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人本: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推进家校协同教育发展研究

2017-09-30郁梅

科教导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

郁梅

摘 要 南国农教授认为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家校协同教育作为协同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其发展应回归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体表现为和谐人格基础上的创新人才培养。根据现实中学生和谐人格缺失现象,指出当今家校协同教育的困境:教育目标的偏差、家长的责任转移以及学校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从而提出相对应的可实施性建议:开发有针对性的家长课程、关怀弱势群体的家长参与以及建立“互联网+”下的新型合作模式。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人学 家校协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4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8.005

Returning to Humanism: A Study of Promot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Humanism

YU Mei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Abstract Professor Nan Guonong believes tha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s the mainstream of the future education. Home school cooperative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Marx's view, its development should be human-oriented, cultivate people's all-round and free development,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innovative talents on the basis of cultivating the harmonious personality. According to the phenomenon of lack of harmonious personality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ilemma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home school is the devia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 the shift of parents' responsibility and the dominance and leading position of school. And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courses, parents care for vulnerable groups of parents particip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mode of cooperation under the “Internet plus".

Keywords people-oriented; Marxism humanism; coope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领域中各司其责,缺一不可。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以及某些客观条件限制,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未能形成良好互动与密切配合,特别在家庭和学校两者间更应确立一种相互协作、互为补充的协同关系。如今青少年人文精神退化、人格质量下降以及人文治理缺失现象说明净化和升华精神文明环境已到刻不容缓的程度,如何推进家校协同教育发展具有相当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 家校协同教育的内涵

协同这一概念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首先提出,协同学认为“系统各要素间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产生某种协同与竞争,从而推动系统的自组织不断演进,是协同学的精髓所在”。[1]而“协同教育”就是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移植。我国电化教育开拓与奠基人南国农教授认为“协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是联合对学生有影响的各社会机构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提高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2]在协同教育理论中,学校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以及社会教育系统作为三个子系统构成了教育系统。[3]其中教师、学生和学校媒体是组成学校教育系统的要素,家庭教育系统由家长、子女和家庭媒体构成,社会教育系统的要素包括社会教育组织者、社会成员和社会媒体。

家校协同教育包括家庭协同学校教育和学校协同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教育系统或学校教育系统部分要素或信息进入学校教育系统或家庭教育系统产生的协同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作为整个协同系统里的两个要素,通过非线性(即家庭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系统中活动主体的年龄、文化背景及其个体间的认知、情感、个性特征等要素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并且具有不确定性)的相互作用,通过充分调动并利用家庭、学校资源和媒体,从而产生协同与竞争,最终实现教育合力最大化。[4]家庭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系统的交叉部分就是它们教育的对象是一样的,这是推进家校协同教育发展的前提,也是根本,尽管他们在各自系统中所承担的角色不同。

2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当代诠释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几代人共同的理想,习近平又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这个概念。无论是中国梦还是民族复兴的最终目标都是人民幸福,是为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是我党执政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的最终价值追求,因此家校协同教育必须明确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endprint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概括来讲,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含三部分:实践能力发展、社会關系发展以及自由个性发展。[5]实践能力又包括劳动、学习、思维和动手能力等,这是个体作为类存在物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不单单指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人自身、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个体作为社会存在物的发展;自由个性则是指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这是个人作为个体存在物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最终回归于现实的个人,因此必须发挥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要做什么,有独立的思想与意志。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但最近几年,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诚信危机。这与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人全面发展的美好蓝图似乎背道而驰,片面发展的恶果让我们正视人格教育迫在眉睫。同时二十一世纪更是一个以国家创新力建设为各国竞争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其实就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竞争,因此基于和谐人格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培养才符合这个时代的发展与需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青少年,他们能否全面、自由乃至和谐地发展,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中国梦”的实现。

青少年尽管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系统中承担的角色不同,但他们是一个个完整的人,家校协同教育发展更是以对象是一个完整的人为前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抱着同样的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换句话说,结合现实家校协同教育应该朝着培养和谐人格基础上的创新人才从而实现人自身价值的正确道路奋进。

3家校协同教育发展的困境

3.1 家校协同教育目标的偏差

马克思对工厂劳动导致劳动者畸形片面发展的现象提出批判,并提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劳动的异化与现在学生的学习异化又正好对应,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他们本人无法控制,学生自己的诉求无人倾听,显然现在的学习复制了劳动的异化现象,并且愈演愈烈。在当代社会中,人们之所以对教育如此关心,不仅是因为教育给予人们生存的能力,更是因为正确的教育会提升人们的创造力和对生活意义的寻找与追求的能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可以说现在目标一致,但这种目标是一种发生了偏差的目标,现在进行的是一切围绕应试教育、忽略人性的和谐健康发展、背离以人为本的“不健康”的教育,更多体现的是功利性的教育价值。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忽视孩子身体与心理的健康、道德品质的培养,无论是在学校大搞题海战术,教师猜题押题,还是家长给学生报辅导班,让孩子超前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3.2 家长的责任转移

想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中达到教育的协调,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发挥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各自优势,家庭教育的长处在于情感的浸染性、鲜明的针对性、天然的早期性,而学校教育的优势则是系统性、目的性、专业性。父母在孩子的为人处世和择友教育上、在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目标和志向教育上以及在公民责任教育上有独特的优势和针对性,但显然家长把对子女正确的价值观、仁爱的情感、坚韧的意志以及光明的行为等方面的培养,完全转移给学校,家庭教育明显缺位。

3.3 学校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

在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是协同共生、平等的关系。由于学校教育制度正规化、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优势,家庭学校协同合作一直以来被教育者当作学校教育的补充,学校直接给家长布置任务或下达命令,让家长感觉到学校始终是合作的主宰者。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学校将课堂延伸到家庭,家长充当“第二个老师”,每天的任务就是检查子女的作业,帮助孩子背书默写。这种家长处于越来越被动的局面下,家庭教育资源逐渐被忽视,家长的诉求被湮灭,而在教育系统中,家长也作为活动主体,也是一个个完整的人,也有自己的需求。家长在教育子女的同时需要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门的教育能力,但是教育孩子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成人的父母是需要学习的,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培养自己的教育能力。家长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需求更得不到满足,家庭教育自然会被边缘化,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因为每个家庭的个体特殊性和复杂性,文化背景、职业特点不同,有些主体意识强烈的家长群体会敢于表达自己的主张,大部分家长因为自身文化水平有限而放低姿态,在某种程度上说,家庭教育几乎集体失语。

4 推进家校协同教育发展的有效对策

4.1 开发有针对性的家长课程

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不仅是给子女提供生活保障,更重要的是了解子女的需求,特指精神需求。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当代诠释中,无论是和谐人格的培养还是在和谐人格基础上的创新人才培养,都需要家长的参与与付出。相对于专业化的学校,更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发家长课程,让他们知道从何处下手,如何下手,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地位。有针对性的家长课程最重要的是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潜在的教育资源,例如许多在家庭中本可以学到的知识(如洗衣做饭),专家通过课程编写收入课本,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在家中像完成作业一样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实践起来,这样繁琐的环节既是学生的负担,同时也是教育资源的浪费。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的讲话中讲到,“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可见家庭教育是学生三观教育的基石,因此家长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言传身教,培养子女正确的价值观;让子女多多关注公益、关爱小动物、接触大自然,培养子女仁爱的情感;坚持让子女锻炼,强身健体的同时,培养他们坚韧的意志。endprint

4.2 关怀弱势群体的家长参与

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来自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明显。弱势群体指的是家庭经济非常贫困、父母关系不和谐、离异家庭、丧偶家庭或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如果家庭生活都举步维艰,为了生活父母只能外出务工留孩子在原住地与老人生活或者一些家庭父母关系不融洽、亲密程度不高,甚至是离异家庭和丧偶家庭,父母很难有多余心思对孩子进行教育,更无法关心孩子的身心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和谐。但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人格有明显缺陷的学生基本来自这些不和谐或是支离破碎的家庭,而这些家长因为各种原因害怕甚至抵触与学校教师的交往。学校要有计划地提供特殊的机会给这些弱势群体的家长,教师要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这些家长并积极主动地与其交流,只有学校了解这些家长的需求,并让这些家长正确了解自己子女的需求,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才能有效地推进家校协同教育发展。深挖问题学生的背后根源,直面问题并解决问题,与弱势群体家长建立长期的合作和进行良好的沟通对于学校和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

4.3 建立“互联网+”下的新型合作模式

推动家校协同教育发展的阻碍还來自家校交流形式的单一化,以往家长与教师的交流方式就是打电话、家访或是家长会。当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时,这意味着“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教育理念即将带来革命性的冲击和挑战,但对教育工作者通过“互联网+教育”的合作模式,在新时代新环境下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资源利用率,推进家校协同教育发展就是一个机遇。互联网给家校协同教育搭建了一个家长及学校沟通协商合作的平台,学校要充分利用智慧校园或数字校园建设的契机,在“互联网+”下建立新的合作模式,不仅满足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还可以方便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促进家长参与到学校开放的公共决策中。这种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能充分体现出不仅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家长与教师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也有自己的需求,而这种合作模式能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家庭教育的潜在资源通过实时的互联网沟通被教师利用从而达到自己教学的目标,家长也可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利用学校资源来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这种模式为家校协同教育发展建立了一个更人性化的通道。

参考文献

[1] Haken.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 A macroscopic approachtocom–plexsystem[M].Springer–Verlag,1988.

[2] 南国农.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J].开放教育研究,2006.12(5):9-10.

[3] 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2007(9):5-7.

[4] 唐文琴.协同教育视角下中国家校关系的失衡与反思[D].西南大学,2013.

[5] 霍浩淼.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兼论与我国改革开放的联系[D].西南政法大学,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的当前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