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外来词对汉语影响初探

2017-09-30彭文语邱仲瑛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7期
关键词:文化渗透语义

彭文语+邱仲瑛

摘要:在人类语言系统的演进中,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或多或少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稍作探究不难发现,外来词的出现,对汉民族词汇系统的演进和丰富功不可没,易于变化是语言的重要特点。词汇在语言组成的众多要素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变化的速度最快,也最能够体现历史的发展的要素。所以在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交流过程中,语言特别是词汇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汉代外来词;文化渗透;古今对比;语义

两汉时期的外来词传入数量猛增,并且种类多样、明显可辨,在当今学术界虽然对于外来词的历史分期存在很多争议,但无论是几分法,都将汉代作为是外来词研究的初始年代或重要年代,可见两汉时期在外来词演进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于外来词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对词的来源地,词义,现今使用率都进行过研究,且成果相对完善,并将各领域的理论运用到其中,实现了跨学科的研究,如将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数学分析研究引入外来词研究领域,学科间借鉴交融日益加深,为我们从新视角研究外来词开辟了一条道路。再加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以及文化语言学在汉代外来词研究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汉代外来词与文化的联系日益增多,这也为研究提供了借鉴。

但同时一些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由于汉代距今已远,材料搜集与分析都存在一定难度等原因,使对汉代外来词的研究少于明清等朝代,另一方面,汉代外来词多随着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而现今对汉代外来词的关注仅是就其本身而言,忽略了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提出,汉代外来词更需追溯其文化根源,以外来词之微略汉文化之包容。

(二)解决措施

我们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去避免这些问题。

第一,针对材料难以获得的问题,我们在采用传统方法,即广泛阅读现有书籍和文献以外,还利用了各大高校的电子语料库平台,如BBC、CCL等等,可以针对朝代、内容进行更加细致的检索。

第二,针对研究缺乏文化内涵渗透的问题,我们在研究中更加注重外来词的传入,以汉代生活与人文类外来词为切入点,结合汉代丝绸之路与当代“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进一步探究中华文化包容性,并尝试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具体的研究步骤如下:

1.外来词统计与语义类别分类

一方面,做好词汇的汇总统计工作是后续具体分析研究的首要前提。由于时代久远,我们很难去把所有的汉代外来词总结全面,所以我们选择关于人文与生活方面的汉代外来词进行归纳、总结与研究。

另一方面,语义类别分类可清楚集中地看到汉代生活与人文方面的外来词集中表达的是哪几方面的语义,也更清楚地看到汉代生活与人文词汇的空缺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全面真实的了解汉代的文化情况。

2.外来词的古今意义对比与分析

总的来说,在从汉代到现代这段漫长的时间里,这些汉代外来词中一部分在意义与用法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还有一些词汇在时间的推移中并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一部分词汇在历史的长河中消亡了。

在具体分类上,在对现阶段有据可查的生活和人文方面的汉代外来词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后,用得出的具体词表与现代汉语词典进行逐一比对,将整理出的生活和人文方面的汉代外来词分为“已流失词汇”与“未流失词汇”两大类。再在总结出的“未流失词汇”这一类别中分出“词义已发生改变”和“词义未发生改变”两小类,并标明汉代的含义与如今的含义。

在词典的选取上,汉代词义采取古汉语词典与网络语料库相结合的方式,在查阅了相关词义之后再与汉代的典籍原文相比对,来检验词义是否正确,现代词义采取了版本较新、在学界比较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

二、汉代历史背景

每个朝代的各种语言现象都有其具体的背景和特定原因,而外来词的数量在汉代的明显增加也不例外,從历史背景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治上,无论是纷争还是和平都为语言的碰撞与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来汉代曾发生过大规模的迁徙活动,无论是中原人民向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迁徙,还是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人民向中原的迁徙,都为语言融合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来当时盛行“和亲政策”,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提出和亲,历史上便留下了“昭君出塞”的佳话。和亲政策不仅仅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有效措施,更是为不同语言的碰撞交融提供了条件。

再者汉民族和匈奴几百年来的纷争也使两个民族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对方,匈奴人的乐器和歌舞也慢慢传到了汉族地区。随着这些物质上的交换,相关词汇的汉化也逐渐完成,诞生了一批外来词。

(二)经济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实现了大量的经济文化政治资源的共享

张骞两次受命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样的一条商路不仅仅是一条将亚欧大陆联系起来的经济贸易路,更是建立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交流圈,自此之后,中国与西域诸国进行频繁地互通有无,进行商业贸易,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了大量的经济文化政治资源的共享。

(三)文化上,佛典译经的大量输入成为汉代外来词极有特色的一部分

据《开元录》记载,东汉时共有译者十二人,所译佛经192部,395卷。佛典外来词以译经作为媒介,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地位不断上升,不断地在历史进程中得到普及,稳固地融入汉语言自身的语言体系。

三、两汉外来词对汉语的影响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之后,我们对两汉的外来词呈现出了两个方面的认识。从宏观上体现为数据统计,主要是通过计算在所有生活与人文类外来词中现存词汇比例与各个语义类别中哪个部分占主导。从微观上来讲,更多的从各个语义类别中抽出最具代表性的词汇进行举例与文化背景分析。endprint

(一)数据统计

经过古今对比,发现在生活与文化类外来词中,现代还留存的词汇仅有101例,占总数的9.49%。

在语义类别分类中,共涉及了生活与人文类外来词共1053例,分为居所、娱乐行为、食品、生活用品与饰品、乐器、风俗习惯、称谓、动物和部族、地名共八类。其中占比最多的为部族、地名,共607例,占总数的57.64%,占比最少的为居所类,共13例,占总数的1.23%。

(二)语义类别举例分析

1.居住场所。“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比如服匿一词,在居所方面,服匿指旃帐。《汉书·苏武传》:“服匿。”颜师古注引刘德曰:“服匿如小旃帐。”

2.娱乐行为。比如在现在为人们所知的日本国技相扑,根据考古资料,最早的赤身相扑格斗术,可能来自鄂尔多斯草原骑马民族的胡人。相扑在汉朝最早叫角觝,也叫角抵,是一种传统角力游戏,唐代长安又称相扑,是宫廷、军队中的主要游戏之一。据《汉书·张骞传》记载:“大角氐,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角氐奇戏岁增变,其益兴,自此始。”可见,很多现在人们所习以为常,并且还认为其颇具有民族特色、传统风格的事物都来自于异域,为人们所喜爱。异域的生活习惯与文化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表现和记录这些生活的语言也必然融入汉语中。

3.食物作物。比如现在在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的橄榄、檳榔、石榴、胡椒等等,都是典型的外来词。《博物志》曰:“张骞使西域还,得安石榴、胡桃、蒲桃。”《南方草物状》曰:“橄榄子,大如枣,大如鸡屯。地月华色,仍连著实。八月、九月熟。生食味酢。蜜藏仍。”

4.用品饰品。生活用品和饰品中也有很多流传到了现代,如玛瑙。“玛瑙”二字从“玉”旁,在汉民族中显然表现于珠宝玉石有关的器物,这样的混译外来词是汉族在吸收词汇过程中,习惯性的以自身的语言习惯进行改造后的结果,如果说音译词是以语音汉化为主的话,意译词与这样的混译词都是语义汉化为主的产物。

5.音乐乐器。传入汉朝的如胡笳,是一种蒙古族边棱气鸣乐器,民间又称潮尔、冒顿潮尔。《后汉书·五行志一》中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牀、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族皆竞为之。”

6.风俗习惯。现代的文身在汉代叫做黥面,也叫雕青,按习俗,男女进入青春期即开始雕青,是成年、求偶、爱美、武功甚至地位的标志。而这个词汇是典型的意译词,意译词即是指在本民族吸收外来词汇时,采用汉语语素与造词法,来翻译其他民族独有的概念和事物,来弥补自身词库的空缺。意译词在普通词中占比最高,远超于其他造词手段,体现汉族在吸收词汇中绝不仅是简单的照搬照抄。

7.官名称谓。很多外来的官名与称谓,如:单于、阏氏、日逐,反映的则是外来词传入过程中单纯的借音现象,在遇到一个陌生的词汇时,本能的采取将发音直接用字记录下来的方法,来吸收到汉语中,是吸收外来词的各种方法中最简单最方便的一种,两汉的外来词专有名词中也基本以音译外来词为主。

8.家禽野兽。这一类的构词理据多为在见到新奇物种后,根据自身对于动物种类的固有知识对其进行分类与命名,比如动物的外来词中有很多涉及外族的良马的词汇,如“金马”一词,出自《汉书·张骞传》:“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类似的还有“果马”、“胡马”等,都根据已有知识歸入马类。这一类词汇的命名,明显的体现出了在词汇的碰撞交融过程中,汉民族语言不是单纯的全盘接收、简单的采用音译的方法,而是在构词的时候纳入了自身的传统认知和词汇中的已有成分,体现出了汉语言乃至汉文化强大的包容性。

9.部族地名。这一类涉及的数量最多,史书中涉及了大量的部族及语言、官名、辖区的记载,如《汉书》中的《西域传》和《匈奴传》有着很详细的有关外族外国介绍,并且其中的很多地名、国名都标记了与西汉都城长安之间的距离。如古西域国名乌贪訾离,《汉书·西域传》乌贪訾离条载: “乌贪訾离国、王治于娄谷。去长安万三百八十里。”并且在词汇的汇总过程中,发现了此类词汇有大量的类义语素作为构词标记,反映了外来词的语义类聚,如“-国”、“-羌”,体现了一定的能产性,侧面反映在构词过程中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

总之,一方面,外来词是汉代宏大文化交互背景下的产物。它作为信息交流的媒介,最终凝固为汉代社会风貌的载体,承载着广阔的文化时空。另一方面,汉代生活与人文外来词在汉语言系统自身的修复更新过程中所产生的流变,从历时平面上体现了不同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是更迭的历史时期的缩影。

参考文献:

[1]韩淑红.两汉非佛典外来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3(06).

[2]王云路.试论外族文化对中古汉语词汇的影响[J].语言研究,2004(01).

[3]韩淑红.汉语外来词历史分期研究综述[J].哈尔滨社会科学学报,2012(03).

[4]鲍志成.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概论[J].文化艺术研究,2015(07).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渗透语义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浅析俄语动词前缀语义的意义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以生代教”教学模式初探
语义搭配的辨识与修改
高中英语教学如何进行文化渗透
美媒:北京警惕西方进行“文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