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险的核心功能是负债管理

2017-09-29陈东辉瑞士再保险

上海保险 2017年9期
关键词:产险保险行业车险

陈东辉 瑞士再保险

保险的核心功能是负债管理

陈东辉 瑞士再保险

一、什么是“保险姓保”

在监管层明确“保险姓保”之前,行业对于这个问题就已有讨论,目前答案已经揭晓,我们今天再来审视一下这个命题,到底什么叫“保险姓保”。保险有保障、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三大功能。但是否要更突出“保险姓保”呢?

以我自身经历来讲,记忆较深的一次是一位欧洲大型保险集团的董事长对安联投资工商银行案的评价,言外之意是,保险是做负债管理的,只要将客户的负债管好就行,而并不需要给客户贡献资产管理和投资方面的价值,资产管理有更专业的行业、公司和更专业的专家去做。他说:“我们存在了100多年,客户看中我们这家公司,把负债管理的任务交给我,我需要展示的是一个负债管理的专业机构。”

这位老先生的话,确实让我反反复复不停地思考整个行业地位的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保险,怎么来定位保险?中国人保的公司愿景就能解释,概括起来是两句话,一句是“做人民满意的保险公司”,另外一句是“保障人民的高品质生活”。实际上,就是保险让生活更美好。

此前,行业里还曾有一个流行的观点,即保险有三大功能,是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但我不太赞同这种说法。因为经济补偿是事后的一个动作,其实没有说清楚保险的实质,其实质不是经济补偿的概念。且资金融通是一个辅助功能,不是主要功能,它跟“保险姓保”没什么关系。同时社会管理也是一个附加后续客观效果的体现保险并不是冲着社会管理去的。

我个人的观点是保险是为个人、企业政府来做负债管理的,也就是说减少个人企业、政府负债的不确定性。能够降低负债未来不确定性,能够提高一点点确定性,这就是保险本身的核心价值所在。如果认同这个观点,大家会看到保险在整个金融行业中是非常独特的。金融其他板块都是以资产为主,而保险天生关注负债,伴随而生的是关注资产。

有人说保险行业也可以资产驱动,但如果这样做,整个行业的价值链是扭曲的,也只有站在负债这边,行业的独特价值才能得以体现。每个人都面临不愿意或者不能承担的风险,风险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带来损失,带来损失导致负债增加,通过保险机制的安排,能让个人、企业、政府对未来的负债能够有更好的预期,能够减少负债或者不确定性负债对自己财务的冲击、生活的冲击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保险是解决负债管理的问题,通过大数法则、时间上的调剂、人群之间的互助等来降低整体负债的不确定性,并转移风险。

同时,若没有大数法则起作用的,没有杠杆放大效应的,也不能叫保险。比如银行存款,最终获得本金和利息,那叫储蓄;而保险公司的保费和保额之间有一个放大效应通过大数法则和杠杆效应,降低负债波动性,通过风险的聚集和分散提高资本使用效率,这样的金融产品才能称之为保险。

因此保险第一定位是负债,第二是通过大数法则体现杠杆的放大效应,这两者缺一不可。保险姓保,实际上能不能促进行业来进一步审视这两个问题?回到负债上面来,回到通过大数法则体现保险杠杆放大效应上,来解决这个保险姓什么的问题。

目前,很多投保人会将银行理财收益和保险年化结算回报率进行比较,这等于完全剥夺了保险行业存在的价值,模糊了保险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属性。实际上,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对合同进行重大风险专业测试,通过测试才能作为保险合同进行计量,否则只能作为借款合同。即“双十法则”:有超过10%的可能,发生超过10%的损失。

因此,只有回到保险姓保,保险行业才真正不可替代。否则保险就跟基金行业、信托行业、财税管理行业,甚至跟银行的表外业务没有什么本质差别,短期业务增长可能较快,但是长期来看,没有自身价值所在。澳大利亚保险业就曾在某个阶段,出现过寿险行业更多是一些财务管理产品、储蓄产品,最终被大银行收购,变成财富管理板块之中一个很小的配角。

所以,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希望保险行业不能仅仅只计保费,应该更多统计风险保额,特别是人均保额。最近,新华保险董事长万峰在讲座的时候用的一张PPT(如表1),很容易说明当下中国保险业的问题所在,中国保险市场与成熟市场相比,差距是巨大的。

产险行业也有一样的问题。1992年北美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飓风灾害(安德鲁飓风),这个飓风当时带来的经济损失是265亿美元,这个飓风横扫了经济发达的湾区地区。但值得关注的是,在26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里,保险行业承担了155亿美元,基本上是60%的承担量。因此个人生活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企业再生产需要的资金也能得到很好的重组。

相比较而言,2008年汶川地震后,根据政府权威部门统计,经济损失约8400亿元,但是保险承担的损失小于80亿元,还不到经济损失的1%。所以目前保险业在自然灾害的损失当中所起的作用太小了。

因此,我们建议:第一,监管部门在公布行业数据的时候,多公布一些保险损失占经济损失的比例、保额占GDP的比例等情况,这是衡量保障程度的统计指标。而我们现在仅仅有一些规模指标,如保费多少、增速多少。但我们需要关注在灾害和事故当中保险行业起了多大的作用。第二,推动保险行业回归保障,少强调一些理财和投资回报。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对于财险而言,应当推动行业从高频低损的小赔案、小业务向真正低频重损、解决客户不愿意承担的风险转移,这才是财险行业的“保险姓保”。

目前,行业内普遍已经认识到投资产品不是保险产品,投机产品更不是保险产品。而我认为,服务产品也不是保险产品,至少不是保险产品的主流,而可作为附加服务和增值服务存在,因为其没有体现风险承担的杠杆放大倍数,没有体现客户自己承担不了的风险转移。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小结,保险姓保,我想说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某种意义上需要矫枉过正,需要盯住负债、忘掉资产,才能真正回归到保险本质。这也是金融行业分工细化的趋势和体现。

第二句借用某个南方发达城市分管金融的副市长的话,他说买保险就是买心安,并不是希望买了保险,就会发生保险事故、必须要从保险公司把钱赔过来。

二、保险是不是朝阳产业

我们跟其他的市场做了一些对比,看看保险行业在整个金融板块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如果以美国作为对标,中国保险业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我们现在的财富资金、金融资产,集中于银行的比例太高,而美国是比较分散的。发达国家保险资产占家庭金融资产的比例超过30%,中国只占8.7%。我们处在一个经济发展生产、再生产,资金需求对金融需求非常旺盛的阶段。资金偏短期、中期,主要的目的还是要进行再生产,支持经济发展。

所以中国再生产所需的中短期资金,全部集中在银行体系。而美国等比较发达的经济体经过了几代人长期的财富积累,这个财富积累到保险行业,积累到养老金公司和寿险公司等。发达市场最终的格局,我相信也会在中国金融行业出现。因此中国保险业是一个真正的纯粹意义的朝阳行业。如果把200万亿元银行业的资产中长期化的资金逐渐沉淀积累下来,转移到保险行业的资产当中来,这个增长空间是一定会实现的。

▶表1 世界成熟保险市场与中国保险业主要数据比较

▶表2 中国保险业相关数据比较

再从表3和表4来看,当前中国的部分金融龙头公司的规模在世界来看已经数一数二,这说明规模上的增长相较于以前不是那么容易了。但是我们的渗透率还很低,保险深度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按照保险业十三五规划,年均复合增长率要到17%。未来中国保险密度和深度都要有一个很大的增长,保险深度基本上要翻一倍。

以产险为例,目前车险保费占比将近80%,而责任险在产险当中只占3.5%,但责任险占比全球平均水平是9.5%。目前财产险的总量只占到7%,但全球来讲占25%。也就是说,未来责任险和财产险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这也说明,保险是朝阳产业,但是车险已经是真正的饱和了,而其他险种,比如责任险、财产险、农险、信用保证险等任何一个险种,基本上是处于空白,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保险的增长从哪里来

对于产险而言,最好的光景在2010—2012年,平均增速约为25%,但是目前又回到了25%一半的水平。而从分类来看,如图1所示,增速最快的两个险种是农险、健康险,农险年均53%,健康险年均47%。这两项也有政府补贴,因此增长非常快。

而我们应该关注增长最慢的几个险种,最慢的是家财险,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这与房地产市场反差很大,房产在居民资产中占比很大,但是相关保险却没有发挥作用,赶上这个浪潮,家财险反而在萎缩,如果其中剔除政府支持的农房业务,那么城市的家财险10年来几乎并未有任何增长。这是特别需要警惕的。

▶表3 目前中国业内领先经营主体相关数据(单位:元)

▶表4 保险业关键数据与对比

▶图1 产险主要险种的年均增速(2005—2014年)

另外,船舶货运险10年来每年平均增长2%,跟每年进出口业务的高速增长和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无法匹配,因此,财险的数据显示,其没有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进一步来看,这是有效的供给和真正的需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错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那么,保险的增长从哪里来?我总结了五个阶段的发展,保险行业的增长经历了这五个浪潮。

第一个浪潮:个人和家庭稍微有钱以后,首先买了车,另外希望财富保值增值,因此进行储蓄。对保险业而言,产险的车险和寿险的储蓄替代型的理财险产品出现较快增长。但这个浪潮已经结束了。

第二个浪潮:社会处于发展阶段,车和储蓄稳定后,保险消费者开始关注自身健康,在寿险方面大家都很关注健康险,因此健康险增长较快。财险之中,政府支持的业务如农险、大病、政府基础设施项目带来的工程险等这三块产险业务发展很快。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阶段,未来随着家庭财富的进一步累积,看病问题解决之后,养老、财富传承的需求就会凸显。

第三个浪潮预期将会是纯粹的寿险浪潮,养老和寿险为代表的保障产品,会获得一个快速的发展。未来养老问题解决之后,大家随着身价的高涨,会怕什么?怕打官司。

第四个浪潮将是责任险和信用险。大家怕打官司,怕沾上赔偿、侵权责任。大家非常珍惜自己的名誉和信用,所以责任险和信用险将迎来高速发展。

第五个浪潮:巨灾保险的浪潮。随着财富再积累,看病、养老、打官司等等全解决了,再有闲钱的时候,保险消费者会需要保险公司帮助其防范一些地震、暴风等巨灾风险,保障财产安全。因此巨灾保险会迎来高速增长。

我们将迎来保险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寿险的春天。财产险要等到第四、第五阶段。因此,目前年金、养老金的发展势头已经显现,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老龄化的到来,年金、养老金的管理与配置也很迫切。需求将催生市场的快速发展。

然而,财险的发展则需要跟政府灌输保险理念,将保险运用到更多公共产品之中去,比如农房保险、大病保险、责任险等。保险可以是创新的公共财政工具、创新的社会管理工具,也是基本的商业规则。

这其中,我们呼吁行业一起来对政府灌输“保险是基本的商业规则”的理念,因为这个问题在国内保险行业还没有解决,而国外已经普遍接受。比如银行的贷款要接受的抵押物必须要有保险,如果没有保险的抵押物,是不完整的抵押,银行是不会接受的。但在国内,这个基本的商业规则没有建立起来。

▶图2 保险增长的五个浪潮

目前带来的问题是,买房子申请房屋贷款,房子不需要保险;企业申请企业贷款时所抵押的企业资产,不需要企业财产险,这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原因,这也是财产保险发展不起来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基础性的原因。

因此,我们需要呼吁统一认识,保险是基本的商业规则,没有保险的抵押物是不能够作为完整的抵押被接受。因此,财产保险应作为银行抵押贷款的先行条件,作为项目融资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商业规则。

政府部门现在对保险兴趣增强了,我还编了一个顺口溜:“保险放大补贴、保险优于救助、保险平衡预算、保险促进和谐。”

意思是,政府的预算里面,其账本上会有很多救助和补贴款项,那些钱是死钱,需要用的时候根本不够,不发生灾害的时候用不了。但我们认为这个钱需要活起来,还要加上杠杆放大作用,放大其使用效率。实际上对于政府而言,这也是非常合算的买卖,即将预算中的死钱拿出来,用保险机制放大风险保障的杠杆,解决其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什么是巴菲特模式

巴菲特说过:“我最喜欢的是保险行业,保险行业会给我提供没有成本的浮存金,能够让我获得投资收益,给股东带来高额稳定的回报。”这是他自己讲的,他最喜欢的是保险行业。

从表面上来讲,跟监管部门和行业整体批判的模式好像听起来一样,这不就是融资,不就是通过保险把资金融进来去投资么?但这种理解是对巴菲特的误解。他讲的融资、投资的模式根本是两个概念。

浮存金就是保险业务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减去应收款项,是保险业务沉淀下来的准备金,这是巴菲特模式的核心,就是叫浮存金,这是他自己起的名字,这就是本金。

但目前我们行业笼统地讲,却忽略了两个问题:

一是巴菲特说的是财险,不是寿险。因为寿险是要向客户承诺投资回报的,比如国内寿险预期收益,这算是客户的钱。而财险没有成本的融资。也就是他的浮存金不需要成本,没有回报的要求。

二是所谓没有成本、没有回报要求、没有成本融资的先决条件,那么隐含的条件是什么?承保和亏损。即使是产险,如果承保亏损1%,那么其本钱就有了1%的先天成本。只有承保盈利不亏损,才是没有成本的本钱。

但这两个问题在我们保险行业内讨论巴菲特模型时有意无意地被模糊化了。其实巴菲特讲了一个先决条件,需要一个无成本的浮存金,所以只能是产险。另外即使是做产险,承保必须要赚钱,这样的话现金流才是没有成本。

为什么强调没有成本?其实他的核心理念就是,没有回报的压力,可以非常轻松、非常长期、非常尽心地做投资。这样其长期投资才能做得好。如果像寿险有很高投资回报的要求,或者产险做亏了以后,则需要填亏损这个坑,投资则容易变形,强迫保险资金有投资回报要求,则心理不放松,因此很难成为真正的巴菲特。

因此,通过保险圈钱再做投资,之后除掉融资成本变成利润,这并不是巴菲特模式。巴菲特模式是把保险行业经营到一个非常优秀的状态,承保不亏损,从而其可以放心地投资,获得真正稳定的收益。

但是承保不亏损不是个容易实现的前提条件。很多人喜欢讲巴菲特模型,但往往忽视最重要的元素——承保盈利。比如GenRe(一个车险公司)和GEICO长期承保盈利,GEICO的综合成本率持续低于行业和竞争对手。

而借用巴菲特的思路来看国内的产险行业,其投资回报是可以非常高的。像行业领头羊人保财险,2011年到2015年连续5年,承保都是有盈利的。他的ROE都在20%以上,平安也做得很好。但这是大公司的情况,对小公司而言完全不能套用。

五、费率市场化敢不敢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寿险和车险都面临着市场化的问题。在保监会的带领之下,费率市场化还是比较平稳、顺利和成功的。产险所有的险种都实现了产品费率的市场化,产品以备案为主,只有车险还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目前正处在商车费改第二轮市场化过程当中,因此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车险费率市场的功能已经得到体现。

接下来,车险行业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大家都非常关注,根据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经历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之后出现了三种情形。

第一种是中性的情形,以美国和日本为例。车险的费率市场化以后,经过初期赔付率的上升,进入一个比较规律的承保周期的阶段。如果我们行业通过费改,能够达到这样一个状态,其实已经比较好了。比如,日本的车险市场化从1998年到2002年,赔付率从市场化之前的57.9%上升到市场化之后的64.6%,上升了大概6个百分点。车险公司从63家减少至48家。

第二种是比较负面不利的情形,是以英国和韩国为代表。市场化之后,出现了过度的价格竞争,导致全行业亏损。赔付率、综合成本率到了比较高的阶段后,没有下来,就停在比较高的水平上。过去7年它们的车险整个行业都处在这种状态。比如韩国1994至2004年分阶段搞了车险市场化,但之后其综合成本率从95%上升到110%,只能用长期险弥补车险亏损。

第三种最有利的情形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是完全市场化之后,行业还保持一个比较理性的竞争,利润得到保证。

这三种情形中,我们希望我们能贴近澳大利亚的情况,不希望出现韩国的情况,但如果能达到一个中性的状态也是可以接受的。目前而言,中国的车险市场化改革还比较平稳,今明两年的监管政策、市场格局对未来车险行业的走向极为关键。但市场化的阵痛在所难免,长痛不如短痛,因为目前行业存在的很多问题,只有通过市场化才能解决。

目前我们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高费用率的问题,希望通过市场化来降低车险费用,提高行业经营效率。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美国和中国的车险成本结构。美国车险的成本结构为:72%赔付率+ 24%费用率+2%税+2%利润边际,也就是说72%赔给客户,24%是公司的费用率。这24%费用率=18%销售费用(15%外部+3%内部)+5%管理费用+1%保户红利。而目前中国车险的成本结构为:60%赔付率+39.6%费用率,因此,我们和美国最大的差别在销售费用。

所以,下一阶段的商车费改,肯定会瞄准这个目标,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一定要把39.6%的问题解决,要把这个费用透明化、标准化,让整个行业经营的效率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同时,下一阶段还需要很大的改革力度来解决费用结构的问题。且费用的不透明掩盖了很多低效率,阻碍了很多创新。所以从大的方向上来看,市场化改革是解决我们目前遇到的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

六、偿付能力监管是否有效

偿付能力监管在整个行业当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没有偿二代之前,大家管理语言都是围绕着保费和利润,将保费利润作为管理的核心,有了偿二代以后,慢慢地将资本、风险、价值等概念引入到行业管理当中,甚至在寿险行业,变成了主流和核心。也就是说,从一年期的保费利润,转向多年期的风险和价值的利润。这实际上是偿二代最核心的作用。

偿二代推动保险业从业务的管理升级到资本管理,从保费/利润的世界进化到风险资本/经济价值的世界。偿二代解决了风险分类、风险刻画、风险计量、风险资本、风险管理的基础性问题,已成为行业新的经营规则。行业从研究偿二代的标准,迅速转入研究如何在偿二代背景下提升资本管理的效能,甚至如何将偿二代为我所用,调整业务结构、改善经营结果。

表5是瑞士再保险风险绩效管理的实践要点,比如我的考核指标只有一个,即经济增加值。就是每年的利润减掉总部认为我需要占用的资本成本,也就是利润减掉资本成本,这就是我创造的经济增加值。

▶表5 瑞士再保险风险绩效管理的实践

监管部门推偿二代二期工作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要推动公司内部资本管理、风险管理,能够跟我们的偿二代衔接起来。这样的话,这个效率能够增大很多倍。

因此我提三点建议:

一是偿二代的监管与车险商车费改之间的互动要进一步加强。目前偿二代对于车险价格竞争、费用竞争的后端约束没有体现,需要加大偿付能力约束对于车险非理性竞争的约束力。

二是对于巨灾风险的刻画以及资本要求需要采用更加先进的模型,以充分反映巨灾风险的资本占用。巨灾的风险在偿二代一期中没有考虑很多,因此在第二阶段可以进一步调动行业力量,把巨灾资本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化。

三是内部的资本管理跟行业监管一定要匹配起来。这种匹配最好的办法是推动内部模型的使用。不要只指望在保监会一套行业的标准,而应该鼓励行业内有条件的公司,尽快开发研究内部模型,把偿付能力、监管理念、风险管理理念有形固化在公司自身真正的内部管理当中。

七、中小保险公司如何生存

中小保险公司问题冰火两重天,大公司小公司是完全两个不同的世界。为什么很多中小公司生存这么困难,这不能只怪监管部门,而是在中小保险公司出生时就没有解决好为什么要出生的问题。换句话说,很成功的中小公司,一定会有一个鲜明独到的特色为人所称道,如果都长得一样,那只能越小越吃亏。

瑞再的企业愿景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我们让世界更有韧劲”。也就是说,发生了灾害和事故以后,能够很快地恢复生产、生活,所以让这个世界更有韧性或者更有韧劲。第二句话是“不断地覆盖风险保障的缺口”。也就是要看到经济损失中的保障缺口,能够去帮助客户、帮助世界不断地缩小风险保障的缺口。

德鲁克有一句名言,企业存在的目的在企业外部。因此保险公司的愿景应存在于这个企业之外,是为客户、为社会等,从更大的角度来看这个企业,来定企业愿景。同时,目前而言很多中小保险公司缺乏自己的特色,产品服务没有特色,连组织架构、企业文化都千篇一律,而中小公司的出路在于大胆创新,不创新绝对没有出路,创新的成本远远小于大公司。

产险具有很强的服务属性,服务的技能和客户的体验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产险的特点就是在较长的经济周期之内具有抗周期功能,微利而平稳。因此,对于中小保险公司,就需要想两个问题:第一,企业愿景,为什么你存在;第二,细分市场,有没有特色的业务。这两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中小保险公司就很难过得很潇洒。

八、新技术能否颠覆保险业

互联网金融在各个行业都取得了很好的突破,但在保险、产险尤其是车险还处在交学费的阶段,还没有找到可行的模式。然而,以金融科技来做保险,首先要对保险业的规律把握到位,才有可能利用好这些新技术做好保险,若没有保险功底,就如一个武功高手没有基础内功一样。

从外部来颠覆,还不如内部的高手利用这些新技术,使得现有业务模式上升一个档次、提高效率,使客户体验进一步优化。但需要记住的是,脱离保险本源的创新是持续不了的。因为对风险的认知、对客户的认知都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所以这种积累是很难在短时间之内通过技术的手段很快解决的。

那么真正的颠覆会发生在什么时候就是这种机器人能够自动给你推荐保险产品,替代客户的购买过程。如果达到这一点,就像我们真正信任手机上的siri,其真正地实现智能化了。

九、保险业的风险来自哪里

我认为最大的风险来自于经营主体的短期行为和保险业务的长期特征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什么时候考虑短期利润,风险就来了,什么时候比较耐心地从一个长期的观点来看业务,经营一家公司,风险就不会来了。

目前监管部门在治乱象、补短板、防风险,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制约一些保险经营主体短期行为。

总体而言,保险属于金融服务业中的奢侈品,随着整个经济发展、财富的积累,保险必然会在金融板块当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个历史的进程是不可逆的。

目前,保险行业走向成熟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要在费率市场化、偿付能力的监管退出机制三个方面继续推进。保险必须立足保障,聚焦负债管理,才能不可替代,且对巴菲特模型的庸俗模仿贻害无穷,因此,对于中国保险行业而言,需要打造长期的经营理念,长期坚持做正确的事才能创造独特的价值。

猜你喜欢

产险保险行业车险
基于改进DeepFM的车险索赔预测模型的研究
河北省保险行业协会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河北省保险行业协会
推进我国保险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演变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基于保险行业上市公司的多案例研究
航天科技中国四维与中国平安产险签署协议
基于 Tweedie 类分布的广义可加模型在车险费率厘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