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出靠唱功取胜的经典剧

2017-09-30喻琳

艺海 2017年6期
关键词:唱腔

[摘要]《琵琶上路》是靠唱功取胜的经典传统剧目。湘剧是一个歌唱性的剧种,它是靠唱腔来表现其剧种特色,也是通过唱腔来演绎故事和塑造人物的。

[关键词]《琵琶上路》 赵五娘 唱腔

湘剧高腔《琶琶记》是湘剧高腔四大记“苏、刘、班、伯”中的“伯”,“伯”即《蔡伯喈琵琶记》,简称《琵琶记》。湘剧高腔《琵琶上路》又叫《描容上京》和《描容送行》,它是连台本戏《琵琶记》中的一折,因为这一折的艺术较为完整,所以经常单折演出,久而久之,此折便成为了独立的一个剧目。几百年以来,经过历代湘剧前辈的不断加工和演出,它便成为了湘剧舞台上久演不衰、观众喜爱的精典传统折子戏。

《琵琶上路》一折讲的是蔡伯喈进京赶考,陈留郡三年干旱,其父与母双双饿死,其妻赵五娘麻裙兜土埋葬公婆后,便要上京寻找丈夫,一向关照蔡家的邻居张广才老翁许诺送来盘缠与琵琶。为了使蔡伯喈不至忘记双亲模样,趁张广才未来之际,赵五娘便凭着记忆描画了公婆仪容,待至广才来后,两人面对所画仪容伤心了一回。然后又转至二老的坟台,互相叮嘱一番以后,便在“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的悲痛心情中泣别。剧情起伏跌宕、情景交融、伤情动感,不少观众都为之流下伤心的眼泪。这出戏我是跟左大玢老师学的。听左老师讲,她的老师彭俐侬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时,就是在此戏中成功扮演了赵五娘一角而荣获表演二等奖。左老师教戏是非常嚴格的,哪怕是一句唱腔和一个动作,她都要严格要求,而且特别重视人物性格的把握和演出台风的体现。后来在演出中,我又得到了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陈爱珠老师的指导。陈老师也是湘剧界唱功造诣很深的艺术家,行腔咬字都十分讲究,对学生的要求也极为严格。通过她的耐心指导,使我在演唱技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几十年以来,通过老师们的教授与长期的舞台演出,我渐渐地对湘剧艺术产生了感情,爱上了赵五娘这一人物和这出戏,也取得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这出戏是靠唱功取胜的。专家们说,湘剧是一个歌唱性的剧种,它是靠唱腔来表现其剧种特色,也是通过唱腔来演绎故事和塑造人物的。比方湘剧高腔《琵琶上路》,一出四十分钟左右的戏中,唱腔占了全剧的三分之二还要多,所用的高腔曲牌有[三仙桥]、[调子]、[高阳台】、[麻婆子】、[驻云飞]、[忆多娇]与[清江引放流]等,其中除[高阳台】一支为张广才唱的外,其它都是赵五娘一人独唱或与张广才连唱。听前辈讲,这出戏以前还有一个叫[念奴娇】的大型唱段,特别是这个唱段中的“好一比断缆的小孤舟,相随在水面上飘流,浪荡悠悠,浪荡悠悠”几句的曲调既流畅又好听,是业内人士百唱不厌的名句。为什么没有了呢?是因为当时去参加全国会演时,觉得这出戏太长了把它删掉了。由于这出戏是参加了全国会演并获奖的剧目,所以便以会演的演出本为准绳,在以后的演出中也没有把这段唱腔再补上。不过,就现在留下的这些唱段来看,作为一出半个多小时的折子戏,有这么多唱段,也是一般戏少有的,说它是一出靠唱功取胜的剧目一点也不为过。而在这些唱段中,有两段是特别难唱的,一段是[三仙桥】,另一段就是[清江引放流]。[三仙桥]难唱就在于曲中有几次转调,而且没有过门过渡,全靠演员自己掌握。比方当唱完“数年来尽都是忧愁”一句后,紧接的“自从奴夫去后”一句便要转到另外一个调,听搞音乐的老师讲,这叫小工犯乙,即由小工调转到乙字调。而最后一句在唱完“奴便再画他”后到“肥胖些略略带愁”时,又要转回原。第一次转调是在两腔文间转调,如果按原调唱下去,首先是情绪上没有一个转折,其次是后面的音域越来越高,哪怕你有再好的嗓子也会唱不下去。第二次转调是在一句唱词之中完成的,即要把后面的羽音高度唱成前一句角音的高度。前面讲过,这两处地方都没有什么过门过渡,全靠演员自己掌握。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些湘剧演员在学校学习时就没有开过音乐课,没有受过音乐方面的训练,更没有转调演唱方面的技巧,我们靠的是死记,可以想象,靠这种死记而在每次演出中不出差错,还要沉浸在人物的情绪中,是何等的艰难啊![清江引放流]唱段难就难在从“赵氏女,离故乡”到“泪洒西风落两行”止有长达将近50句的唱词,且这50句都是用湘剧高腔中的“放流”来演唱的。湘剧高腔中的“放流”是一种无伴奏咏叹性的演唱形式,唱词又是由口语化的长短句组成,既要字正腔圆又要强调韵味,因此咬字行腔必须要下一番硬功夫;最考验演员功底的地方就是必须牢牢掌稳调门,否则,到了“泪酒西风落两行”乐队加入伴奏后,往往唱得不是比乐队高了一点就是低了一点,出现这种情况时,不但将这个唱段唱糟了,观众会给你喝倒彩,更重要的是没有把赵五娘这个人物塑造好,会造成整个演出的重大损失。

其次是舞台表演要逼真和准确。湘剧高腔连台本《琵琶记》中塑造的赵五娘这一人物,是一位勤劳、孝顺、贤德,恪守三从四德且又知书达礼的中国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琵琶上路》中的赵五娘,除了延续了这一人物的性格外,还要加上描画遗容、祭扫坟台、与邻居张广才泪别、独自一人离乡背井的规定情境,所以人物的基调是略带一丝伤感和愁惘的。因此,在整出戏的演出过程中,不管是唱还是做,以及脸部表演和身法动作,都必须牢牢紧扣赵五娘的人物性格和处境,而且有一些表演又必须逼真和准确。如描容这段戏,只有赵五娘一人在台上,没有人物之间的交流,观众的眼球全部集中在赵五娘一人身上。这时的赵五娘,一方面要把《三仙桥》这段唱腔唱好,一方面运笔作画的姿态又必须逼真准确,唱与做要很自然地融为一体。又比方当唱到“仪容依旧,待画他肥胖些略略带愁”一句时,赵五娘说道:“公公画得像,婆婆走了样,只因婆婆亡故日久,一时记不上心了,奴不免揣摩一番。”这时赵五娘有一段学模昔日婆婆走路的表演。演员必须配合乐队锣鼓的节奏,走出当年婆婆的神态。如果走的不好或者很僵硬,就会引来观众的哄笑。想想看,本来十分严肃而带有一定伤情的剧场中,如果出现这种相反的气氛,那不是非常的糟糕吗?

第三就是对《琵琶上路》这一折戏的基调要有准确的把握。湘剧高腔连台本《琵琶记》共有三十一折,其中《描容送行》也就是现在叫《琵琶上路》的第二十折。其实老本《琵琶记》的第二十二折也叫《琵琶上路》,讲的是赵五娘上京来到洛阳,盘缠用尽,靠弹琵琶卖唱求人施舍,遇到两个疯人与一和尚,经过一番周折,由和尚引到寺场待斋,再候周济的事。唱的曲牌是[一江风]、[哭皇天】,与现在叫的《琵琶上路》一点关系也没有。为什么把《描容送行》这段戏也叫成了《琵琶上路》,我确实搞不清楚,还是让专家去考证吧。我要讲的是连台本《琵琶记》在第二十折前,赵五娘尚有《赵氏吃糠》、《剪发卖发》、《南山筑坟》等重场戏,其戏的基调可用“悲”与“苦”来概括,而到了第二十折《琵琶上路》(《描容送行》)时,戏的基调当然延续了前面的“悲”与“苦”,但从这一折开始,要增加赵五娘对蔡伯喈的爱和深信蔡伯喈也爱着她的信念,我不妨用一个“信”字来概括它。因此,在《琵琶上路》这一折戏中,“悲…‘苦…‘信”应该是这一折戏的基调。因为有了这个基调,戏就好演了,对人物的把握也就准确了。比方戏中当张广才夸赵五娘,痛责蔡伯喈时,赵五娘却极力为丈夫辩护说:“你休夸赵女,莫怨蔡邕,伯喈夫为官当尽忠,皆因是二老他的命生成。”我在这里是这样理解的,一是坚信蔡伯喈有才学,一定会考取做官;二是在封建社会里,做官的人饿死了父母就是不孝,这样,对蔡伯喈的士途是很不利的。所以我在演唱这一段时,其唱腔和表演便去掉了一些“悲”和“苦”,强调了“信”的一面。又比方在与张广才相别的一段戏,看到张大翁那么大的年纪了,心中的潜台词是只怕这就是生离死别了,作为已将张大翁当成了自己父亲的赵五娘,应该是悲痛欲绝、泣不成声的。但因为有深信蔡伯喈还爱着她的信念作为支撑,我在演唱与表演时也是少了一些“悲”与“苦”,多了一些“信”,反而稍微镇定,毫无畏缩地走上了艰难的上京之路。

国家一级作曲、湘剧非遗传承人陈飞虹老师在看完我的演出后夸赞说:“喻琳唱得好,表演也很到位。”他老人家又说:“能演好《琵琶上路》这样的戏,能把多次转调的[三仙桥】和长段放流的[清江引放流】唱段唱好唱准并唱出感情和韵味,确实难得。”陈老师这是对我的鼓励,其实我的演出和前辈们比还差得很远。不过,我有决心和信心把这一出戏演好,把赵五娘这一人物塑造得更好。我一定不把专家和老师对我的肯定与夸赞作为得意的本钱,而是把它作为一种鞭策,在以后的艺术实践中更加虚心学习和努力进取!

(责任编辑:杨建)endprint

猜你喜欢

唱腔
浅谈藏族唱腔美学在合唱作品中的应用
大型河南曲剧现代戏《丹水颂》唱腔特色分析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论滇剧生角唱腔中的彭派声腔艺术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豫剧马派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借鉴
浅谈戏曲音乐中唱腔与伴奏的关系
经典唱腔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