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2017-09-30王凯孙嫣然
王凯 孙嫣然
摘要:作为女性主义电影的典型代表,这部影片一方面塑造了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熏陶下,传统的男尊女卑的现状;又体现了在父权制影响下的女性主义解放的思潮。本文主要从激进的女性主义、自由女性主义两个方面来对影片中体现的女性主义进行解读。
关键词:电影;女性;女性主义;解读
一、相关背景简介
伊莲伊莲·肖沃特的某部性别与文学研究导论著作的开篇写道:“性别分析的崛起是20世纪80年代人文科学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巨变之一”。女性主义是指从特定角度揭示女性所受之社会压迫,并根据不同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女性主义作为一个研究、写作和行为的整体性思潮有其发生、发展的特征。女性主义至少含括了四种流派:激进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自由女性主义、“双重系统理论”。①
电影《摔跤吧!爸爸》作为一部印度的动作喜剧片,影片刚一上映,就收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并在豆瓣获得了9.1分的罕见高分,累计票房12.99亿。影片是根据印度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讲述了吉塔和巴比塔在前摔跤好手爸爸的训练下,最终先后成为国际优秀摔跤手的故事。作为女性主义电影的典型代表,这部影片一方面塑造了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熏陶下,传统的男尊女卑的的现状;又体现了在父权制影响下的女性主义解放的思潮。本文主要从激进的女性主义、自由女性主义两个方面来对影片中体现的女性主义进行解读。
二、激进的女性主义
激进女性主义认为造成女性受压迫地位的首恶是父权制。在这样的体制内,男性群体得以将自己的权利凌驾于女性群体之上。影片《摔跤吧!爸爸》,从片名就可以看出吉塔和巴比塔饰是作为父亲的”他者”而被建构的,二人都是父亲角色的客体,她们扮演着父权制社会下,父亲给她们规划的角色。在影片中父亲作为主体,作为秩序,从头至尾都是按自己的想法一厢情愿地操控着两个女儿,根本不在乎她们的想法,甚至是她们吃饭的标准、起床的时间也在严密掌控之下。即使是影片的结尾,女儿获得冠军后的获奖感言,首先感谢的也是父亲这个角色,丝毫没有提到母亲,完全弱化了女性在影片中的存在感和话语权。影片中吉塔将奖牌交给父亲之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我的骄傲”,就是这么简短的一句话,我们似乎已经预见了,吉塔未来的生活中无论是比赛亦或是婚姻,都将会笼罩在父亲的光环下,父亲的权利将永远凌驾在她们之上。
三、自由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与前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未将问题归咎于任何制度——父权制或资本主义制度——而倾向于在具体形式中探讨男性对女性的偏见,如在法律制度或日常表达中有意无意地将女性排除在特定话语领域之外。影片中,当父亲第一次带女儿去参加附近镇里的摔跤比赛的时候,换来的是登记员嘲笑的语气,并借此讽刺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建议让他带女儿参加厨艺大赛,并告诫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你不在乎颜面,我们还在乎呢?”从这点可以看出,男尊女卑思想桎梏的藩篱,在印度人的思想里已经根深蒂固,很难轻易做出改变。在很早之前的《摩奴法典》中早已明确规定:“女子必须幼年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子不得享有自主地位。”这比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纲五常更为残酷,更为苛刻。
《摔跤吧!爸爸》中难得体现女性主义崛起的情景,是吉塔从体校放假回来后,评论妹妹的动作已经过时,准备教给她新的摔跤动作时,恰好这一幕被父亲看到,父亲生气地反问吉塔是不是自己的技巧有问题,随之二人进行了一场摔跤比赛,吉塔获胜。这一设计颠覆了传统被压抑的女性形象,女性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自由和解放。在这里,女性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男性只是作为他们的附属品而存在,女性的价值和身份都得到了实现和回归。
四、总结语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学术术语,以性别的独特视角来揭示社会问题,刷新了受众的的观念。电影《摔跤吧!爸爸》表面上是和《当幸福来敲门》、《风雨哈佛路》等一样的励志剧,实则验证了印度传统社会中男性主导下女性慢慢崛起的事實,是长久以来女性主义崛起的一个缩影,此外影片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也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吉塔这一女性角色的建构,体现了女性价值标准的新思量,彰显了女性独立的新局面。《摔跤吧!爸爸》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给今后的印度电影树立了一个标杆,如何在双重视角下,打破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拍摄出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影片的重中之重。
注释:
①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五版.常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常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五版).
[2][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80.转引自于文秀.生态后现代主义:一种崭新的生态世界观[J].学术月刊,2007(05).
[3][美]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M].周传基译,载张红军编.电影与新方法[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王凯(1992.07-),女,山东济宁人,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孙嫣然 (1993.03-),女,河南郑州人,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