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冰敷方式在微创拔牙术后的应用分析与研究
2017-10-09张秀丽
杜 青,张秀丽
(徐州市口腔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改良冰敷方式在微创拔牙术后的应用分析与研究
杜 青,张秀丽
(徐州市口腔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
目的 探讨改良冰敷方式在微创拔牙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2月在颌面外科行微创拔牙的患者120例,将2016年1月~6月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冰敷方法,2016年7月~12月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改良后的冰敷方式,比较两组术后24 h、48 h、72 h后的局部肿胀、疼痛程度和开口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24 h、48 h、72 h局部肿胀、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开口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后的冰敷方式,能有效增加局部冰敷面积,减轻术后的症状,减少患者的痛苦,且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患者乐于接受,依从性好,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节约住院费用。
改良冰敷;微创拔牙;疼痛;肿胀度
微创拔牙是临床治疗阻生齿的主要治疗方法[1],但术后肿胀、疼痛、开口受限是其主要并发症,术后及时给予冰敷是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的有效方法,但传统冰敷方法冰袋不能与面部很好的贴合,进而影响冰敷效果。我科对术后患者采用改良的冰袋和自行设计的冰袋固定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12月在颌面外科行微创拔牙的患者120例。纳入标准:能积极配合治疗,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对冷刺激能耐受者;伤口在口内,面部皮肤完整,无破损、无炎症;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雷诺综合症等。将2016年1月~6月符合条件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34.5岁,2016年7月~12月符合条件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龄36.2岁,两组患者的手术医生、责任护士均相同,两组在性别、年龄、手术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⑴传统冰袋制作:将使用过的250 ml输液软袋消毒后注入150 ml纯净水和1 ml碘伏,在包装袋上注明“冰袋”字样,放冰箱冷冻24 h后备用。
改良冰袋制作方法:将用生理盐水稀释的15%的酒精150 ml注入消毒后的输液软袋内,在包装袋上注明“酒精冰袋”字样,放冰箱冷冻24 h后备用。
冰袋固定袋:为内外两层长方形棉质布袋,规格88㎝*15㎝,两端为子母搭扣,便于根据病人头部的大小进行调节,中间有一长椭圆形小洞,使病人下巴可放于椭圆形小洞内便于固定,两侧分别有一个长方形口袋,规格20㎝*14㎝,应于装制备好的冰袋。
⑵两组患者术后均立即给予冰敷,持续冰敷72 h,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冰敷方法,即冰袋外包无菌包布放于手术部位,根据患者对冷的耐受程度选择包布的厚度,冰袋用枕头固定或家属协助托扶。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冰袋固定袋,将改良的冰袋放入固定袋两侧的口袋内,固定袋的椭圆形小洞卡在患者的下巴处,扣上子母扣,根据患者对冷的耐受程度,在冰袋与皮肤之间插入薄插片,薄插片为18㎝*12㎝的海绵片。两组患者在应用冰袋期间注意询问患者的感受,根据患者的主诉及时调整,避免冻伤。冰块融化后及时更换冰袋,以免影响冰敷效果。
1.3 观察指标
冷敷后24 h、48 h、72 h观察患者局部肿胀、疼痛及患者的开口情况。判断指标:①疼痛度: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0度为无疼痛;Ⅰ度(轻度疼痛)为有疼痛感,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不受影响;Ⅱ度(中度疼痛)为疼痛明显,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用镇痛药;Ⅲ度(重度疼痛)为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受干扰,需要镇痛药;②肿胀度[2]:术前测量一侧耳垂经上前牙或下前牙至另一侧耳垂之间的距离,并作好记录,术后第24 h、48 h、72 h用同样方法进行测量,肿胀度=术后测量数据一术前测量数据。Ⅰ级(轻度肿胀),差值≤4 mm,外观正常;Ⅱ级(中度肿胀),差值5~7 mm,外观轻度肿胀;Ⅲ级(重度肿胀),差值8~14 mm,外观肿胀明显;Ⅳ级(极重度肿胀),差值≥14 mm,张口受限;③开口度[3]:Ⅰ°(轻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仅可置入两横指,约2~2.5 ㎝左右;Ⅱ°(中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仅可置入一横指,约1~2 ㎝左右;Ⅲ°(重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不足一横指,约1 ㎝以内;Ⅳ°(完全张口受限):完全不能张口,即牙关紧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肿胀、开口度情况分别见表1、表2、表3。
表1 两组患者术后24 h、48 h、72 h疼痛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术后24 h、48 h、72 h肿胀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术后24 h、48 h、72 h开口度比较
3 讨 论
口腔颌面部血液循环丰富,组织疏散,拔牙术后局部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疼痛和肿胀,影响伤口愈合,有的甚至出现开口受限,临床上常采用冰敷的方式来减轻局部症状。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在做好防冻的情况下,持续不间断的进行72小时冰敷可达到良好的减轻疼痛及肿胀的效果[4]。但在临床工作中常出现冰敷效果不理想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与冰敷的方法、部位、时间和患者的配合度有关。传统冰敷因为冰袋硬度较大,患者感觉不舒服,而头面部特殊的解剖结构,造成冰袋与手术部位不贴合,冰袋容易移位,需要患者或家属协助将冰袋固定在手术部位,导致冰袋使用的随意性较大,达不到满意的冰敷效果;改良的冰袋冰冻24 h后呈柔软的冰霜状态,能根据面部的解剖结构进行随意改变形状,使之与面部吻合,增加接触面积。而自制的冰袋固定袋能很好的将冰袋固定在手术部位,解决了冰袋易移位的问题,方便患者的使用,另外改良后的冰敷方式便于更换冰袋,且能根据患者对冷刺激的耐受程度,在固定袋内插入薄海绵插片,预防冻伤,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使患者乐于接受。大大提高患者使用冰袋的依从性。
冷敷在拔牙术后应用的效果是肯定的。表1可见,改良冰敷方式后,随着冰敷时间的延长,观察组的疼痛程度、疼痛例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发生机制:冷刺激作用于机体,使局部温度降低,使感觉神经的反应输出变慢,减慢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减少神经终板的兴奋性,提高痛阈,从而减轻疼痛,达到止痛的效果[5-6]。
表2表3可见,采用改良冰敷方式后,观察组的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开口情况好于对照组,其原因为冷刺激促使血管收缩,减少组织出血的情况,冰敷还可以降低局部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皮肤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肿胀和开口困难的程度[7]。
采用改良冰敷方式对拔牙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克服了传统冰敷方法的缺陷,提高了患者遵医的依从性,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节约了住院费用。另外冰袋固定袋使用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后可进行清洗、消毒反复使用,节约了成本,减轻患者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1] 张兴辉,陈巨汉,莫伦桂,蓝芬芳.微创拔牙与传统拔牙的临床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2015,21(3):94-95.
[2] 李 娜,涂晓芸,黄滟淅,冷芸坤.改良冰敷法在前牙引导骨组织再生同期种植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6,3(31):31-33.
[3]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第6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
[4] 邓立梅,田 莉,何 苗,宋 蕾,白沅艳,辛利琼.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术区冰敷温度的监测和分析[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6,,43(2):140-142.
[5] 吴明珑,田 薇,刘洪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最佳冰敷时间及频率的研究[J].骨科,2015,6(3):159-161.
[6] 马丽红,张 玲,吴秋霞.冷疗机持续冷敷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10B):2739-2741.
[7] 邓宝贵,全小明.冷疗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疼痛、肿胀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8(4B):1311-1313.
本文编辑:吴宏艳
R782.12
B
ISSN.2096-2479.2017.37.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