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宾格勒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发现

2017-09-30张佳霓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7期

张佳霓

摘要:在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代表作《西方的没落》一书中,他自称其文化形态学是历史领域内的哥白尼式发现,这一发现的基本内容是文化心灵说与文化兴衰说。了解这些思想对进一步研究比较的文化形态学具有重要意义,对当代历史哲学的研究也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斯宾格勒;文化心灵说;文化兴衰说

一、斯宾格勒的“哥白尼式革命”

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斯宾格勒提出首先需要在看待人类历史的方式上,“提出一个替代的体系,我认为可以称之为是历史领域的哥白尼发现”[1](P.16),即清除历史三分法与西欧中心论两种传统的历史观念。

(一)清除历史三分法

历史传统的三分框架——古代史、中古史和近代史,斯賓格勒称之为“令人难以置信的、空洞的和没有意义的框架”[1](P.15)。他认为如果让它主宰了我们的历史思维,我们便无法认识到人类在历史中的真正地位,无法意识到区域历史的真正地位,无法判定历史的相对重要性,也无法预测历史的发展方向。

(二)清除西欧中心论

西欧中心论即斯宾格勒所说的“历史的托勒密体系”,这种传统的历史观认为,其他文化围绕以西欧为世界事变的假想中心的轨道进行运动。而斯宾格勒认为,历史是没有中心和参照点的,“它们和田野里的花儿一样无终极目的地生长着”[1](P.20)。

二、斯宾格勒的“哥白尼式发现”的内容

受叔本华、尼采的生命哲学的影响,斯宾格勒声称历史或文化是具有生命的。在他看来,历史和文化是同一的,因为“人类的历史毫无意义可言,而深刻的意义仅寓于个别文化的生命的历程中”[2](P.37)。斯宾格勒认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包括不同文化的生命周期,他的“哥白尼式发现”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文化心灵说与文化兴衰说。

(一)文化心灵说

“文化心灵”是斯宾格勒常用的一个基本概念,文化心灵说是指世界上不同文化形态具有不同的灵魂或观念,即基本象征符号,也就是“原始象征”。斯宾格勒称,世界上曾经或仍然存在的八大文化形态: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古典、阿拉伯、西方和墨西哥文化(这里将俄罗斯文化看作是未来的文化类型),它们都有各自的文化心灵。各种不同的文化都基于不同的文化心灵的内在结构,都是不同文化心灵的表现。

因为斯宾格勒自身处于西方文化环境中,对西方文化有着更为直观、实际的感受,所以他比较详细地研究了古典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他看来,古典文化的心灵是阿波罗式的(这里借用了尼采的说法),它以明朗清晰作为基本特点,他说阿波罗精神“试图借助可见的界限这一原则来把捉既成之物的意义”[1](P.81),也就是通过具体的可感的事物来探讨世界,它直接作用于“在场的”事物,而认为不可见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古典文化的醒觉意识是“纯粹现在的”,没有所谓过去和未来。而西方文化的原始象征是“纯粹而无穷的空间”,斯宾格勒称其为浮士德精神。它以渴望无限、执着深度经验为最典型的特征。它要超越感觉,永无止境的追求,以完成自己的使命。浮士德精神标志着对“纯粹的现在”的超越,而指向无穷的未来。

(二)文化兴衰说

斯宾格勒的文化心灵说强调不同文化的相异之处,认为每个文化都有着自己的心灵、观念、情感和愿望等;他的文化兴衰说则是强调不同文化的相同之处,认为各文化形态都经历着同样的兴衰过程,有着同样的宿命,也就是说都要经历青春、成长、成熟和衰败。

与将历史分为古代史、中古史和近代史的三分法相对,斯宾格勒将文化的兴衰分为前文化阶段、文化或高级文化阶段和文明阶段三个阶段。它们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周期为1400年左右,各阶段都有着各自的特征。

1.前文化阶段

前文化阶段是人类未与自然状态相分离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人是原始人,其特征是:在精神上是乡村的和直觉的,诞生出庄严体裁的神话,表现出恐惧和向往世界;在文化上是混乱的表现形式、神秘的象征主义和朴素的模仿;在政治上没有国家,只有小的共同体。

2.文化或高级文化阶段

随着意识的觉醒,前文化阶段的原始人进入了历史,进入了文化或高级文化阶段,成长为真正拥有历史的文化人,如果说原始文化是一个混沌的、未完成统一的整体,那么高级文化是一个包含着文化各个方面的单独的有机体,有着单一的形式语言和单一的历史。

3.文明阶段

随着文化的晚期阶段的城市的发展,出现了世界城市,文化被文明所取代,人类历史也开始没落。文明阶段是最后一个阶段,以世界城市作为其重要象征,是要“灭绝”乡村的。

斯宾格勒认为,无论各文化的不同时期相距多远,它们都必然同属于某一历史阶段,因而是可比较的。斯宾格勒正是用“这些伟大的形态关系”的方法去整理世界历史的整个图像,“正是这一透视法,才第一次向我们打开了历史的真正风格”[1](P.46)。

三、对斯宾格勒的“哥白尼式发现”评价

(一)积极意义

1.确立了世界文化多元观

斯宾格勒批评西欧文化中心论,他认为文化是多元的、多中心的,是平等的,向当时的流行的历史观念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西方编撰学。

2.提出了“同时代”理论

斯宾格勒的“同时代”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响,它突破了传统的时间观。斯宾格勒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能以完全同一的形态重新出现。他把有机文化放在“同时代”——即把过去、现在、未来归于一点上,进行比较研究,而不是按照时间顺序。

3.创立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

斯宾格勒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比较的文化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彻底地贯彻了“有机体”的观念。通过比较和研究,他认为西方文化已经进入“文明”阶段,也就是进入了衰落期,并大胆断言西方文化正处在没落之中。这种预见与西方世界所表现的蓬勃发展的现实明显不同,具有深远的历史眼光。

(二)理论缺陷

1.内在矛盾

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学说理论内部有着前后矛盾的地方,他强调不同文化的个性,认为文化之间的联系是表面的,不能互相参透的。既然这样,那么斯宾格勒是如何能描述不同的文化、历史,如何参透世界历史。

2.唯心主义

斯宾格勒的文化心灵说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对其产生的各种物质条件、地理环境、民族传统等因素的进一步研究,是神秘的、先验的,其内在实质是唯心的。他否认历史的客观规律,认为文化的心灵是生来就有的,历史的形成、发展是主观感觉的东西。

3.悲观的宿命论

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学说是悲观的文化宿命论。当他将当时正处于顶峰的西方文化视作没落的开端的时候,他无疑是悲观的。他断言历史是不存在进步的可能性的,否认历史的进步,认为这是过分乐观的。斯宾格勒认为,文化的生命只有一次,都要经历由盛到衰的过程,“文明是文化的必然命运”[1](P.30),而文明“是一种终结,不可挽回”[1](P.30),这无疑是宿命论的。

参考文献:

[1]《西方的没落》第一卷[M].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西方的没落》第二卷[M].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