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风险对生物农业发展的影响及防范策略研究
2017-09-30舒斯亮
摘 要:从生物农业发展现状来看,道德风险是生物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的问题,这将给生物农业行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从政府、生物农业企业及农户3个层面就生物农业企业道德风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展开分析,同时,基于生物农业产业链,通过分析政府、生物农业企业及农户在生物农业产业链中的角色定位,并结合生物农业企业道德风险的特性,就政府、生物农业企业及农户如何降低生物农业行业的道德风险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道德风险;生物农业;影响;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806001
引言
生物农业是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在解决粮食危机、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当前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生物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化已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产业链主要涉及到政府、生物农业企业及农户,而从生物产业链运营情况来看,生物农业企业的道德风险往往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生物农业环境下往往很难避免。生物农业企业道德风险是指生物农业企业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以低于政府所规定的技术标准生产生物农产品,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1]。从现实情况来看,生物农业企业道德风险不仅会降低食品安全、增加环境污染、损害生物农业企业的品牌形象,还会给农户农作物的生产带来损失,因此,生物农业企业道德风险将给生物农业行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关于生物农业企业道德风险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生物农业相关问题,学者们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比如,杨士华认为生物农业是一种改进农业土地生产力及农业系统的战略新兴产业,其建立在生物学原理的基础上,有助于保持农业耕地的生产力及预防病虫害[2];季凯文认为当前生物农业的热点、重点领域主要包括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兽药及疫苗等5个方面[3];伍冠锁等认为生物农业产业是未来农业领域的新兴产业,并通过对南京生物农业现状分析,提出了南京发展生物农业的对策与建议[4];杨海霞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生物农业的发展环境,得出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对促进生物农业发展非常重要的结论[5];王秀云认为要解决当前生物农业发展的瓶颈和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从财政方面给予大力支持[6]。除了上述研究外,学者们还对生物农业企业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比如,季凯文等通过收集我国32家上市生物农业公司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生物农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7];刘波等认为在当前我国生物农业环境下,自主创新是最佳的生物农业技术研发模式[8];张平等基于我国生物农业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了我国生物农业企业的产业政策线路[9]。
从上述研究来看,目前很少有学者对生物农业企业的道德风险展开研究,但道德风险问题往往是生物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鉴于此,本文结合生物农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生物农业企业道德风险给生物产业链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就政府、生物农业企业及农户如何降低生物农业企业道德风险提出了相关建议。
1 生物农业企业道德风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生物农业产业链条主要涉及到政府、生物农业企业及农户等,在生物农业企业运营过程中,由于其所生产的农产品技术具有一定的隐匿性,政府和农户在短时间内往往很难发现,这就使得生物农业企业运营中容易产生道德風险,此举对生物农业行业的发展不利,比如,在生物农药行业,当生物农药产品技术水平达不到标准时,在其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不仅其用量会有所增加,而且防治效果也会更差。接下来本文将从政府、生物农业企业及农户3个层面就生物农业企业道德风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展开研究。
1.1 政府层面
政府作为主管部门,是生物农业行业发展的监督者,起着保障生物农业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作用。从政府层面来看,在生物农业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利益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当生物农业企业存在道德风险时,从现实情况来看,食品安全会有所下降,土壤、水资源受到污染程度会有所增加,一旦产生此后果,政府基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会通过投入一定的成本进行补救,这将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除此之外,当消费者食用不达标的生物农产品时,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会受到一定的损害,这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2 生物农业企业层面
生物农业企业作为生物农业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承担着生物农产品技术研发、生物农产品销售等任务,当其存在道德风险时,从长远来看,其自身也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其受到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生物农业企业竞争来看,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企业在生物农产品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就会更少,这将使得其研发技术进步缓慢,从长远发展来看,最终其技术会低于同行业的竞争者,对其竞争不利;从生物农业企业所生产的农产品销售来看,由于消费者从长远来看,其购买行为将趋向于理性,所以,当其技术水平不达标被消费者所察觉时,生物农业企业的品牌声誉及形象将受损,此时生物农业企业所生产的农产销售量将会有所减少,市场占有率会有所下降;从生物农业企业政策环境来看,当政府发现生物农业企业存在道德风险时,将给予其一定的惩罚,同时也会终止前期给予的补贴及优惠政策,此时生物农业企业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1.3 农户层面
从农户层面来看,当生物农业企业存在道德风险时,农户通过购买生物农产品也会受到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农户购买技术不达标生物农产品(比如生物农药)对自身种植的农作物产量及农作物的食用安全性都会有所下降,使得农户农作物的销售量及销售价格都会有所降低,带来农户农作物生产利润的下降,影响农户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由于生物农业企业所生产的农产品达不到政府规定的技术标准,农户耕地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此举将导致农户下一年农作物生产投入加大,增加农户农作物生产成本,对农户耕种将带来不利的影响。endprint
2 生物农业企业道德风险的防范策略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生物农业企业存在道德风险时,政府、生物农业企业、农户均会受到不利的影响,为了降低生物农业企业道德风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本部分结合当前生物农业发展现状,从政府、生物农业企业、农户3个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2.1 政府作为监管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降低生物农业企业的道德风险
政府应在财政允许的条件下应加大对生物农业企业补贴的投入;由于生物农产品技术的研发投入大、风险高,使得生物农业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积极性不高,而政府通过补贴方式可以缓解生物农业企业在研发资金投入方面的压力,尤其考虑到我国生物农业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政府补贴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且此时通过补贴对生物农业发展效果会更加明显。政府应加大对道德风险高生物农业企业的检查力度;由于生物农业企业的逐利性,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往往其在经营中会存在道德风险,且当生物农业企业在道德风险下获得的额外收益越高,其产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政府应基于生物农业企业道德风险的评价,对高道德风险的企业加大檢查力度,以避免其道德风险对生物农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政府应营造高校、科研机构及生物农业企业共同研发生物农产品技术的氛围,促进生物农产品技术的快速创新;在生物农产品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单从生物农业企业来看,技术人才很难满足其研发的需求,这就需要借助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骨干力量,通过共同研发来补充生物农业企业在研发人才方面的不足,此时需要政府在高校、科研机构及生物农业企业之间进行协调。
2.2 从生物农业企业自身来看,在提升生物农产品技术的过程中,资金投入大、技术创新难是其通常会面临的问题,这也是导致生物农业企业产生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上述主要问题,生物农业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生物农业企业应拓展其融资渠道,并基于生物农业企业运营特征,建立投融资机制;在生物农产品技术研发的过程中,资金投入大是最明显特征,而生物农业企业往往存在资金不足,此时需要生物农业企业拓宽其融资渠道,比如,可以以政府的创新基金为引导,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生物农业产业领域,鼓励生物农产品技术研发投入多元化,同时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广泛集聚资金,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应组建以龙头生物农业企业为主的合作研发体系;生物农产品技术研发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单靠某个生物农业企业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往往很难,且当前我国生物农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此时需要构建以龙头生物农业企业为主,多个生物农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研发体系,降低单个生物农业企业投入成本及突破生物农业企业技术瓶颈。
2.3 从农户角度来看,农户作为道德风险的直接损失者,在降低生物农业企业道德风险方面也应发挥一定的作用
农户应对技术不达标的生物农产品零容忍,一旦发现,马上追责,不要让不达标生物农业企业产生侥幸心理;农户应通过学习提升相关专业知识,以便尽早发现生物农产品技术的不达标,并及时反馈给相关主管部门,对不达标生物农业企业进行惩罚;上述诸多方面都有助于降低生物农业企业的道德风险。
3 结论
从生物农业发展现状来看,生物农业企业为了追逐更大利益,往往会产生道德风险,这将对生物农业行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从政府、生物农业企业及农户3个层面就生物农业企业道德风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展开分析,并就如何防范生物农业企业的道德风险提出了相关策略。从研究结果来看,生物农业企业道德风险是当前我国生物农业行业发展中无法避免的问题,而该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生物农业产业链着手,通过分析政府、生物农业企业及农户在生物农业产业链中的角色定位,并结合生物农业企业道德风险的特性,就如何降低生物农业企业道德风险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张鸿,何文涛,陈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农业产品培育的战略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11,29(5):1-5.
[2]杨士华.生物农业的概念[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1984(2):11.
[3]季凯文.国外生物农业发展动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江西科学,2016,34(2):257-261.
[4]伍冠锁,江兴瑜,衡燕,等.南京市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3):415-417.
[5]杨海霞.生物农业:亟待政策助力国际竞争[J]. 农药市场信息,2009(2):17-19.
[6]王秀云. 财政支持陕西发展生物农业问题的思考[J]. 西部财会,2014(4):11-13.
[7]季凯文,孔凡斌. 中国生物农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测度及提升路径——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4(8):42-57.
[8]刘波,马春艳.我国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途径的博弈选择[J]. 2011,24(5):57-61.
[9]张平,于珊珊,邬德林. 政策视角下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效果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7):120-124.
作者简介:舒斯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运营与供应链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