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探析

2017-09-29苟艳

青年时代 2017年24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毛泽东

苟艳

摘 要: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文化应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化。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发展原则。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思想有着极为重大的当代价值,要加强对文化事业的监管,倡导主流文艺价值观;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毛泽东;文化思想;当代价值

“文化”作为一个外延颇为广泛的用语,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给出不同的定义。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在同一篇著作中,他又指出“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乃是中华民族旧文化的根据;而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根据。”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文化的看法坚持了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文化依附于经济和政治,积极地反作用政治和经济。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正是植根于当时中国的实际,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以一直保持着他的文化理论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一、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内涵

(一)对于文化的界定

毛泽东将“五四”作为文化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资产阶级以此为分水岭表现出了新旧二重属性。伴随着历史进步的步伐,资产阶级在文化上的落后暴露出来,在“五四”以后,领导的重担就不得不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肩上。新民主主义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它和国家进步解放的步伐一致,一开始就努力摆脱文化上的依赖关系,强调文化的独立性,看到了文化象征着民族的尊严。毛泽东积极地提倡我们民族的文化,但同时他又以开阔的眼界来看待外来的文化。这种文化同时具有科学性。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科学性让其和封建的、迷信的文化糟粕成为对立面,主张实践,崇尚真理。毛泽东主张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反对封建迷信思想,但他并不排斥中国封建社会所创造的文化,主张辩证地看待,提出了“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族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3]707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和外国的文化始终是持有辩证地态度的,因此他能够提出“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二为”文化方针。同时他也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化,这见诸于毛泽东的多篇著作中,文化的服务对象应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是贫苦的工农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来源和服务对象两个方面毛泽东都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得到了充分肯定,“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4]708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的方针

1951年在为中国戏剧研究院题词时,毛泽东提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几个字,又于1956年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文艺问题上的百花齐放被确立为发展文化的指导方针。双百方针充分尊重了文化的发展规律,因而成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长期指导方针。现在距离毛泽东提出这一思想的社会背景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社会矛盾依旧十分尖锐,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也客观存在的,处理好民族矛盾,建立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体到文化层面,就是要以开放的胸襟,包容的姿态来看待各民族的文化。毛泽东强调艺术上的自由发展,科学上的自由争论,但同时也指出这种自由是有条件有限制的,因此他提出了一个文化发展的政治标准,在这些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毛泽东提出的文化发展方针实现了既充分尊重了文化的发展规律,又对于发展文化的自由给出了必要的限制,也是我们今天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发展方针。

(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发展原则

毛泽东于1964年致陆定一的信中将这文化发展原则概括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做得还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5]706又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的现时文化也是从古代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绝不能割断历史。”[6]708毛泽东主张积极地学习和借鉴我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这种积极的吸收借鉴的最终目的是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在毛泽东的文化思想里他一直十分强调文化的阶级性,文化来源于人民,文化服务于人民的思想,这其实是在文化领域坚持了唯物史观。毛泽东强调吸收借鉴古代和外国文化,但这种借鉴并非毫无条件的全盘吸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毛泽东在“二为”文化方针实施过程中所贯彻的辩证法思想,对于外来文化,不管是我国的古代文化,还是外国的文化,我们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不管是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还是在我们当代都是应该为我们所坚持的文化原则。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点,毛泽东对文艺批评的思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都是毛泽东对我国文化建设所做出的伟大理论贡献。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对我国当代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加强对文化事业的监管,倡导主流文艺价值观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7]毛泽东屡次谈到文艺的价值取向:“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8]854又说“列宁还在一九零五年就已着重指出过,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在毛泽东看来“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9]854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有过因为忽略了对文化领域的监管而导致退步思想的泛滥,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任何时期都不能放松对文化领域意识形态的控制。在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凸显,社会存在许多不和谐因素,在各种价值观日益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尤其要注意对文艺作品所充斥的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积极倡导推广积极健康的文艺作品,倡导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生活的各类文艺作品,为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作贡献。endprint

(二)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我国现在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社会的文化资源依旧是比较匮乏的,为此,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保障人民的文化需求,同时促进各类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覆盖各个方面的,适应于大众的不同需求的文化发展网络,共同致力于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现代网络和新闻媒体的影响空前巨大,对传统的传播媒介已经构成了挑战,我们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在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各类传播媒体的引导。一方面,加强网络立法建设,完善网络监管机制,杜绝网络的真空,发挥网络的影响力,利用网络传播正能量,实现文化传播方式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體系,”[10]努力创设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中外文化交流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毛泽东文化思想中重要的发展原则,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而言更是如此。我国拥有历史悠久的古代文明,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这是当代文化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而现实情况是对文化遗迹的保护欠缺,这已经致使了我们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许多民间文化也在日益消失。因此,在我们发展当代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11]毛泽东一方面强调古为今用,另一方面也主张积极地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外国文化的学习吸收尤为重要。但在吸收外国文化的同时,要注意鉴别抵制外国文化中的糟粕性的内容,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有营养的原料。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4.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7]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4.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4.

[10]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

[11]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endprint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