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09-30唐盼
唐盼
【关键词】 幼小衔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5—0085—01
幼小衔接教育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紧密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具有完善的幼小衔接体系,顺利推动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为幼儿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针对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一、幼儿园教育中幼小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教育趋向“功利化”
从现阶段我国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教育“功利化”的倾向还是比较明显的,很多幼儿园在课程设置上都违背了幼儿发育的规律,过度关注读写算方面的教学,使幼儿思维受到限制,使幼儿丧失了童年本应该拥有的快乐,这样的教育不利于幼儿未来的发展。
2.衔接教育趋向“智育化”
所谓“智育化”倾向,就是幼儿教育中涉及了过多的小学知识。在实际的幼小衔接教育中,教师要求幼儿多学少玩、多静少动,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上课,并布置了超量的课后作业,这些都是幼小衔接“智育化”的表现。
3.缺乏高素质的幼小衔接教师
幼小衔接需要通晓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专业幼教人员,但是目前很多幼儿园恰恰缺乏这样的人才。幼儿教师对小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了解,但在做衔接工作的时候,就会出现偏差和错误。幼儿一旦形成了错误的学习习惯,升入小学之后想要改正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得不偿失。
4.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缺乏沟通
家庭教育也是幼儿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忽视了与家长的沟通,幼小衔接教育就是不完整的。
二、对策
(一)观念转轨:畅通思想衔接
1.第一步多宣传
在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教育工作者以及幼儿园领导,必须定期召开家长会,尤其是新生家长会,将我国学前教育的相关规定、思想普及出去,帮助家长认识对3~6岁儿童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幼儿园还要确立健康、语言、社会以及艺术等五大发展领域和目标,以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规律为前提,对幼儿开展综合素质教育。
2.第二步勤沟通
幼儿园定期组织幼儿园大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开展交流会,针对幼小衔接的教育问题确立教育目标、研究教育方法,针对突出的困难研讨解决。可将低年级班导主任讲解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以及小学一年级对幼儿的各项要求,传递给幼儿教师以及家长,让家长对幼儿步入一年级的学习内容全面掌握,并让家长、幼儿教师以及小学部的教师在育人目标上达成共识。
3.第三步出建议
幼儿园针对大班幼儿要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比如,每年大班幼儿毕业时,幼儿园都要举办家园话别会,在会议上可为家长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如在对待孩子幼小衔接的教育上,让家长摆正心态,不急不躁,一切以幼儿自身的健康发展为前提,不要急于求成等。
(二)习惯接轨:畅通生活衔接
1.做好行为习惯接轨
幼儿园要求比较宽松,即便过了早晨的入园时间,仍有部分幼儿陆续入园。所以有的幼儿到了大班,仍有睡懒觉的习惯。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必须制订第一条规定:大班幼儿下学期必须养成早睡早起、按时入园的习惯。除此之外,还可以增设文明宝宝的评选,涉及幼儿日常生活和交往的若干个好习惯,如尊老爱幼、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等。幼小衔接的内容还应包括习惯养成,要求教师在幼儿活动和游戏中及时发现、及时肯定,表彰总结随时做,处处发挥榜样作用,逐步改变幼儿的不良习惯,促成好习惯的逐渐养成。
2.做好学习习惯接轨
幼儿园的教育是寓教于乐。而小学教育,则要中规中矩。针对学习方式的不同,幼儿园应相应调整,在离幼儿入小学三个月的时候起,强化幼儿的倾听、坐得住等习惯的培养,通过开展幼儿感兴趣的童話剧表演等活动,进行渗透、训练。在活动的参与中逐步培养幼儿的倾听、思考、与人合作等学习习惯,逐步激励幼儿转变学习方式,为进入小学打好基础。
(三)体验并轨:畅通心理衔接
幼儿园应该定期组织实地参观、交流活动,为幼儿入学铺好路,提升幼儿入学的信心,消除他们的紧张感和陌生感。在每年下学期,大班的幼儿都要去小学的图书馆、微机室以及阅览室进行参观,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幼儿对小学学习的了解,而且还能够激发他们入学的渴望。另外,幼儿园还可以开展各种“入学”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幼儿的毕业生活,而且也能增强幼儿入学的信心,拉近幼儿与小学的距离。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