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音乐剧复合型表演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方法

2017-09-30智艳

歌剧 2016年10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

智艳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在我国现行专业艺术院校中,歌剧音乐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教学问题,不易解决但又必须解决。教学管理层和教师需要认定培养目标,突破单科局限,树立综合思维,通过完善课程设置、充实师资队伍、丰富教学方法使教学质量逐步改善,进而为实现创建专门学院、改革招生体制、拓展教学层次的长远目标奠定基础。

关键词:复合型表演人才、培养目标、单科体制、综合思維

长期以来,在我国现行专业艺术院校中,歌剧音乐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教学一直是个瓶颈,大多数毕业生在歌唱和表演中均无法适应歌剧音乐剧这门综合艺术对复合型表演人才的需要,当然更谈不上在风格和样式截然不同的剧目中担纲主演。笔者在表演实践、教学工作和课题调研中,曾接触到很多生动的实例和材料,深感上述状况确实是一个长期存在、不易解决但又必须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有鉴于此,笔者就歌剧音乐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法提出若干建议,谨供业内同行和广大读者参考与批评。

认定培养目标,突破单科局限,树立综合思维

尽管歌剧和音乐剧各有不同特点,但从它们的呈现方式和二度创作看,两者都是高度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而其表演人才的主要来源,则是各大音乐学院或综合艺术院校声乐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这两点,无论国内外同行尽人皆知。

现在严重的问题是,长期以来,我国各大音乐学院中的声乐系,以专业歌唱家为培养目标,它们的教学思路和课程设置均单纯着重于歌唱艺术,历来轻视舞台戏剧表演和台词的训练;即便有的音乐学院将声乐系更改为声乐歌剧系,但重歌唱、轻表演的现状仍无根本性改善。其他舞蹈、戏剧院校的表演系或音乐剧系,只重本门专业、忽视其他专业的情况同样突出。即便在综合性艺术院校中的声乐系或音乐剧系,其人才培养的思路也受到单科体制和单科思维的惯性禁锢,难有较大突破。正因为如此,我国歌剧音乐剧表演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法,一直在上述怪圈中运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单打一”现象不但普遍、而且严重,进入专业院团后无法适应歌剧音乐剧对于复合型表演人才的急迫需要。

观念的转变才是根本的转变。针对上述弊端,首先需要在相关院校的办学理念中牢固树立起综合思维,即:既然歌剧音乐剧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作为它的表演人才培养和输送基地,相关院校的声乐歌剧系、声乐系、歌剧系、音乐剧系等就需要将其培养目标重新设立为集歌唱能力、戏剧和舞蹈表演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表演人才。

上述办学理念、综合思维和培养目标一经确定,就应该成为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艺术类高校相关院系和全体师生的最高教学使命,心往此处想,劲往此处使。只有从办学理念上进行根本变革,明确地将综合思维置于首位,同时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跟进和落实,才能彻底告别单科思维,突破现行专业艺术教育体系的固有局限。如此才有望使我们的培养目标和思路从长期“单打一”的怪圈中突围而出,令我们的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便将复合型表演艺术人才作为自身的学习和奋斗目标,在学期间接受复合型表演技能和素养的全面、系统、专业化训练,最终成长为能够广泛适应歌剧音乐剧各类作品二度创作所急迫需要的复合型表演艺术人才。

完善课程设置,充实师资队伍,丰富教学方法

为实现复合型表演人才的培养目标,除了转变思维和观念之外,在现行艺术教育的单科制度下,就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而言,仍有一定的调整和变革空间。

目前我国大部分艺术院校声乐专业的课程设置,声乐、表演、舞蹈、台词的比例基本维持在4:1.5:1:0.5左右,即声乐教学为四年,表演、舞蹈、台词三项的教学一般为一年半或半学年(部分院校的台词课或为空缺)。即便是开设了一些针对表演的课程,也是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重“唱”轻“表”的现象比比皆是。声乐教学往往变成单纯追求声乐技巧,加之在演绎作品时缺乏基本表演技能的配合,动辄就“抱拳而歌”,可作品的表现力和舞台感染力显得生硬苍白。虽有一部分学生有意识地加入表演,由于没有进行基础性的手、眼、身、法、步的有效训练和协调配合,表演上的盲目性与随意性随处可见。尤其当参与到歌剧、音乐剧的实际演出时,学生往往显得手足无措、捉襟见肘——在舞台上机械和僵化的表现、演唱缺乏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和生动的外化表达、举手投足的不协调和情感游离于戏剧之外的状态,经常使幕后导演组倍感纠结,甚至令台下观众觉得幼稚可笑。

当然,许多业内同行都意识到了这种弊端危害性和严重性,因此也努力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补救。例如不少院校将原来的声乐系更名为声乐歌剧系,许多院校新增音乐剧系,中央戏剧学院在较早创建音乐剧系之后甚至还专设一个歌剧系,为培养歌剧音乐剧复合型表演人才做了很多探索,也取得可喜的成绩。其中的经验和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

经验之一,是根据专业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声乐系、声歌系、歌剧系在坚持以声乐教学为主、致力于提高学生声乐技巧和歌唱能力的基础上,加大戏剧表演课、台词课、舞蹈或形体训练课的课时量,切实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水平;音乐剧系,则要根据音乐剧对表演艺术的特殊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实现歌唱、表演、台词和舞蹈课的均衡布局,为学生复合型表演技能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经验之二,是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课程设置和教学需要充实师资队伍。各大音乐学院的声乐系、声歌系、音乐剧系,声乐教学是其长项,而表演、台词、舞蹈或形体训练则是其短板;在戏剧、舞蹈院校相关专业中,也各有它们的长项和短板。为此,许多院校不同程度地采取扬长补短的举措,为短板专业引进师资,从而基本实现了师资队伍在专业特点和总体布局上的复合型配备,为学生复合型表演技能的全面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经验之三,是根据歌剧音乐剧表演艺术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丰富教学方法,将教学实践课列为常设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歌剧音乐剧剧目选段的排练,从中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前,组织学生排练毕业大戏并举行毕业汇报或公演,例如近年来,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排演的百老汇名剧《名扬四海》、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排演的意大利歌剧《阿伊达》、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排演的意大利歌剧《茶花女》、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排演的百老汇名剧《伙伴》,等等。有的院校还发动师生演出原创歌剧和音乐剧,如近年来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创演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创排的音乐剧《六祖慧能》和《海上音》、广西艺术学院创演的歌剧《大秦灵渠》、南京艺术学院编创的歌剧《秋子》、西安音乐学院创作的歌剧《白鹿原》等等。通过这些剧目的排演,不但践行了高等艺术教育服务社会的宗旨,为繁荣我国当代歌剧音乐剧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向社会公众展示办学成果和综合实力、接受审美实践检验的同时,也通过这一教学实践平台,令大多数学生从中充分感受到舞台表演艺术的综合魅力和角色创造的乐趣,并切实寻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在反复的舞台磨砺中令其复合型表演能力、素养和艺术自信均得到较大提高,教师也从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今后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和实践效果提供了鲜活实例。endprint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实践证明在现行高等专业艺术教育体制下,即便小修小补也颇为不易。

难点之一是体制性障碍。长期以来,艺术类高校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受限于单科思维、单科体制太久,掌管大权的省市教育厅局、學校主管领导以及教务处、人事处等具体行政部门,往往只知在已有的条条框框内行事;若想调整课程群落、增减某些课程,或引进紧缺专业教师弥补短板,往往都会在体制障碍面前寸步难行。

难点之二是思维惯性障碍。同样受限于现行单科教育体制,多数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养成了一种思维惯性,似乎声乐系的培养目标就是歌唱演员,舞蹈学院的培养目标就是舞蹈演员,戏剧学院的培养目标就是话剧演员,而将歌剧音乐剧复合型表演人才培养问题简单直接地交给将来的舞台实践去解决。即便在声歌系、歌剧系、音乐剧系设立了综合性课程,大多都被视为可有可无,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敷衍了事,音乐学院重视声乐、舞蹈学院重视舞蹈、戏剧学院重视戏剧表演而轻视其他专业课程的现象仍很普遍。如果说,这类现象,在单科艺术院校是由现行体制所致而较难避免的话,但在艺术门类齐全的某些综合性艺术院校中,整合全校教学和教师资源以实现复合型表演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何也同样困难?这就充分说明,教师队伍中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才是其中的症结所在。

创建专门学院,改革招生体制,拓展教学层次

针对歌剧艺术高度综合性特点,突破单科制艺术院校的固有局限,创建独立建制的歌剧学院,一直是我国老一辈歌剧家的梦想,并为此孜孜不倦地奋斗了半个多世纪。早在20世纪30、40年代,王泊生曾在山东成立歌剧学校;全国解放之后,又有一批著名歌剧家提出这一设想,可惜至今未能如愿。

如今已进入新世纪,我国歌剧音乐剧艺术蓬勃发展,对复合型表演人才的批量需求益发紧迫;而承担这一培养使命的艺术院校又在办学思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难以逾越的体制性障碍,令后者对前者的不适应更加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创建独立建制的歌剧音乐剧学院。从消极方面说,这是迫于现行艺术教育体制障碍无法逾越而被动做出的应对之策;从积极方面说,这是为适应我国歌剧音乐剧事业蓬勃发展及其对复合型人才紧迫需要而主动求变的战略举措。之所以突出强调独立建制,这是因为,只有在独立建制下,才能拥有二级院系不可能拥有的人事权、财务自主权和办学主动权,才能在办学思路、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招生标准等方面为各种创新思路和机制提供基本的制度性保障。而这所歌剧音乐剧学院的创建,既可以在现有艺术院校中选择条件最优者扩建,也可以整合全国资源创建。黑龙江、浙江两家音乐学院的创建成功,说明创建独立建制中国歌剧音乐剧学院的设想并不存在体制性障碍。

改革招生体制。针对歌剧音乐剧复合型人才培养规律,更多强调生源的个人禀赋、艺术灵气、专业特长、形象气质和复合型表演技能,故此需要在制度设计上适当降低文化课在录取分数线中的占比,甚至可为录取极少数特别优异的生源提供特招政策;如此,方能确保钟爱歌剧音乐剧、又有艺术才华和培养潜质的学生入学。

拓展教学层次。鉴于歌剧音乐剧复合型表演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程,故须以本科层次为中心,向两边拓展:向下设立附中,从小学和初中毕业生中选择优秀生源,相信经过3-6年的复合型表演技能的基础训练,必将为本科阶段教学输送优秀生源;向上设立硕士学位教学,将本科中的优秀毕业生吸纳进来,对他们进行更高层次、针对性更强的复合型表演技能、歌剧音乐剧艺术和学术素养的系统训练,使之在获得学位的同时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在各种歌剧音乐剧演出中胜任主要角色。当然,经过若干年教学实践后,还可从复合型表演艺术教学向歌剧音乐剧的剧本创作、音乐创作、导演艺术、舞蹈编导、舞台美术、史论研究、市场运作等方向拓展;待条件具备时,在上述各方向设立硕士和博士学位,进一步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总而言之,复合型表演、创作、教学、科研人才的培养,是制约我国歌剧音乐剧事业当代繁荣和长远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为此笔者坚信,只有打开思路,拓宽视野,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突破现行体制的局限,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具有高水平、高素养、高层次的各类复合型人才的成批涌现,将不再是不着边际的空谈和难以企及的梦想。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浅析KAQ培养目标的物流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对广西高等艺术教育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思考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推动中职教育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