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微课点亮小学科学课堂
2017-09-29蔡一斌
蔡一斌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实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变革正在朝着把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这种结合就让微课这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了。随着微课这一教学模式的逐渐推广应用,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因此,在本文主要通过讲述微课的概念和特点,进而讨论微课如何更好的应用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以及阐述微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有利于后期教育者对微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微课;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035-02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然,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也变得尤为紧迫,互联网手机、电脑、多媒体教学都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顺应发展的新形势,信息技术与创新教学模式相结合的产物是微课这一新型教學模式。为了更广大的教育者能更深层次的了解微课这一教学模式,本文将会通过阐述微课堂的概念和特点,进而讨论如何更好的把微课应用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以及阐述微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便于后期教育者对微课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
1.关于微课的概述
1.1 微课的定义。微课是指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把课堂的知识点制作成视频,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微课视频再配上相应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知识内容,把课堂重点难点通过微课的形式简单化、分步进行讲解的教学模式。微课具体来说,就是根据教师的教学思维,把某节课的知识点制作成一个简短的音频或视频,然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在五到十分钟内把该知识点的音频或视频进行播放,再配上教师的讲解,把每个知识点都争取给学生讲透彻的教学模式。从课本知识内容来看,微课就是把这些知识碎片化,知识以点的形式制做成微视频,一般微课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这也是根据人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来制作的,人们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的时间大约就是10分钟。
1.2 微课区别于传统课堂的特点。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较为单调,课时时间较长,一般一个课时为40分钟,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因此,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微课音频或视频短小精悍,直观生动。微课视频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微型化、微小化,视频的播放时间长短大约是5-10分钟,有的更短就2-3分钟,完全贴合了学生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的时间,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以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展示,会使难以理解和难以讲解的内容更加容易理解,视频的直观性,不仅让小学科学的教学更加灵活多变,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微课让知识点清晰明了,重难点突出。一段微课视频基本上就是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呈现,使教学的主题更加明确,知识点一目了然,重点和难点更加的突出,如小学四年级自然科学课本中物种概念和捕食关系的知识点,就可以通过一个亚马逊大草原上各动物互相捕食的画面进行引导学生尽快掌握内容。
(3)碎片化学习方式,让学习时间更加灵活。因为微视频的容量较小,一般只有几十兆,因此教师可以把每节课的微课视频传到学校课程网站上,方便了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下载观看,小学生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感悟,在家里可以下载下来和家长一起观看讨论,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愿意对大自然或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实践操作。
2.如何把微课应用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2.1 利用微课手法构建新的课堂结构体系。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是一些自然常识和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操作,而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现在的知识系统框架的构建。因此,结合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把科学知识点进行碎片化,针对每个科学知识点进行微课视频或音频的制作,尝试利用微课的教学方法构建出小学科学课堂结构新体系。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科学教程中,有一节课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在这节课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到声音的定义,声音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以及声音是怎么进行传播的。这时候老师可以利用微课制作各种声音的音频,把大约小学生们常听到的十几种小动物的叫声、鸣声各录制成大约1分钟的音频,在课堂上教师一次播放给小学生们听,让他们辨别都是什么动物发出的声音,进而引导着小学生们将声音的定义进行理解,让他们讨论声音具体是如何产生的。接着教师在播放一些与声音的传播相关的微课视频。如,在水中发出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会看到水波的震动,教师在播放微视频时加上解释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然后,针对声音传播的视频,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正确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就这样,通过微课音频和视频的层层引导,为学生构建知识的框架结构,让他们逐步掌握知识。
2.2 运用微课剖析课堂知识重难点。在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因为小学的科学课本基本上都是图片的展示,涵盖的细碎知识点特别多,因而一节四十五分钟的课很难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是课堂科学知识的接受者,所以,不管知识的重难点是否难讲解,但是教师也要想办法让学生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优势,把一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制作成直观生动的微动漫,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就轻松解决了。
例如,小学三年级的自然科学教程中,有一节课的内容是《植物的叶》,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带上学生们经常见到的树木花草的叶子,让他们近距离的通过观察接触叶子,来感受每种植物的叶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接着教师在播放一段视频,这短视频主要是整集了植物各式各样的叶子,可以是学生们从没有见过的叶子,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常见的和不常见的叶片的形状、颜色各有什么特点,看到不常见的各种形状的叶子,自然就引起了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该课程的学习中来。进而让学生继续观看视频中关于植物叶子的细微结构图,让学生思考不同植物的叶子的内部结构是一样的吗,都共同具有什么内部结构,一些特殊叶子特有的内部结构又是什么呢,这样根据微课内容的层层递进,进而重点剖析本节课的重难点:植物叶子的内部结构。让学生在学习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植物叶子的细微结构。
2.3 通过微课的播放步骤引导学生的实践操作意识。小学科学教师都会知道该学科内容当中占据最大的一部分就是科学小实验的具体操作。科学实验课程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在操作过程当中遇见问题学会自己思考动手解决的意识,这样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对于科学课程当中一些复杂的实验操作,对于十几岁的小学生来说,可能理解上和实际操作上有些困难。那么如何解决学生的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把实验操作分步骤进行播放,让学生一步步慢慢的掌握实验操作中的每一个小环节。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本中的一个小实验操作《水的浮力》,针对这个实验,小学生都不太能理解,也不会做具体的操作。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首先播放实验准备器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视频选择要用的器材,之后每个小视频播放一个操作步骤,每播放完一个,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亲自证明水是有浮力的,之后再播放一段各种船只在水里平安运行不会沉下去的视频,可以把所学知识有力的结合到现实生活中。当然,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尽量在每步操作步骤种配上文字,不然学生会不知道具体操作的一些步骤名称。
3.小结
综上所述,微课这一新的教学模式随着使用的范围越广,微课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迅速。那么教师只要将微课引入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从小学就开始提升学生的操作水平和操作技能以及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段祀辉.微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J].中国新课堂.2016,(28).
[2] 高秋泉.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探究 [J].教育学周刊.2016,(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