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与“海派文化”的传承、发扬和推广
——巴金故居纪念馆常务副馆长周立民研究员访谈录

2017-10-09段晓林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海派巴金上海

图书馆与“海派文化”的传承、发扬和推广
——巴金故居纪念馆常务副馆长周立民研究员访谈录

周立民介绍: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批客座研究员之一。主要著作有巴金研究专著和传记《另一个巴金》《巴金手册》《巴金画传》《似水流年说巴金》《巴金<随想录>论稿》等,出版当代文学评论集、散文及学术随笔集《精神探索与文学叙述》《世俗生活与精神超越》《翻阅时光》《微风拂书》《文人》《简边絮语》等,编有各类文献资料多种。

问:有学者提出:“海派文化是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集中反映和典型表现。“海派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相比,有哪些独特的特点?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可能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楚的。比如,我们今天谈“海派文化”,似乎重心都不在当下,而是一种历史的形态。那么当下,从历史中继承了什么?又如何塑造自我?海派文化的当下,与历史形态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又在哪里?是需要厘清的。因为,在我个人的认识中,这两者当然有联系,但又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说海派文化在中国,是都市文化的一个集中反映和代表,完全没有问题。然而,在今天,北京、广州、深圳、香港、台北,各自都有自己的都市文化形态,也完全有趋同的地方,甚至与纽约、东京、巴黎之间也有一致性之处。那么,再笼统地说它,好像就不合适了,也很难说都市性就是海派文化的特点了。比如,过去常说,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它具有开放性。请问,上面谈到的那些城市,哪一个不是国际化的,哪一个又不具有开放性?

基于这样的前提,我谈的“海派文化”具体是指近代开埠以来到1949年这个时段的海派文化。如果讲它的特点的话,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共生的一种商业文化,在商业文化基础上,它形成的契约精神、个体精神、创造性、开放性乃至灵活性,都是它的主要特色。中国有千百年来轻商的传统,把海派文化定位为商业文化,在某些人眼里可能降低了海派文化的品位,但是,在我的感觉,却不是这样,这恰恰是它不可被取代的优势,而且,这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商的文化,对立或者融化官的文化,改变官的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给文化发展极大的空间和自由,也激发了现代文化人的创造力、自生的力量,对于社会而言,形成了市民的空间、商业社会,让市民们都有了独立性、个人性,这应当是海派文化弥足珍贵的特点,在今天也是值得大力发扬的宝贵文化资源。至于今天的“海派文化”的特点,我觉得尚需进一步研究,但是,直觉上我会反问:还有海派文化吗?或者,这种说不清的模糊性、暧昧性,才是它的特点。

问:海派文化形成于近代,对海派文化一些特点的描述,基本上也都是以近代的文化、生活为基点。现在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经济飞速发展,和近代的历史环境已经有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现在说要传承和发扬海派文化对现代上海的意义何在?

在上面的一个问题中,我的回答,实际上已经谈到这个问题。需要补充的是,今天的外部条件和本身的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传承和发扬海派文化,既要立足于今天的现实,又必须关注到这个变化和差异,而不是机械地移植或延续某些特点(实际上也做不到)。据此,我更想申明的是,一个文化形态也好,一个地域也好,它的成长和发展也是有历史延续性的,这不是人为制造的,也不能人为隔断,如果发现哪些地方有“断裂”,弥补这个“断裂”,是所谓的传承和发扬的关键点,这个弥补上了,才谈得上今后的发展。

问:在馆藏民国期刊中,那些老画报上人物的风情,老报纸广告中特有的风味,老电影期刊中

所反映的市民情趣,让人一看想到上海,就感受到“海派文化”的一种温润和底蕴,体味到其中包含着的文化繁荣、艺术兴盛和都市繁华。现代的上海,很现代,很发达,但似乎已经缺乏这种让人一看就想到上海的人文特质,那么“海派文化”的现代体现是什么?

我们上海的各大图书馆,关于海上文化的文献和资料的收藏都很丰富,这些年来,复制、影印、开发出版等等,一直热度不断,且总有很好的成果出来,这些工作应该持续做下去,文化是靠积累的,积累多了,必有成效。在做这个工作中,我倒是有两个建议,一个建议是,各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能否有一个统一的利用机制,整体规划,合理利用和共同开发,这样从规模和效益上要超过现在。二是利用历史资源,不要庸俗化。一提起老上海,仿佛就是杜月笙、黄金荣,就是跳舞场、百乐门、《夜来香》,这种简单化、庸俗化地解读,不是在传播海上文化,反而会有损害。放眼看一看,也就是在那个同时,上海也是中国左翼文化的发源地和大本营,海派文化是多层次的,多样性的。

海派文化的现代体现,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规定的概念,或某种总结出来的经验,它还在进程中,所以,我提倡参与性,让现代人参与它发展的进程,让他们感受到一种文化的魅力,才有所体现,而不是我们预先设定什么。

问:目前,上海各高校学生,大部分都来自沪外,而且又被安排在离市区较偏远的校区学习,较少机会深入接触上海的文化和生活。如果说要传承、发扬并推广海派文化,首先让学生们感受到“海派文化”,我们应该有什么的措施,或者怎么来营造氛围,让我们的学生有机会浸润于“海派文化”的环境,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浸染这些特质。将来无论是留在还是离开上海,才能带着这些“海派文化”的特质,去传承、传播和发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图书馆又能做些什么。

正如上面所讲的,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到这个城市的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培养和建立与城市、城市文化的血肉联系。其实,生活在上海,生活方式的变化,就是一种地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我们不必过分担心,他们不会与海上文化绝缘。就图书馆而言,把馆藏资源化作对学生的教育资源也非常重要,至少设立海派文化的图书借阅区,还可以通过展览、讲座、读书会等多种形式,引导同学们更深入地走进海派文化的腹地。另外,还可以增加图书馆的开放性,设立一些资料整理和研究的课题,让同学们参与,这既充分利用了馆藏,又培养了海派文化的“传承人”,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将一些研究成果公众化,及时传播出去,进一步培养海派文化的“志愿者”。

问:请推荐一些您认为较有价值的现代版的与“海派文化”相关的图书。

《春申旧闻合集》(《春申旧闻》《春申旧闻续》《春申续闻》)陈定山著

海豚出版社2015年7月

《春申旧闻》系列是陈定山描写旧上海("春申"即上海)的掌故随笔。陈定山,工书画,兼善诗文。笔墨由洗炼而渐趋繁复,千岩万壑,气韵无穷。他幼时因随长辈历练,得以结识了旧上海许多社会名流,耳闻目睹了上海滩名流们的种种不为人知的过往,故陈定山对旧上海掌故烂熟于胸,信手拈来,后终于结集为《春申旧闻》系列。《春申旧闻》系列既有旧上海的奇闻轶事、社会秘辛,也有菊坛掌故、勾栏风月,间或风趣幽默,间或深思追古,演绎了一出引人入胜的旧上海传奇。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李欧梵著 毛尖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

关于上海的“颓废加放荡”的小说、一本“鸳鸯蝴蝶”笔法写就的散文、一本时空错落,充斥着声光魅影华丽的文化地形图。另外,它还是一部极其严肃的文学批评专著。书中洋溢着战前上海的独特风味,对于上海这个悲情传奇的都市在大时代中的生活,描写得细致入微。

《浪荡子美学与跨文化现代性》

彭小妍著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2月

探讨源自於法国的“新感觉派”文风进入中国的历程,重点置於在横跨东西文化与地理的脉络中,人物、文类、观念、语汇与文本的流动链结。作者主要以现代性的三大推手:浪荡子、漫游者与文化翻译者三者的故事,归结出“跨文化的现代性”的观念,企图挑战现有的语言与学科分界线。

《海上遗珍:武康路》

方世忠主编 欧晓川执行主编中华书局2017年8月

《海上遗珍》系列丛书,选取徐汇区的老房子、老马路,写出老房子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写出徐汇区厚重的历史;以那些老马路为主,写出徐汇区城市化的过程以及那些有名马路上的故事。

((1916年落成的中华书局上海福州路大厦))

(20世纪20年代的武康大楼)

(图文编纂:段晓林)

猜你喜欢

海派巴金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一生
海派剪纸
海派赏石概述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小巴金“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