原则,也是中国古代作战励气思想的心理精要。古代的军事思想家认为,要想调动士气,激发血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德”激气。“教约人轻死,道约人死正”(《司马法·严位第四》)意思是用法令约束人,只能使人不敢怕死,而用道义教育感动人,才能使人为正义愿意战死。

2、以“赏罚”激气。凡军队,无不重赏罚。孙子认为,“赏罚孰明”是直接关系到“气”的形成与保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赏不逾时,罚不迁列;赏不私亲近,罚不讳强大;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尤其要重视赏,要赏的合情合理。

3、以“厚卒”激气。即通过关心体贴部属来激励将士。孙子主张“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孙子·地形篇》)。戚家军能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战斗的血性,屡败倭寇,威震海疆,与戚继光关心爱护士卒,故始士卒勇于冲锋陷阵是分不开的。

4、以“用将”激气。将帅以身作则,战场之上,将帅能够“先之以身,后之于人,则士无不勇矣。”(《将苑·励士》)。意思是指挥作战的将领,必须用本身的表率作用来激励士卒,这样才能使士卒听从指挥。正因为如此,在《吴子兵法·料敌第二》就提出要把三军中那些有用的人才,选拔出来成为将领,分别使用,发挥个人的长处,用于作战,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整体的战斗精神。

(三)在加大心理训练中提升血性

1、“心理超限”训练。在日常训练中,模拟极端情况,通过心理超限训练,使战斗人员心理耐受性不断增强,有利于完成战斗任务。例如美国西点军校向西十公里有个叫巴克纳的新生训练基地,学生称之为“兽营”在那里,教官明确告诉学生“三个月之内不是人”,不仅无休止的训练和最低水平的睡眠、飲食,精神上还要经受各种“折磨”和“欺凌”目的是用这种常人难以忍受的手段“把那些娇生惯养的个人主义者们完全击垮,提高心理的抗挫阈限,然后再拾起碎片重新塑造成合格的军人”,达到“心理脱敏”。

2、“伤亡体验”训练。其理论依据是西方存在主义心理学。包括开展与死亡的哲学对话,让官兵对死亡与生存的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用智慧之火照亮头脑; 让官兵真实地感知死亡,带其感知静穆的墓地,以消解恐惧; 进行战胜恐惧的心理行为训练,诸如认知疗法、系统脱敏法等等,使官兵感知自己的恐惧,认识它、进而控制它、战胜它。这些都可以利用心理咨询室和训练设施组织。

3、“战斗承压”训练。战斗承压包括生理和心理战斗承压。“与承受一般的身心压力比较,它更强调身心潜能的开发和承压的持续性和耐受性。在平时的对抗训练中,应设置险局、危局、僵局、困局甚至败局来锻炼思维反应、决断能力等,真正在近似实战的情境中锻炼军人。

综上,血性是军人职业的标签,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只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军队建设事业之中,把每一次训练、任务、演习和作战行动作为培养血性的重要时机,全力以赴聚焦打赢,立足本职爱军精武,才能真正树立起充满血性的时代军人形象。

[参考文献]

[1] 刘琳,《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培养“四有”革命军人的重要论述》,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4年6期。

[2] 谈志兴,《军人血性及其锤炼途径探析》,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3年4期。

[3] 朱仁宝、张晓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心理机制》,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3期。

[4] 吴丽,《浅谈需要、动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学理论,2011年10期。

[5] 史庆新,《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应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军事史林,2010年4期。

[6] 尚勇,《军事实践: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土壤》,黑河学刊,2012年5期。

(作者单位: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军校学员心理训练血性
血性中国兵
血性中国兵
浅谈培育有血性军校学员
浅谈长征精神在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回归经典,学好“看家本领”
唱响军歌是培育军校学员战斗精神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