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你的开心去吧!老约翰!
2017-09-30欧南祖忠人
欧南 祖忠人
威尔第在写完《法尔斯塔夫》的时候,留下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全部写完了。去吧,老约翰!照你的方式过日子,爱活多久就活多久。你这可爱的骗子。你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戴着不同的面具,然而在那些面具之下,你永远是率真无伪的。去吧,寻你的开心去吧!再见!”
这段看似漫不经心的话,为这部歌剧的基调打下了一个注解。还有什么比寻开心更能让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更心仪呢?
显然,这部歌剧的风格完全不同于威尔第以往的作品。威尔第在早年写过喜歌剧《一日之王》后,由于接连遭受人生的变故——妻子、孩子的相继去世,使威尔第彻底放弃了喜歌剧的创作。但在垂暮之年,他又以喜歌剧归山,这本身就富含深意——人生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抑或只是一出无聊的闹剧?!
法尔斯塔夫并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在历史上,他是位勇敢的军人,参加过奥尔良战役,晚年还给牛津、剑桥大学捐过款设立过基金;但戏剧中我们所熟知的法尔斯塔夫却是个好色、懒惰、吹牛的大胖子。其实对于艺术来说,这都无所谓,正如莎士比亚笔下另一个邪恶的人物角色理查三世,在历史上却是个有道的君王。
需要欢乐的观众是不在乎什么历史真实的,他们进剧场想要看的本身就是一出戏,一出让人开怀大笑的风俗闹剧。有谁会在意费加罗捉弄好色的贵族是谁,谁又会在意唐璜到底和多少名女子同床共寝过呢?夸张是喜剧之泉,令人发噱才是硬道理。
《法尔斯塔夫》取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亨利四世》及《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部分情节。他好吃懒做、说大话、好色又胆小怕事,有点像中国的猪八戒,可法尔斯塔夫的身上却又有着一种难得的纯真,这使得这个喜剧人物颇显可爱。而莎士比亚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并不带有谴责的意味,他只是调侃了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的、小丑般的人物,或许还带有一些莎士比亚自身的影子。
据说,产生法尔斯塔夫这个喜剧人物的原因,是英国女王想看一部法尔斯塔夫谈恋爱的戏。所以,莎士比亚一度中断了《亨利四世》的写作,一门心思创作《温莎的風流娘儿们》。《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剧本的扉页上,有人写道:“这是一部关于约翰·法尔斯塔夫爵士与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优秀而又令人愉快的狂想喜剧。”这个角色一经出现,便一炮而红,被视为一种国民的类型——他(法尔斯塔夫)是个嗜酒无度的酒鬼,一个靠耍小聪明和虚张声势来掩盖自己罪过的无赖。他反对一切正儿八经的东西,浑身散发出一种英式幽默,甚至有人认为,莎士比亚是从法尔斯塔夫身上塑造了另一个自我。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法尔斯塔夫并非仅仅是一个逗人发笑的喜剧人物,他身上充满了反抗、桀骜不驯,既低俗无赖,又天真烂漫,而他的可爱是不合世俗规则的。人人都可以从法尔斯塔夫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正如哈姆雷特一样,这是两种不同气质、不同道德观念的人物,都具有独特性和普遍性。
这部歌剧虽然没有能让人记住的旋律,但它在结构上却显得天衣无缝。威尔第在歌剧中放弃了他所擅长的旋律才能,用宣叙调、重唱来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要知道咏叹调是意大利歌剧的招牌,也是灵魂,而威尔第敢于用意大利人不习惯的方式来写歌剧,足见其艺高人胆大了。
《法尔斯塔夫》全剧并没有优美的咏叹调,但音乐火爆热烈,充满了风趣幽默的喜剧效果。和传统的意大利喜歌剧相比起来,威尔第的这部作品完全将喜歌剧提升了一个层次,它净化了市井品位的粗俗打闹,代之以合理、高雅的幽默。故此,这部歌剧被认为是与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理发师》、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齐名的历史上最伟大的三部喜歌剧之一。
继很多年前上演过威尔第的《奥赛罗》之后,上海基本上就没怎么演出过威尔第重量级的歌剧。去年我曾在大剧院的中剧场看过《法尔斯塔夫》的情景音乐会版,平心而论,乏善可陈。国内的演员似乎很难把握法尔斯塔夫这个喜剧人物的形象,演得颇为粗糙和概念化。而从人物的角度来说,法尔斯塔夫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其他威尔第歌剧中的角色。事实上,这是个很难把握的角色。法尔斯塔夫不是一个纯粹的傻子,他被情欲冲昏了头脑,而一个“多情”人的智力往往是低下的、不可理喻的,它能逗观众前仰后合,却又合情合理。
在一般的歌剧中,演员的嗓子要重于他的表演,帕瓦罗蒂即使拿着手绢、纹丝不动,“站桩式”的演唱也会引来观众的满堂彩。但《法尔斯塔夫》就不能这样了,这是一出表演大于演唱的歌剧。故此,只要演员找对了,歌剧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首先,法尔斯塔夫的好笑,是来源于他真的相信自己对女人有魅力,而他把自己的无赖行径也看成是天经地义,并无什么不妥(猪八戒从来就不认为自己贪吃、挑唆、好色是一种罪过)。正是由于这种天真、盲目的自信,才会使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捉弄,而这也正是上乘喜剧所能达到的、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剧效果。
这次上海歌剧院为庆祝建院60周年新制作的、多国合作演出的《法尔斯塔夫》,的确有些出乎自己的意料,比想象中要好得多。尤其是其中徐晓英饰演的艾丽斯、宋倩饰演的南内塔和张帆涛饰演的芬顿都有不错的声音表现。由于我拿到的是9月16日的票,错过了张峰的法尔斯塔夫,颇有些可惜;但当天饰演法尔斯塔夫的彼得罗·斯帕尼奥利,名气不太大,体形也是小一号的法尔斯塔夫,虽然有些中规中矩,但还是非常松弛,舞台的感觉还是相当不错。而我个人觉得这个人物完全可以演得再夸张些,法尔斯塔夫不像唐帕斯夸莱这种吝啬的老鳏夫,法尔斯塔夫身上最令人着迷的是那种与生俱来的无赖气,那种输不怕、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的泼皮精神。
这次的《法尔斯塔夫》最让人舒心的是具有浓郁英伦乡村风格的舞台布景,在直接视觉上,让人回到了故事发生的真实年代。或许自己看多了现代那些随心所欲、哗众取宠、不重剧情甚至是令人作呕的时装版歌剧——演员可以穿着牛仔裤、拿着手枪讲古罗马的故事;或是曼图亚公爵(《弄臣》)可以穿着时装、拿着话筒,像唱卡拉OK一样唱咏叹调——这种所谓创新理念的歌剧,现在在国际舞台上已经泛滥成灾。所以,《法尔斯塔夫》的舞台至少使我眼睛受用。尤其独具匠心的是由于这部歌剧人物众多、重唱频繁,舞台设计将舞台分割成两个空间,演员在两个空间来回穿梭,这对于不熟悉剧情的观众来说,显得清晰又易于分辨。
由于去年音乐会版先入为主的印象,总觉得在这个基础上打磨出来的舞台版,效果也许也不会太理想;还有一种疑虑是,国内的演员水准虽然比之前高了许多,个别优秀的演员演绎的咏叹调已经接近国外声乐家的水准,但唱重唱,尤其是这部歌剧中复杂的、绕口令式的快速经过句,可能不太会尽如人意。
事实上这种担忧还是存在。恕我直言,如果这次《法尔斯塔夫》不是国内外演员通力合作的话,效果或许不会这么出彩。首先是舞台的感觉,国外的演员明显地强于我们,自然、入戏、表演松弛。尤其是在嗓音的运用上,重唱中声部的平衡感,也优于国内的演员。剧中最让我感到舒服的是饰演法尔斯塔夫和福德的两个国外演员的重唱,虽然都是男中音,但声部的音色既有区别,又有着良好的平衡感。相对而言,国内演员的重唱,声部就没那么平衡了,尤其是多人的重唱,还缺乏琴瑟和谐的境界。还有就是发音的问题,长期听歌剧的人,会很不适应国内演员的意大利语发音,毕竟歌剧作为舶来的艺术,真要解决语言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好在这部的歌剧娱乐性很强,正如歌剧结束时,法尔斯塔夫领唱的那段著名的赋格——“人世间的一切就是如此”。是啊!人间事事有缺陷,又何必较真呢!而能在一个下着雨的夜晚,冒着倾盆大雨在大剧院感觉到快乐,比什么都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