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西南山区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7-09-30武艳芳张碧岱张金萍刘锁萍宋兴平

农业与技术 2017年17期
关键词:蒲县南山区种薯

武艳芳+张碧岱+张金萍+刘锁萍+宋兴平

摘 要:晋西南山区作为山西马铃薯的主要出产地,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同时,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也在扩大。 马铃薯是粮菜兼用的作物,有着很好的经济效益。本文结合晋西南山区的马铃薯种植,对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字:晋西南;马铃薯;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931062

马铃薯产业链长、产量稳定、经济效益高,属于优质饲料与化工原料的高产作物,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逐步深化的过程中,为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将马铃薯作为山区的支柱产业,使用有效政策,科學规划,增加投入,有助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达到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目的。

1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生产情况

晋西南山区的马铃薯种植业有着悠久的历史,800~2000m的海拔范围都有种植,昼夜温差明显,降雨量为500mL左右,非常适合马铃薯种植。近几年,在政策的引导与支撑下,晋西南山区的马铃薯种植范围逐年增广,从2000年与2015年的数据来看,种植面积由5.2hm2增加到7.8hm2,产量从72.5万t上升到140.4万t。由于马铃薯是理想的套种作物,所以种植面积正在逐年扩充。

1.2 品种的推广与种植

晋西南山区内的马铃薯种植区大部分是一季种植,4—5月种植,使用垄作的方式收获,很少和玉米间作。传统种植有平作、多行的形式,低海拔区域修筑圆锥土堆。在交口县、蒲县等地使用了覆膜栽培与单垄单行的技术,和传统种植相比,它能提高自然降雨应用率,产量增幅明显,通常在15%~30%。本地肥力为中等偏下,施肥水平不高,缺少钾。在马铃薯生产中,基肥占主要,所需的尿素与复合肥分别为15kg/667m2与40kg/667m2,春耕需要洒杀虫剂,之后无需再洒农药。

1.3 马铃薯的应用

在使用上:晋西南山区的马铃薯相对单一,极少用于牲畜饲料与马铃薯粉条加工,90%用于鲜食。本地马铃薯加工单位有10余家,1家大型企业,有淀粉快餐盒、精淀粉与水晶粉三条生产线,每年消化掉的鲜薯高达20万t。各县都有小型粉条加工企业,专门针对伤薯与小薯。

1.4 马铃薯的发展

最近几年,在国家决策的辅佐下,交口、蒲县等区域已经形成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进行脱毒微型种薯与原种生产。陕西省农科院试验站有一支专业的队伍,与相对全面的配套设施,专门针对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与新品种选育进行实验分析,培育了适合当地种植的抗晚疫病、抗旱的晚熟高产品种,然后再结合本地气候研制栽培技术,在隰县陡坡乡形成了种薯繁育和示范基地,这为马铃薯种植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在政府的引领下,马铃薯合作社已经超过120家,这对马铃薯生产与销售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 晋西南山区马铃薯的产业问题

2.1 品种单一,育种方式落后

受地理气候影响,引入本地的品种大多不能适应,产量低、长势差。从2000年起,马铃薯开始了常规育种,但投资有限、规模小,缺少材料与科学技术,遗传基础非常窄小。本地品种为淀粉加工与鲜食品种,缺少适合本地生产的彩色、早熟与特色品种。

2.2 种薯繁育框架不全面,缺少质量监管

当前,晋西南山区的脱毒种薯率低于30%,自留品种居多,品种退化严重,这也是品质降低、减产的根本原因。虽然交口、蒲县已经形成脱毒种薯基地,但生产水平达不到生产要求。最近几年,各县都形成了脱毒脱毒繁育框架,但经验不足、体系不全面、缺少监管,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为监管能力不够、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个人与企业从其他省份引进的是非合格种薯,一旦病原进入本地,将严重影响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发展与普及。

2.3 缺少加工能力,经济效益不够

蒲县有一个大规模马铃薯的粉丝加工以外,其余各县都属于小作坊,用于马铃薯粉条与淀粉加工,整个加工过程不够深入,缺乏消化能力。技术服务与加工、种植、销售没有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制约了加工链的空间优势,也影响了马铃薯生产效益。

2.4 市场对接有限,种植规模不大

日喀则除了马铃薯主产县的南木林规模相对较大,集中生产,其余部分都是分散生产,缺少和市场对接的组织能力,很难及时掌握市场动态,种植户和市场、企业间缺少有效的合同,产业链得不到落实,整个销售与生产环节分散。因为高品薯与种薯质量得不到保障,所以很难满足市场与企业需求。

2.5 生产成本大,配套技术不够先进

晋西南山区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气候、土壤、生态环境差异大,各地缺乏对马铃薯生态环境与生长规律分析,不了解各地的生产潜力,依然沿用传统方法。栽培马铃薯时,管理技术与耕作方式粗放,只有少数使用机械播种,大部分依然使用人工方式种收。本地农户大多使用的是地下埋藏的形式,在收获之后在地下挖出深度为1m的大坑,之后覆盖。在贮藏期间,没有对薯块与地窖进行处理,控制不了贮藏期间的病害,这也是很多薯块发芽、腐烂的原因。因为这类贮藏能力有限、规模小,所以损失很大,根本达不到商业生产要求。

2.6 农民观念之后,文化素质不高

受历史与经济因素影响,农牧民文化素养整体不高,很少有农业培训,技术普及不到位。受农业习惯作用,农牧民也需粮草兼收的作物,在满足粮食需求的同时,提供饲草,广大百姓没有把马铃薯块与茎叶作物饲料的习惯,所以马铃薯种植缺少积极性。

3 促使晋西南山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增加育种投入,实现品种多样化、优质化

品种作为农业生产与开发的条件,新品种能带动产业发展。虽然晋西南山区的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老百姓一直种植高产的马铃薯品种,但本地只有隰县的农业试验站结合气候状态对马铃薯进行选育,而专用品种还是空白,缺少适合本地大范围种植的专业品种,这逐渐成为制约本地马铃薯种植的“瓶颈”。为改变马铃薯品种单一的问题,必须加快育种选育节奏,形成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框架,以达到品种多样、优质的目的。endprint

3.2 优化种薯繁育框架,拓展马铃薯种植业

做好马铃薯繁育建设,适当增加脱毒中心,将微型年生产薯能力提高到8000万颗,着重做好交口、蒲县、隰县等良种繁育工作,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减小脱毒种薯的成本。虽然当前的脱毒种薯已有效果,但农民经济承受能力不够,外加市场与科技意识欠缺,都制约了脱毒种薯的主动性,制约脱毒种薯的工作推广。质量监管不到位,不仅会影响薯农收益,还会减小种植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由政府做好牵头工作,优化繁种体系,拟定有效的生产体系,并且形成马铃薯病毒检测中心,落实质量监管,让脱毒种薯更加标准、专业,这样才能保障种薯质量。在脱毒种薯不断推广的同时,减小成本,这样脱毒种薯才能真正进入农户。另外,国家应将脱毒种薯主动放进农业补贴内,通过优化补贴策略,加深优良产品的应用范畴。

3.3 增强商品薯整体布局与上市能力

晋西南山区的气候多变、面积辽阔,适合马铃薯多季节生产,800~2000m海拔都能种植马铃薯,海拔为1000~2000m的地方大部分是一季种植区,9月底上市,大宁、蒲县、隰县等海拔较低的区域可以在早春进行播种,7月上市有很好的经济收益,但种植面积相对较小。当然可以结合产品市场需要与农业资源,不断优化生产布局,进一步发展高海拔与低海拔兼用薯。对于低海拔地带,推广早熟品种,高海拔区域使用高淀粉、鲜食型的加工品种,错开季节上市。

3.4 规模种植,共建马铃薯品牌

为了推进马铃薯产业建设,要将分散农户集中在一起,形成优质规模的马铃薯生产空间,充分利用现代栽培技术,打造统一的管理框架与技术体系,在2~3a完成马铃薯生产与分级,这样才能确保马铃薯生产标准与规模。发展一批专门从事马铃薯经销的合作社、公司与营销大户,改变马铃薯包装、贮藏与技术条件,外销鲜薯精装后再上市。对于晋西南山区的马铃薯种植,它有独特的环境优势,适合有机农产品与无公害产品种植,所以政府应支持发展地理标志的产品与马铃薯商标申请,形成晋西南马铃薯品牌。另外,还需主动创设条件,形成马铃薯合作组织,优化合同订购与订单种植,减小市场风险,保障农民受益。

3.5 改善马铃薯储存能量,化解供需矛盾

晋西南山区的马铃薯使用地下储存的方式分散存储,由于储存时间短,所以损失很大,当前只有交口、蒲县各自有一座1500m2的贮藏库,加工企业是小型恒温冷库,专门用于鲜薯上市,根本满足不了马铃薯产业要求。春季马铃薯源于甘肃、内蒙,夏季马铃薯源于陕西、河南、山东,价格比马铃薯上市更贵,所以应结合当地市场要求,形成专业的马铃薯贮藏库。

3.6 做好马铃薯研究,优化配套框架

关于马铃薯的科研探索,当前只有陕西省隰县农业试验站专门针对马铃薯高产栽培进行分析,蒲县康农将重点放在马铃薯原种生产与脱毒微型薯上,很少将研究放在贮藏、栽培与加工方面。在马铃薯脱毒种薯不断普及的同时,种植规模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良,做好马铃薯研究工作具有很強的现实意义。促进马铃薯产业建设,必须在生产实践中增加投入,从不同渠道募集资金,科学施肥、密植,结合实情选择栽培模式,解决贮藏问题。

4 结语

马铃薯作为晋西南山区的主要作物,具有产业链长、用途多、营养丰富等特点,生长发育和晋西南自然气候完全吻合,属于山区抗旱作物,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与资源优势。近几年,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马铃薯越来越受现代人喜爱,市场需求大。因此,要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化建设,结合自然与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地域和气候优势,全面推进晋西南马铃薯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年贵,张建玲.晋西南山区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J].中国马铃薯,2011,25(2):69-72.

[2]张碧岱,郑宏鹏,孔斌生,等.晋西南山区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3,59(2):279-280.

[3]王效瑜,郭志乾,张国辉,等.马铃薯新品种宁薯16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2016(11):215-217.

[4]段文彬,贾银疆.定西市马铃薯产业深加工模式分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2):236-238.

[5]李璐伊.马铃薯主粮化背景下的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8):247-248,255.endprint

猜你喜欢

蒲县南山区种薯
读迷作品
读迷作品
读迷作品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
一条路
宁南山区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水利部水保植物中心邰源临主任来蒲县考察指导
马铃薯种薯贮藏性能和贮藏技术分析
脱毒马铃薯微型种薯繁育技术
四川省马铃薯种薯体系现状、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