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活动实现园本课程生活化
2017-09-30刘喜梅
刘喜梅
摘要:我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主题课程在建设的过程中,结合孩子的学习特点,家园配合开展直观、形象的活动,用实践活动让孩子感受、体验传统节日所传递的的文化信息,获得直接经验,接受传统节日文化的浸润。
关键词:传统节日;园本课程;实践活动;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236-02
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来源于生活,幼教前辈陶行知、陈鹤琴都提倡教育生活化,在他们看来"生活即教育"、"给孩子生活原貌,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是最适合孩子的。这种观点在《纲要》中也体现出来:"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那么在我们的园本课程建设(我园以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教育为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怎样来实现园本课程的生活化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教育者应该理解和把握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园本课程作为尊重幼儿的课程,我们站在幼儿的立场来设定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更丰富,体验更真实。
现代理论指出:有意义的学习一定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陈鹤琴先生把:"凡幼儿能做的,让他自己做",作為他的"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为此,我们通过"实践活动"在我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主题课程--园本课程中进行尝试。
1.用实践活动放大节日"符号"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内涵,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在挖掘每个传统节日中的独特符号的基础上,根据孩子学习特点围绕这独特符号创造性的设计、开展活动。
月饼是中秋节的代表食品,中秋节期间在孩子们的生活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于是我们为孩子准备好月饼馅、月饼皮让他们做月饼、烤月饼、吃月饼,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感受劳动带来的幸福,并让这活动深深印在孩子的心底,把中秋节和"吃月饼"的习俗牢牢对接;在"清明·春"月主题活动系列中,我们拓展了和春天是完美搭档的活动--种植。小班以亲子形式进行的土培种植,中大班是幼儿独自进行的水培种植,种植完我们的活动并没有结束,而是让孩子照料植物一个月,一个月后再来比比谁的植物长得壮。这样让孩子把春天和"种植"这一活动牢牢对接;饺子是冬至的代表食物,因孩子们包饺子的技巧、速度受限,我们邀请到一部分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包饺子,孩子们有的擀皮、有的在家长的指导下包、有的孩子为大家运饺子馅,那认真、火爆的场面是不到现场的人难以想象和感受的。我们还准备了电磁炉、锅,现包、现下、现吃,其乐融融,这样把冬至和"吃饺子"这个习俗牢牢对接起来了;在"端午·幸福"月主题系列活动中,我们准备好粽叶、糯米、绳子,并邀请了部分家长来到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这样的活动也同样让孩子把端午与"吃粽子"这种习俗牢牢对接。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把每个传统节日的独特文化符号与孩子的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促进幼儿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更让孩子感受、体验这些文化带来的愉悦。
2.家园配合通过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又一重要场所,也是孩子探索、获得经验的场地。想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在孩子身上发扬并传承,家长的参与与配合是相当重要。《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与成人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是其社会学习的这样途径。"于是在我们开展月主题系列活动前,我们都要把活动方案以倡议书的形式展示在家庭面前,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活动目的、内容、形式及需家长配合的方面。这样让家长对我们的活动了如指掌,为配合我们的活动打下了基础。
(1)把家长请进来。为让家长零距离的接触教师的活动及教育策略和教育目的,了解孩子、了解老师、了解教育。我们往往邀请家长到幼儿园来参与我们的活动,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制作,一起种植并见证孩子生命的成长等等。
如在"端午节"活动中,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包粽子;在"中秋节"活动中,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月饼等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家长更深的了解孩子的生活,感知孩子生命的成长。
(2)让孩子参与家庭活动。我们除了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为孩子创设实践的机会,在我们每个节日的主题系列活动方案的海报中,都向家长介绍了我们的每一个活动的内容、时间、参与方式等,家长们根据我们的"实践活动"提示在家庭中开展一些活动。
如"团团圆圆过大年"月主题系列活动中,我们给中大班的孩子发放一张"春节习俗调查--幼儿社会实践活动"表,让孩子把参与的春节活动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家长要做的就是在孩子的图画后面用汉字把孩子的图画内容表述出来,同样的方法每个节日的习俗都是以这种方法进行,孩子们把自己收集到的内容带到班级与同伴分享,这要比老师去讲多少遍效果好上多少倍。
(3)带孩子走出去。每个节日前大街小巷、社会团体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庆祝活动,有的以环境创设突出,有的以食品突出,有的以传统歌舞突出,不管是什么方式他们都紧紧围绕节日而开展。
《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好学习空间 。"我们当地属于县城,很多传统的节日习俗还非常明显。每逢节日期间,节日的"元素"、特定"符号"装点着大街小巷,显示出浓厚的节日氛围。这些生活中的资源就是我们对孩子进行传统节日教育的最好材料,这些地方也是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非常理想的场所。
在每一个传统节日开展期间,我们都让家长带孩子走进大街小巷去了解"节日的街道"的变化及人们的活动。如"端午节"期间人们通过买香包、插艾叶等活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积极的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在"中秋节"期间,大街小巷买月饼热闹非凡,人们带上圆圆的月饼走亲访友的喜悦,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祝福都感染着孩子,让孩子感受、体验到生活的和谐与美好等,这也是孩子了解、认识特定背景下社会文化的途径。更是我们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教育的精髓所在。
让孩子直接参与活动,既对节日气氛有很深感受,又是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浸润的过程,既是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的支点,又是让孩子感受、体验社会文明的过程,既获得了感受美好、体验快乐的直接经验,又是传承传统节日的过程。
我们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发挥传统节日中的有型资源,把无形的传统文化通过实践活动根植于孩子的心田。通过实践活动也让孩子获得认知、建构经验、提升情感,从而传承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