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新常态下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生动力探索

2017-09-30陈波

艺海 2017年6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实践课程环境设计

陈波

[摘要]当今时代给高校设计学类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为了使环境设计专业能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健康并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实践课程的“结构”、“质量”、“特色”是环境设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试金石与内生动力,对其的探索和实践是顺应高等学校新常态的需求。

[关键词]环境设计 实践课程 内生动力

中国经济新常态影响到高等教育领域,呈现出高等教育新常态。高等教育新常态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更是为了高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的发展过程是规模数量的增长过程与教育质量的提升过程。提升教育质量,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是建设高水平大学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内涵式发展是指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注重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结构”、“质量”、“特色”是高校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

任何艺术设计形式的产生不能简单地由一两个学科将其定义。环境设计专业同样如此,需要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实践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实践课程所展现的是学生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等。其实质核心体现的是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这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实践课程的合理设置是检验环境设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试金石。大多数开设环境设计专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模式可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是课程组织。在每届学生未来四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特定的实践课程,这是种提前安排好实践课程内容及形式的教学计划。第二类是单独的实践环节,是指在课程以外的时间安排专门设置的技能实训环节等。第三类是项目引入型,是指针对某个实际项目而进行的实践环节,这种方式效果最好,但时间上不固定。另外,还有“产学研”合作型,即校企合作,可将企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与高校专业教学相结合,不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创新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技能。此类实践教学形式是大多院校正在努力的方向,目前常出现在一些资历悠久的老牌设计院校中。

环境设计作为一门交叉和综合型学科,涉及艺术、美学、建筑、文学、生态学、植物学等众多领域的知识。环境设计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是对上述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满足社会及人们不断增长的对自然环境、人造环境在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为此,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应从专业课程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并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以适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

一、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知识“结构”调整

在专业知识结构上,环境设计专业需要扩大传统的室内外环境规划、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专业课程的知识范围。同时,还要考虑在相应的课程模块中引入相关的建筑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生态、旅游、民族、民俗等学科的专业知识。由于该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进而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强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将学科专业课程、实践性课程、课程设计的创作内容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学生在交叉综合知识、专业素质、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系统的学习。另外,在任选课及第二课堂的课程开设上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注重基础艺术理论知识培养、艺术设计能力技能训练及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创造环境、改造环境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完善实践教学课程“特色”设置

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一般在低年级安排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学习,在高年级开设专业设计类课程,最后一年安排一些实践课程的学习。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阶段都应合理安排一些实践课程的学习,以便学生了解社会及市场的需求,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锻炼及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目的。例如,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安排市场调研环节,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在低年级学习阶段,每学期设置相应的专业采风及艺术考察此类实践課程。在二、三年级学习专业设计课程时,应设置相应的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同时结合相应的课程,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或行业比赛,并鼓励学生走入社会,接触相关企业事业设计单位,进行实习与社会实践,目的是使学生有机会多接触实际项目,在实践中学会处理设计与工程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在课程设置上,应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深度与广度上达到一定的平衡,这不但需要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及综合领域的知识作为支撑,更需要实际的操作经验和动手能力。通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环境设计专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设计的实践性与创新性。当今的设计艺术教育,应该从传统的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发展,发挥环境设计交叉学科的专业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形成综合的设计艺术教育观,重视专业设计技能和表现能力的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社会实际的工程项目或招标项目与课堂理论教学结合,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学生创新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尽量保持自己的设计特色,形成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达到从“量”到“质”的改变。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对学生培养质量与个性化培养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朝应用型、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四、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在学校的实验设备不能满足专业的实践需求情况下,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就是良好的实践平台。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是保障实践教学得以高效运作的关键,没有平台的支撑,再好的内容、方法、设计也只能流于形式。高校首先应优化校内实践基地,根据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需要,建设科学的实验教学中心,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其次,应探索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的长效机制。可与相关设计院所、建筑、园林、装饰等企业、单位紧密联系,形成合理的校外实习基地布局。因地制宜,融入地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走学校安排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之路。

总之,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院校和专业竞争加剧,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和模式将会得到发展,而那些盲目扩大和模仿其它院校教学体系、缺乏创新思维的院校将会被淘汰。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相同的,目的是为适应市场、服务区域经济,旨在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就业能力的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就业能力的实质就是专业实践能力的体现。如何加强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不断地探索。

(责任编辑:杨建)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实践课程环境设计
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刍议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
以应用型为驱动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培养体系研究
基于优势学科的“材料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