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通高职院校思政课问题反馈式教学模式探究

2017-09-29孙业凤

青年时代 2017年24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

孙业凤

摘 要:本文在深入研究“问题反馈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这一模式。在全国上下全面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大背景下,遵循了思政教育的规律,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教书育人的规律,提高了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问题反馈式;教学模式;交通高职院校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会议精神,教育部将2017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年”,意在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对此,笔者围绕思政课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围绕“问题反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按照建立问题体系,开展问题解析式教学,采集和组织解答学生问题,学生问题和教学内容的对接[1]四个环节开展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抓住几个关键因素:教师,教材,学生进行探究,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这一教学模式。

一、“教材为主,四点结合”建立问题体系

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思政理论课教材,随着各门课程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经过了多次修订与改版,比如现行2015年修订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材从2007年出版以来,进行过多次修订。针对该教材,尽管在使用过程中,也有不同的声音,比如针对大专层次学生的可读性问题等。但是总体而言,该课程及教材伴随着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创新理论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而产生,演变与发展。对准确的帮助大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同,对党的大政方针的理解和认同,具有任何其他资料都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党的指导思想的每一次与时俱进的发展,党中央都提出“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三进”要求。因此,在教学体系建设中,要高度重视教材的价值和地位。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基础较薄弱,尤其要首先把教材弄懂弄透,把教材利用好。因此,问题反馈式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建立问题体系必须立足于教材内容展开。

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中间需要一个转化的中介环节,而问题反馈式教学模式正是这个转化的中介环节。问题反馈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作为主线展开。从不同的角度,问题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关于“是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的问题甚而“如何”和“怎样”的问题的区别,“为什么”的问题和“如何”的问题是真正区别于一般知识的问题。[2]而关于“为什么”和“如何”的问题,往往正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大学《概论》课在许多内容上具有连贯性,而高中的课程往往在“是什么”的问题上阐述的较多,而在关于一些理论的形成过程和“为什么”“如何”的问题方面明显薄弱。比如关于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基本政治制度问题,和谐社会建设问题等等。由此决定了《概论》课的教学更应该重视关于“为什么”和“如何”的问题。围绕“为什么”和“如何”的问题,以教材为依据,弄清楚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抓的准,抓得牢,让学生扎扎实实把重点难点掌握理解。为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本人首先严格依据教材内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配合各种教辅材料,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的问题思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问题设计。比如,《概论》第一章把关于“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为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与学习。第七章把“为什么坚持改革开放?(价值问题)”和“如何坚持改革开放?(技术问题)”作为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与学习。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做好意识形态教育的宣传教育工作,以教材为依据设计问题的模式,恰恰可以实现这一功能,不会偏离主轨道。同时,以“为什么”和“如何”的问题逻辑,来梳理和界定教材重点难点的思路和过程,对教师本人来说,也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提高了老师驾驭课程内容的能力,整合了课程内容,提高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避免了面面俱到,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课堂功效。

除了以教材为主,建立课程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外,还要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点进行问题体系的建立。课程重点和难点方面的问题梳理以教师为主,那么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关注点的问题的梳理就以学生为主,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把学生关注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四点结合,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比如在两会召开期间,学生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进行讨论,既让学生了解了社会现实,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比如,针对本院学生以“交通”为主的专业特色,引导学生设计系列问题进行研讨,象“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等。再比如,2017年5月20日,上海新交规出台,围绕新交规与学生展开讨论,既让学生了解了新规范,新知识,同时,从专业角度进行探讨,体现了交通学院的专业特色。

二、师生配合开展问题解析式教学

依据教材梳理出来的课程重点难点问题,首先要以老师的解析为主,资料准备充实,尽量解析的明确,清晰,让学生真正明白,清楚。除此以外,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师生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的答案。比如,针对关于最高纲领的问题,在很多时候我们会提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问题,许多学生会问共产主义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还要多久?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除了老师给予学生一定的解答以外,还应该鼓励有兴趣的学生通过读原著,查资料的方式进一步领悟问题的答案,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要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关注点的问题,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就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注意留意,学会思考。每个学期每位学生都要围绕社会热点问题或者自己关注点的问题完成一个任务,可以两人一组或者三人一組,优势互补,制作PPT,到讲台上进行展示,根据展示结果给予评分考核,作为平时考查成绩的一部分,计入学生总成绩。这样的环节,增加了学生对课堂的热爱,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加深了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认识和了解。endprint

在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模式的理念引导下,学校党政领导也走入课堂,为学生们解疑答惑,面对课程重点难点问题,以及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点的问题,学校领导既能高屋建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能借此机会,实现了与学生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对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能够从学校发展的角度,给予学生实际性的高效率的帮助,在这一点上,弥补了思政老师的一些不足。另外,针对一些专题性的问题,可以聘请该领域有资深研究的专家到场给学生深入透彻的解答。让学生能够对某些专题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与掌握。

多种角色多条途径解答问题的方式,丰富了问题解析的层次,让课堂收益达到了最大化。

三、多途径采集解答学生问题

开放的课堂,鼓励学生思考,碰撞思想的火花,创造了宽松的氛围,共同探讨提高,为教学相长提供了条件,激发了学生上课思考的热情,学生对老师的讲课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在问题反馈式教学模式的课堂上,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可以是课前,可以是课堂上,也可以是课后,可以通过微信,QQ,邮箱,也可以写在纸上直接交给老师或者通过课代表转交给老师,这样的氛围,激励老师丝毫不敢懈怠,真正体现了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的理念。

同时,也体现了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便捷,日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老师要俯下身,向学生学习或者与学生共同学习的状况。比如在本学期的课堂上,在讲授第二章第一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有个同学主动站起来说:“老师,我高中是学文科的,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这一段内容我很熟悉”。她很大方的讲了甲午中日战争,讲了辛丑条约的签订,讲到了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比如,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到“2015年全年,上海人均GDP历史上第一次突破10万元人民币大关;2016年,随着上海经济增速反超全国,人均GDP又突破了11万元人民币关口。同学们可以对照自己的家庭收入进行比较。”当时有个学生就反驳道:“老师,家庭收入和人均GDP有直接可比性吗,人均GDP ,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以及工资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吗?”像这样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提出问题的例子举不胜举。由此可见,信息化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的多元化,让学生参与课堂的讲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与老师的讲授互为补充,教学相长,使课堂达到了更佳的效果。

四、问题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对接

问题反馈式教学模式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面对课堂,以问题为核心和导向,集聚大家的智慧,让课堂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通过对学生问题的汇总,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课程重点和难点的疑问。比如: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国家比资本主义国家优越,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远多于社会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国家数目越来越少?人类最终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吗?2、结合自身实际和课程内容提出问题。比如:作为正在学习这套理论体系的我们应该如何深入探究和践行此理论?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职业教育现状及面临的困难?我们现在所学的专业交通运输管理,到底是做什么的?毕业以后能与什么工作接轨?3、结合当时社会热点提出问题。比如:“AI”真的能取代人类吗?“一带一路”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在上课过程中,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社会现实问题,使其与课程内容实现了很好的对接。比如,关于于欢的案件,随着案情的进展,在教学中实现很好的对接。这一案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高度的社会关注,民众的舆论反响很大,认为判决不公的呼声很高。而此时,课程内容正好进行到第四章“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这一框题,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步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包括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等。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借此案例,结合课程知识点,引导学生讨论和辩论,并一起期待最后的结果。5月27日,备受关注的于欢故意伤害案二审在山东省高院公开开庭审理。在这个时间点上,课程内容正好进行到“全面依法治国”这一课题,通过与学生一起再次关注这起社会热点和社会现实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主要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结合这起案件,师生一起聆听了法治前进的足音,对法治建设有了更多的参与感,对公平正义,有了越来越多、越来越真切的现实体验。还比如,在本学期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可以与课程中最后一章最后一节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对接。使学生关注点,社会热点,课程重点实现了统一,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社会现实问题与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内容的对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理论解释现实的功能凸显,加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增强了理论自信。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说,让学生学到了关注社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养成了理性思考的习惯,以及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2017年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赢这场攻坚战,在这一年中,组织专家深入各高校,走进思政课堂,进行听课评课,做了系列的调查研究,针对思政课堂,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比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在2017年5月30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面的文章“思政课程配方亟待改进”中,提到要解决教材和教学内容“配方”上存在的问题,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认准思政课及其教材与教学的定位和特点,避免片面追求思政课中理论的系统性,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专业课内容的编排模式。二是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重要理论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强化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问题导向性和方法论的启发性[3]。本人作为交通高职学院的一线思政教师,回顾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力求做到了以上几点,课程内容坚持四点结合,教学模式坚持问题导向的反馈式教学模式,遵循了思政教学的规律,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教书育人的规律,有效的落实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神,提高了思政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參考文献:

[1][2]王天恩,问题反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2,1.

[3]郝立新.思政课程“配方”亟待改进[N].光明日报,2017年5月30日.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特殊教育学校在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P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三元重叠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