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快乐的秘密》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017-09-30李延芳
摘要:《拥有快乐的秘密》(Possessing the Secret of Joy 1992,以下简称《秘密》)是艾丽丝·沃克的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1992年被引入国内,本文试图总结近30年来该书在国内的研究现状,为学者们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这部作品提供思路。
关键词:《秘密》;国内研究
《秘密》是美国当代杰出黑人女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艾丽丝·沃克继《紫颜色》(1982)等作品后的又一部力作。该书沿袭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探讨了性别政治掩盖下的非洲女性割礼术,再次为读者讲述了曾经在她的小说《紫颜色》中出现的年轻女孩塔西的悲惨遭遇。
一、国内研究现状
1992年王家湘通过“艾丽丝·沃克与托妮·莫里森的新作——《拥有欢乐之秘诀》和《爵士乐》”一文及时的将《秘密》引入国内,但国内学者对《秘密》的研究并不多,至今未出现中译本,相关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在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中,有四篇硕士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秘密》。翁晓红的硕士论文《艾丽丝·沃克妇女主义在<格兰奇·科普兰德的第三生>和<秘密>中的比较研究》对比分析了艾丽丝·沃克妇女主义在这两部作品中的不同体现及变化的原因。她指出艾丽丝·沃克早期作品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以《秘密》为代表的后期作品中,着眼点更多的是对个人的价值观的探讨,她的这一变化,体现了妇女主义创作理念对作为个人的黑人妇女的人性的重视。而吴明玉的硕士论文《从妇女主义看艾丽丝·沃克<秘密>》,从妇女主义的角度探讨了塔西通过反抗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和部落父权制的压迫,将自己从过去苦难、彷徨的生活状态中解救出来,并逐步成长为一名典型的热爱自我、热爱精神的妇女主义者,从而实现了她的生存与完整。而蒯佳佳的《创伤理论视角下对<秘密>的解读》分析了女主人塔西在接受割礼后身体和心灵上遭受的巨大创伤、创伤症状以及创伤治愈的过程,展示了主人公如何完成自我觉醒,实现反抗和心理治愈的心路历程,并提出了精神治愈和身份重建策略。阮明月的《荣格人格理论角度解读<秘密>中塔西的自我完整之旅》,从荣格人格理论的角度解读塔希的个性化过程,揭示了塔西自我分裂的原因、个体意识与无意识的对抗、阴影的作用、她身上的阿尼姆斯气质以及外在力量对其自我完整的助推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几篇期刊论文也对《秘密》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张燕的《一部大胆揭示女性割礼的小说——读爱丽丝·沃克的小说《秘密》对该书揭示的禁忌主题——非洲女性割礼进行了剖析。她认为主人公塔西的悲惨经历正是遭受割礼之苦的广大非洲女性的缩影,沃克写此书凸显了她对非洲女性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水彩琴的《分裂与整合——<秘密>中塔西的多重人格》一文从小说的叙述结构入手,分析论证了塔西叙述身份的变化与她心灵成长的的关系,而这一变化正好与荣格人格结构理论中所界定的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等原型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演绎了塔希人格从分裂到整合的过程。阮红缨《<秘密>的微观权力运行策略》一文中运用福柯的规训理论,从妇女主义角度对《秘密》进行了解读。她通过女性割礼这一特例,探讨了父权社会传統文化通过对妇女身体的规范实施权力控制的策略,为理解该小说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黄晖的《镜子阶段与自我认证——阐释艾丽丝·沃克的小说<秘密>》运用拉康的镜子阶段理论对塔希自我身份的认证历程进行了分析,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塔希的自我意识,揭示出后现代语境中黑人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人物形象的文化原型意义。李青霜的《管窥艾丽丝·沃克非洲三部曲中之“位移”》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入手探讨了沃克非洲三部曲《紫色》、《秘密》和《宠灵的殿堂》中人物的“位移”现象和对非洲部落“位移”的描写。她认为非洲三部曲揭露了西方帝国主义逐步侵占非洲部落的过程;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沃克并没有盲目认同非洲传统文化的全部,而是对非洲文化陋习进行批判,表现出深刻的文化自省意识。
二、结论
从国内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对《秘密》的研究局限在割礼主题、妇女主义角度、心理学角度等几个层面,研究的成果相当稀少,不过这也为以后的研究者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后续学者们还可以从文体学,叙事学,后现代主义等新的角度去解读这部小说,为更好的理解这部小说提供更多新的思路,不断丰富沃克作品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晖.镜子阶段与自我认证——阐释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秘密》[J].英语研究,2003 (3/4): 42-45.
[2]蒯佳佳.创伤理论视角下对《秘密》的解读[D].安徽大学,2016.
[3]李青霜.管窥艾丽斯·沃克非洲三部曲中之“位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 64-68.
[4]阮红缨.《秘密》的微观权力运行策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 (3): 82-84.
[5]阮明月.荣格人格理论角度解读《秘密》中塔西自我完整之旅[D].河北科技大学,2015.
[6]水彩琴.分裂与整合—《秘密》中塔希的多重人格[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 144-149.
[7]吴明玉.从妇女主义看艾丽丝·沃克《秘密》[D].四川师范大学,2011.
[8]翁晓红.艾丽丝·沃克妇女主义在《格兰奇》和《秘密》中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
[9]张燕.一部大胆揭示女性割礼的小说——读爱丽丝·沃克的小说《秘密》[J].英语文学研究论丛,2007(2):170-176.
作者简介:李延芳,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英美文学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