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耳石复位法在分型诊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

2017-10-09张玉卓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35期
关键词:耳石阵发性头部

张玉卓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耳科,北京 100021)

探讨耳石复位法在分型诊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

张玉卓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耳科,北京 100021)

目的 探讨耳石复位法在分型诊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2月~12月我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采用改良的耳石复位法(CRP)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对症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不同时段的眩晕次数和前庭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应用耳石复位法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耳石复位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应用价值

当患者的头部在运动到特定的位置时,会出现短暂眩晕情况以及眼震等症状,这也被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周围性眩晕[1]。耳石复位治疗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治疗手段,但耳石复位法在实际治疗中存在很多不可取之处,就是并没有按照分型诊治的类型实施耳石复位治疗,所以很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在一次治疗后,还存在复发情况。此次研究为探讨耳石复位法在分型诊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详细正文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12月我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入院时已确诊,并排除患有心脏疾病和耳科疾病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男9例,女11例;年龄20~61岁,平均年龄(40.54±1.25)岁;左耳13例,右耳7例。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21~61岁,平均年龄(40.55±1.55)岁;左耳12例,右耳8例。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改良的耳石复位法(CRP)治疗,①对后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在治疗时坐位,先头部向患侧转动约45°后,令管石逐渐沉到患者的中部后半规管里,然后将患者的头部逐渐转正,再向健侧转动约45°,让管石靠近总脚,之后将患者的头部偏转135°,让管石直接经过总脚,最后再让患者坐起来,头部向前倾斜约20°,让管石进入到椭圆囊中。保持1min进入下一阶段治疗。②对水平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在治疗时选取平卧的姿势头部向健侧转动约90°后,令患者的身体转动180°,而头部也随之转动90°,其鼻尖朝下,然后让患者继续翻转,直至侧卧在患侧上,才让患者坐起来,以患者头部进行三个90°转动为一个整个疗程,保持1 min进入下一阶段治疗[2]。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对症治疗。

1.3 疗效判定

痊愈:经过治疗后,患者眩晕消失,门诊复查Dix-Hallpike试验,试验结果阴性;好转:经过治疗后,患者仍有眩晕。每日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Dix-Hallpike试验诱发眼震时间缩短;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治疗前后眩晕变化不明显。临床治疗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患儿年龄、性别等计量资料以表示,总有效率及其他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时段的眩晕次数和前庭功能比较

研究组患者不同时段的眩晕次数和前庭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100例患儿临床症状观察结果显示

2.2 两组有效率比较

在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痊愈10例,好转8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8例,好转7例,无效5例,研究组取得90%的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取得75%的治疗总有效率。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内耳前庭疾病,大约占到眩晕病例的30%~40%,良性发作性位置眩晕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患者头部运动到某一位置,会出现短暂的旋转性眩晕与眼震,有时还可能会伴有漂浮感或翻转感[3]。眩晕症也被称为耳石症,发生时间长短不一,也可能会周期性加重,病程长短也有所不同。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又将其分为继发性和特发性,最常见发病于中老年人群。对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在治疗前必须进行检查,确定患者病症类型,然后采取不同的耳石复位疗法,在保证不对患者行创伤手术的情况下,让患者痊愈[4]。在此次研究中,研究组采用改良的耳石复位法(CRP)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对症治疗,经过三个月治疗,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患者的眩晕次数和前庭功能,研究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二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这也说明耳石复位法治疗在各评定时间点均取得明显效果,有效率高于常规对症治疗,于患者而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应用耳石复位法治消化内镜护理中实施PDCA循环模式,能有效控制护理风险,保证了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安全和隐私,是降低护理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1] 周丽华,蒋 蓉,邓 琼,等.PDCA循环模式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06(08),03:105-106.

[2] 厉 挺,强明珠,陶爱女,等.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控制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9):4761-4762.

[3] 代 俊,周 华,刘继萍,等.内镜中心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与管理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2):4676.

本文编辑:刘欣悦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35.158.02

猜你喜欢

耳石阵发性头部
头部按摩治疗老伴失忆
火箭的头部为什么是圆钝形?
耳石症患者后管复位治疗成功后头晕症状临床观察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你了解耳石症吗
耳朵生病也会眩晕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
突发性聋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