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魏晋诗赋的研究现状及价值分析
2017-09-30马丽
马丽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魏晋时期是国家分裂最严重,民族矛盾最深重,文人心态最复杂的时期。此时,文人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更加强烈,思想活跃程度也趋于异常。因此出现了建安风骨,魏晋风流等特有的文学现象,特殊的社会历史特征决定了魏晋诗赋往往体现出慷慨、悲凉的爱国主义色彩,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魏晋;诗赋;现状;意义
一、魏晋诗赋的研究现状
建国后,关于魏晋文学的研究从未停止,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专著为曹道衡先生的《魏晋文学》、徐公持先生的《魏晋文学史》、莫砺锋先生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三位学者均是学界泰斗,其著作分量可想而知。与此同时,研究魏晋文学的论文数量远远超过了专著,据中国知网、重庆维普、独秀等资源数据库查询得知,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共有魏晋文学之文学史研究论文1600余篇。主要分以下三个内容:(一)魏晋文学自觉说。(二)魏晋文学理论批评说。(三)魏晋文学接受说。国外研究魏晋文学的先驱者是生于十九世纪晚期的日本学者铃木虎雄,他是最早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人,后来鲁迅发展了这一学说,到了当代,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先生又对其自觉说给予了重新定义。
总体而言,学界关于魏晋文学的基本论调已经形成,即随着经学束缚的解除,正统观念的淡化,魏晋文人的独立人格更加彰显,他们在诗歌和辞赋领域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意识和抗争意识,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注意识,一直为后世历代文人所推崇。
二、魏晋诗赋研究的文学价值
其一,彰显魏晋文学的文学史地位。相对于唐宋文学研究范围的浩瀚,魏晋文学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比较薄弱的环节,很多问题还没有被深入研究。也正因如此,魏晋文人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刚健,激进,悲怆的风格不为更多人所知。事实上,魏晋风骨对中国诗歌的积淀,三曹父子、建安七子,陶渊明等人对五言诗及七言诗的开拓,在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一直非常重要。初唐作家陳子昂被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高度评价“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就是因为陈子昂高倡汉魏风骨,上以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廓清了初唐近半个世纪弥漫的六朝脂粉气,进而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创作高潮。
其二,完善中国赋体文学研究体系。赋作为中国文学一种特殊的体裁,其格律工整、精巧,感情充沛、浑厚,说理晓畅,铺陈。尤其是魏晋时期的赋作更是篇篇为佳品,章章动人心。虽然赋在格式和铺张方面受到了后人质疑,但毕竟它是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其对偶、夸张等手法一直为后世文人所运用,另赋发展到魏晋,又呈现出与以往朝代不同的特征,即除了自我坚持和救赎外,其抒情功能大大加强,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探讨赋体在魏晋时期的独特表现力,可以在理论上完善中国赋体文学研究体系。
其三,为“中国梦”构想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曾坚定表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中国人长久以来强烈的自信心和对国家民族的信仰力量。这种力量从本质上说就是中国人民的气骨和坚韧,这种气骨和坚韧在魏晋诗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201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曾经对记者说:“魏晋风骨是他的精神源头,他认为那是一种潇洒的状态,不拘小节的人生状态。魏晋风骨的核心精神就是自由,个性的自由。”遥想数百年前,面对当朝权贵的震慑和威胁,嵇康视死如归;面对国破家亡的酸楚,陆机含英咀华;面对士族社会的等级分明,左思咏史著说。可见,魏晋风骨与中国梦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精神,中国血液,魏晋诗赋的存在和闪耀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探望北师大师生时提出要重视国学教育,要加大古典诗词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比重。这充分说明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古典诗词的熏陶。我们可借助诗赋对人灵魂的洗涤作用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可见,研究魏晋诗赋的内涵,可以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三、结语
魏晋诗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浓缩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品格。毫不夸张地说,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华儿女千年精神奋斗史,那些坚韧和刚强的民族品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可找到原型,魏晋诗人曹植在《白马篇》中写到: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恰恰应当是我们的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曲德来.历代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