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巧家县包谷垴乡燕麦沟村燕子窝社的贫困户及其致贫成因调查
2017-09-29袁祥富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包谷垴乡燕麦沟村塘子小学
袁祥富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包谷垴乡燕麦沟村塘子小学
谢志刚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云南省巧家县包谷垴乡燕麦沟村燕子窝社的贫困户及其致贫成因调查
袁祥富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包谷垴乡燕麦沟村塘子小学
谢志刚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燕麦沟村是包谷垴乡八个自然村村中最贫困的村之一,该村下辖共27个社,燕子窝社属其中之一,也是27个社中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社,原来的村委会和村完小(塘子小学)都曾设置在燕子窝(现已搬迁到其他社)。
燕子窝社共有56户人家,共226人,按年龄段划分的人口结构如下:
年龄段0~10 31~40 61~70人数28 32 16年龄段11~20 41~50 71~80人数48 35 10年龄段21~30 51~60 81岁及以上人数26 24 7
全社的在校学生人数,小学在读40人,初中在读8人,高中在读6人。全社目前共有46人外出打工赚钱,除去老人、学龄前儿童和在校学生,全社外出打工人数占全劳力年龄段人口约一半。
尽管燕子窝在燕麦沟村的经济条件还算比较好,但全社56户人家中,如果将家庭年收入低于6000元人民币(户均而不是人均)作为贫困标准,估计全社有一半家庭(27家)的年收入达不到这个水平,属于困难户家庭。如果要按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950元的全国标准划分,估计全社几乎全部属于贫困户。
本调查关注的是导致农户贫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是我国实施“精准脱贫”计划中最重要的问题,如果对致贫成因的识别做不到精准,党和政府所实施的扶贫措施就无法精准,实现脱贫的目标就可能是表面短暂而不能持续的。
如何才能识别出真实的致贫成因呢?
本调查认为,燕子窝社在燕麦沟村的27个社中有代表性,而燕麦沟村在中国各深度贫困村中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我们选择对燕子窝社全部56户人家进行逐一梳理和分析,看看各家的基本情况,再逐一分析什么是导致这家人贫困或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什么是直接原因,什么是间接原因,包括对几家在社里相对最富裕的三家农户,也对比分析他们靠什么使自己的家庭变得相对富裕。
进行本调查的时间段是2017年8月,直接入户完成调查包括拍摄照片的,是本文第一作者、燕子窝社村民、燕麦沟村塘子小学代课教师袁祥富,他与上海财大谢志刚教授通过微信实时交流,将微信文字、语音和图片传递给谢志刚进行整理,不断交流反馈,形成此调查报告。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项调查表面上只用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但两位调查者最近四年来同在支持燕麦沟村两所乡村小学(塘子小学和小酒坊小学)的公益活动中,一直在进行频繁交流,对燕麦沟村的情况已经比较熟悉。而且,第一作者在燕子窝土生土长,生活了二十多年,其祖父(已过世)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担任燕麦沟村支书很多年,非常熟悉燕麦沟的具体情况。这是我们进行这项调查的重要基础。
具体调查内容见附录,内容是逐一罗列各家贫困户情况,包括:1)家庭基本状况;2)致贫原因分析;3)家庭成员及其住房的照片。前面30家农户是相对更为贫困的人家,最后3家则是目前社里条件最好的农户(因为涉及到各家农户的隐私,不便公开展示附录内容)。
通过这项逐户调查,我们汇总结论如下:
1)导致燕麦沟村燕子窝社多数家庭贫困的直接原因,符合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6月23日《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致贫主要成因的分析,疾病和残疾,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的大病和意外身故事件,确实是导致家庭贫困的主要和直接原因之一,这也与社会各方面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
2)“家和万事兴”这一古训再次得到印证,几家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家庭从正面印证,而大多数贫困家庭的致贫成因却从反面印证这句古训。附录中前面30家贫困农户致贫成因中,有相当比例贫困户都是因为家庭不和,其中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a.成年子女分家自立门户后,对老人不孝顺,兄弟之间相互推诿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导致丧失劳动力的老人生活困难。
b.男性主要劳动力酗酒、赌博、家暴,成年女性则轻率扔下孩子和家庭离家出走。
c.成年夫妻外出异地打工或一人外出打工,导致夫妻不和,不能齐心护家。
总之,自然灾害,包括疾病、意外事故、天灾等因素只是致贫的一个方面,而且是相对容易解决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文化或传统优良习俗遭到损坏,这是更为深层次的原因,而这恰恰是现有的扶贫措施难以触及的方面,需要有更综合及长久的解决策略。
3)从燕子窝社的文盲率和计划生育率反映出,国家实行的义务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国策很难在深度贫困地区得到真正落实,以附录中所罗列的30个相对贫困家庭和3个相对富裕家庭为例,可以看到:
a.文盲的占比非常高。其中,户主为单身的7户人家中,仅1人读过小学,其余6人全没上过学;另外26家夫妻52人中,仅2人初中,13人小学文化,其余37人全是文盲。而这37位文盲中,只有8人是出生于1950年之前的老人,大多数人都是60后、70后和80后,在这类人群中有如此高的文盲率令人惊讶。
b.计划生育政策更像是完全没有实行过的样子。附录中罗列的8对“60后”夫妻中,生有4个、3个、2个和1个孩子的各占两家,其中只有一个孩子的两家中,一家是丈夫身体因故残疾,另一家是妻子在孩子两岁时离家出走。9对“70后”夫妻中,只有一对仅生两个孩子,生3个的有六家,生4个孩子的两家。“80后”夫妻处于生育期,不作统计。
从燕子窝社的文盲率和计划生育率指标反映出的国家政策在深度贫困地区的落实状况,会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并进一步去了解党和政府在贫困山村的组织和领导状况,也就是村一级的党组织和村委会状况,因为他们才是“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前线战士,对于实现脱贫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得更严肃一点,这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稳固。
对此,我们也对2006年以来燕麦沟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构成及其工作情况作了一些了解。这11年中,燕麦沟村已经换届两次,前后有过三届村委会,时间跨度分别是2006至2010年,2010至2014年,以及2010年至今共三届。总体情况非常不容乐观,但具体情况不宜在此披露。结论是,必须加强党和政府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建立培养可靠基层组织的干部人才,尤其是本土人才。
结合以上调查情况,尤其是基于笔者自2014年8月以来在燕麦沟两所村小所进行的支教公益活动经验,我们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乡村教师是向广大村民,不仅包括孩子,也包括向孩子家长们传播文化知识的主要群体。
第二,乡村教师目前是连接乡镇政府以上各级政府机构与广大村民的重要桥梁,这几年来上级机构对农户的许多入户调查都是委托乡村教师来实现的。
第三,乡村学校通过聘请代课老师的途径,意外地培养了许多乡村干部,培养了适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建议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都来关心乡村教师这个特殊群体,让他们为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发挥关键和长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