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整合初探
2017-09-29唐世昕
唐世昕
摘要:本文分析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两者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掌握数学,明白数学又与生活相互联系的,要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能使学生兴趣高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激发兴趣;体验;内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170-0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符合数学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适用于生活的特点,也是新课程理念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实现紧密的整合,培养学生自觉将数学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逐步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并利用数学知识服务生活。
新课标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达到使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如何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何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这是一门非常寻常的教学艺术,需要教师去深挖教材、科学设计。那么,教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引导学生实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整合呢?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教学"用数学"时,根据学校刚刚举行过运动会,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多媒体展示有关的图片,让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看到的是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兴趣盎然的纷纷提出问题,有的说:"左边有6个同学,右边有3个同学,一共有几个同学?"有的说:"穿校服的有4个同学,不穿校服的有5个同学,一共有几个同学?"有的说:"女同学有5个,男同学有4个,一共有几个同学?"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例如:上学时可让学生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外出旅游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又如: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2.循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原则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
3.设生活化数学学习情境
学习内容越接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学习效果越好。小学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出发设计数学课堂环节,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激发学生发现、探究和应用的热情,学生就会发现许多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竟然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原理。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将多种生活情形引用到教学中。在学习小数时,先让学生到超市调查不同商品的定价,从生活现象入手调查小数的现实意义;学习"利息"相关知识时,学习前让学生与家长交谈与银行利息相关的知识;学习三角形时,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存在;学习"圆"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圆,并思考人们为什么将这些生活或生产工具设计成圆形。要将数学应用题教学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比如,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4.过生活实践操作,体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新知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周长的测量》时,带领学生参加户外的测量,量一量学校的足球场的周长,量一量乒乓球桌的周长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又如在教学《人民币》一课时,在课堂上创设"红领巾市场"的情境,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实际进行交易,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学会使用人民币,并进行计算,做到算对钱,不出差错。帮助学生认识、理解人民币的面额及其灵活的使用方式。学生在游戏中练习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再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我们的數学教学就应当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把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让数学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