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理念、创新及其实践
——“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功能重组转型”研讨会在徐汇区图书馆举办

2017-10-09段晓林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首都图书馆徐汇区建筑设计

信息之窗

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理念、创新及其实践
——“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功能重组转型”研讨会在徐汇区图书馆举办

6月22日,“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功能重组转型”研讨会在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图书馆建筑与设备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图书馆学会联合主办,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图书馆杂志》、《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承办,上海阿法迪智能标签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协办。

本次研讨会邀请到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吴建中,东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顾建新,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三院院长姜世峰,首都图书馆副馆长邓菊英,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张奇伟,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高波等几位专家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来自北京、福建、广西、江西、江苏、河南、安徽、陕西、湖北、湖南、贵州、沈阳、四川以及上海本地的200余名图书馆同仁与会。

徐汇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晓慧致欢迎辞,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馆(所)长何毅致开幕辞。徐汇区文化局局长李明毅,承办方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执行主编蔡迎春,协办方上海阿法迪智能标签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俊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秘书长、《图书馆杂志》社副社长兼常务副主编金晓明主持。专家报告环节由同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兼档案馆馆长慎金花和徐汇区图书馆馆长房芸芳分别主持。

吴建中发言的主题是“空间再造与图书馆创新”。吴建中以即将于2018年开放的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为例,从其起名、外部环境以及内部功能的设计及其争论谈起,指出图书馆正在改变原来的模样,从以书为主体,转变为以知识为主体;从以阅览为主的空间,转变为交流和开放的空间。吴建中详细解读了上海图书馆东馆建筑时提出的五个注重原则,为大家带来了当前图书馆空间设计上的最新理念:首先要注重人的需求。图书馆是人与人交流的共同体,从过去为藏书、设备及其相应设施而设计向为人、社区及其交流创新而设计的方向发展;第二要注重可接近性。图书馆设计不应该只强调建筑的规模,而要突出图书馆与社区或社群之间的关系;第三要注重开放性。强调要尽可能扩大室内空间,把围墙打开,让读者从图书馆内部感受外景特征和日光变化,并且要让空间向馆外延伸;第四要注重生态环境。指出图书馆不能仅考虑建筑本身,还需要考虑与周边景观的和谐;第五是注重资源融合。吴建中认为,资源无处不在,信息是资源,人是资源,空间也可以成为资源。通过一段时期的空间再造,图书馆正在从传统的以阅览室为主体的时代向以学习和交流为特征的知识中心转变。

顾建新的报告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图书馆空间再造”。顾建新认为,高校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大学需要再造,对应的图书馆空间,也要再造,要从“作为场所的图书馆”转变为“作为空间的图书馆”。顾建新分享了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北卡州立大学Hunt图书馆、田纳西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建筑设计理念、空间布局。他指出,图书馆的空间是一种重要的独立资源,同样可以用来服务。在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和分区上,要把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相结合,要从关注“书本”到关注“人”,把更多的空间留给读者,做到动、静分区,空间多元。另外,应遵循《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处理好建筑的实用性和标志性的关系,关注舒适性与人文性,关注生态,确保可持续发展。

姜世峰“当代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趋势浅谈”的报告,是从建筑师的角度,对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思考。他认为,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要适应数字化、信息化发展,以多样化的空间形态,体现“城市会客厅”的社会职能。姜世峰逐一解读了英国、法国、日本、丹麦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家的图书馆设计理念和方案。他指出,图书馆建筑功能和空间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在人性化方面,要求提供舒适的空间感受;人文化,要求建筑空间应富于情感;生态化,要利用可再生能源;地域化,要在图书馆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体现地域文化;数字化,要从书籍中心发展到信息中心;开放化,要将图书馆转变为集研究、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文化中心;个性化,则需要加强图书馆的可识别性,反映气质和地域特色。最后,姜世峰为我们描绘了建筑师眼中的图书馆,他认为,“图书馆把报纸、杂志、音乐、电影、我们和其他人,整个世界都在其中相连,它是书籍的房子,是人类活动的空间,是我们的记忆和财产所在,是知识、休闲,同时也是城市的所在。”

邓菊英“开放、衔接、融合:首都图书馆空间设计”的报告,重点介绍2001年首都图书馆第一期新馆建筑设计的思路、设计理念以及在建成后即进行第一次空间改造的过程。同时对体现衔接与融合的第二期新馆的空间构建、布局原则、平面功能分布以及各种元素、服务、信息在空间内实现的交汇、连续,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衔接,数字文化社区样板间、主题图书馆、文化交流区等特色专区的布局设计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邓菊英提到,通过贯彻空间改造上开放、衔接、融合的理念,要把首都图书馆打造成高度开放、全面融合、无缝式衔接的高效的图书馆文化信息服务中心,首都的学习中心、文化中心、交流中心、体验中心,引领社会畅享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

高波“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探索”的报告,分享了华南师范大学在“用户为天,资源为地,服务为梯”的理念支撑下的空间改造实践。通过一期改造,把图书馆变成文献信息中心、学习中心、交流中心和文化中心,为读者提供包括学习、交流、研讨、欣赏、休闲在内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同时高波也介绍了正在建设的二期改造工程的设计和构想。另外,从空间改造后开展活动的情况以及同学们的微信留言、朋友圈热议、新闻媒体报导等数据反馈,印证空间改造在提高图书馆使用效率,提升图书馆影响力等方面的实际意义和作用。高波认为,通过空间改造,把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打造成为毕业生最怀念的地方、教师最依赖的地方,成为华师人的天堂!

张奇伟的报告是“RFID技术下的空间拓展和服务创新”。张奇伟认为,RFID技术下,图书馆在空间拓展和服务创新方面发生了很大改变。不仅实现借阅藏一体化,架位管理智能化,专题服务、微服务、移动服务、人工智能等创新服务也得以开展。张奇伟分享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的经验。张奇伟认为,RFID技术的应用,给图书馆的整个工作流程、传统服务和管理模式带来了革命性影响,进而引发新的业务流程重组,使图书馆自动化得到推进发展,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吴建中、顾建新、姜世峰的报告更多的从理论角度解析图书馆空间改造的理念、原则、发展方向以及意义;而邓菊英、高波、张奇伟的报告则为大家提供了首都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空间改造的成功案例,大家都感觉收获满满。专家发言结束后,与会代表与专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互动。

(段晓林)

猜你喜欢

首都图书馆徐汇区建筑设计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做好“加减乘除”法持续开展文明提升巩固行动
上海市徐汇区田林第四小学四(2)海燕中队
试论公共图书馆之主题图书馆的建设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公共图书馆 读者满意度评价研究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在客厅享受史诗级大片 上海徐汇区高档住宅的客厅影院
徐汇区凌云社区举办科学育儿亲子活动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台湾风物图卷》展在首都图书馆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