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问题情境下的文言文启发

2017-09-30李子依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7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启发式教学

李子依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方式,能够使课堂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培养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就创设问题情境在启发式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进行分析,能够为丰富启发式教学策略提供具体参考。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问题情景创设;问题设计

一、巧设问,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经过教师精心研读文本和教学设计,创设各种合理的问题情景,进行适时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何愁不能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呢。对于教师来说,巧妙的选择问题的切入点,创设出问题情境并让学生融入问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以文章题目、关键人物或者关键句等为问题设计的切入点。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一本著作往往在正文开始之前都会有序言,也称作品的前言。那我们现在所学的“序”,也是作品的序言的意思吗?就此发问,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深入文本去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又为学习和认识新的文体知识做好了铺垫。

以文章重点、难点内容或写作目的、手法等为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作者的求学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分别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写自己的求学过程有何目的?宋濂以自己亲身经历勉励后生乃全文的重点部分,这四个连锁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精读课文,自行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进而主动探究写作目的和意义。教师只需要针对学生的回答适时、适当地给予评价和鼓励,最后再作总结,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表演“独角戏”,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原原本本的灌输到学生的耳朵里,将自己解读文本获得的感悟强加给学生。若不是学生自行挖掘得来的成果又怎能顺利将知识转化成技能,融入到心里和意识中用来解读其他文章呢。

以文章的矛盾之处或绝妙之处为问题设计的切入点。宋濂的求学之路艰辛又坎坷,为什么他依然坚持那么做呢?让学生寻着矛盾去揣度,也就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了文本深处,不但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也向学生传达了反复研读文本的必要性。学生在探究中深入作者的内心,感悟宋濂记述自己求学的艰辛并不是让他人对学习产生畏惧,而是要享受追求知识的乐趣。“苦中有乐”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研读与思考,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启发而得的结论。那么“乐”又在课文中哪些地方有所体现呢?这也就是文中的绝妙之处吧,不仔细研读体会文中的字句,是很难找寻到“乐”在文中的依据的。能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对文本的细致研读并产生独到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继续探究知识的渴望也是巧妙设问的终极目标。

有了疑问才能有深一步的思考,有了感兴趣的发现才能有所创造,旁敲侧击地启发学生的心智去亲身体悟,这比教师平铺直叙的讲解巧妙得多了。

二、化庸为奇,启发学生的想象与思维活动

朱熹认为: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这就启示我们对于文本的研读要留意那些看似平淡实为重点咀嚼之处的字、词和句。疑为思之始,善于在对人、事、物、景等描写细腻入微之处创设问题情境,不但能让学生更细致地解读与理解课文,渐悟文学艺术与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索与思考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走送之”的“走”表达了什么?表现出了宋濂的急切,对书、对知识的及其渴望,为了学习不畏艰辛。唯一怕的就是别人因为他还书迟了而不再借给他书看。

“负箧曳屣”中的“箧”会装了什么呢?会是像我们去春游一样背了满满的零食吗?家贫,依然嗜学如命的宋濂为了寻师求学而不畏寒冬大雪,书箱里定是满满的书本笔记。

他穿的是怎样的一双鞋子?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他穿的是一双破鞋子,因为“曳屣”是拖着鞋子在走。从侧面反映了他求学之路的艰辛坎坷和他顽强的意志力。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衣着破烂的求学者,身背大书箱,犹如小蚂蚁般孤独地行走在深山巨谷中,任耳边风吹怒号、脚下雪深数尺,依然艰难前行……恰当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既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又能扩大思维认识的广度、挖掘理性认识的深度。

以上的问题情境从细节入手,抓住文本中平凡的字眼儿,创造幽默又不失教育意味的问题情景,是为了充分留给学生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如今宽敞明亮的教室中舒适又安逸学习的他们又怎么能深切体会和理解宋濂求学时的种种磨难与艰辛呢!唯有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借助文章的环境描写与细节描写进入到作者当时的学习环境中,更真切地理解古人那般才情与哲思,感受作者在求学之路上的强大意志力并引起学生对于身处良好学习环境中的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反思。

三、妙迁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鱼能解一时之饿,却不能解长久之饥。优秀的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奉送一个真理。简而言之,教师应该善用知识的整合与迁移,启发学生用已获得的经验和方法去认识和学习新的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笔者认为,迁移可分为向理论知识的迁移和向生活实际的迁移。

向理论知识的迁移,即教师应该勤于归纳和总结,能够从学生曾经所获得的或是即将要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中提取与目前所学知识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整合、联系在一起学习,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融会贯通。

例如,《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写自己的求学之路用以勉励后辈,为何还要提到同舍生的衣饰华丽呢?这一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衬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作用,同時也避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性。在学生理解后,教师可为学生做相关的补充讲解,比如衬托的写作手法学生易与对比手法相混淆,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分,并启发学生回忆在所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文章运用了这两种写作手法,就像《爱莲说》中写“菊”作正衬,用“牡丹”作反衬,突出莲的质朴清高、不慕繁华世俗的高贵品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将“得道者”与“失道者”进行鲜明对比。

还可以如此设计问题形成知识间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古人刻苦学习、读书的成语或故事,请与大家分享。以古人之勤勉,励自己之志向。巧妙的延伸把匡衡、车胤、孙敬苏秦等刻苦勤奋、学而不厌的代表联系在一起,既回顾了经典成语和他们源远流长的传奇故事,又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

除了理论知识的迁移、整合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创设的问题情境既基于文本又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比如,你在学习中曾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你能从宋濂的求学之路上学到什么?本就离我们久远的时代,若是不能找到突破口或共同点来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会让学生在本就头疼的古文言中失了兴趣和学习的现实意义。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知识是静态的,教师是动态的,学生才能是活跃的。精于文本分析,妙用问题情境的语文教师像魔法师一样,会让文章的一言一句化为生动鲜活的具体形象跳出课本呈现在学生面前,怎能不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有所学有所获呢!

参考文献:

[1]张晓琴.三个“一”拓宽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之路[J].读与写杂志,2014(04).

[2]王鹏.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J].读与写杂志,2016(10).

[3]田彬.多元化启发式教学对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激活[J].教法研究,2015(05).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启发式教学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对EEPO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考
精设计,巧提问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启发式教学改革探讨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运筹学》教学模式探讨
我国高校教师“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