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岭隧道事故:是什么剥夺了驾驶人最该注意的信息

2017-09-29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汽车与安全 2017年9期
关键词:标线路段车道

文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郭 敏

秦岭隧道事故:是什么剥夺了驾驶人最该注意的信息

文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郭 敏

在两山间建一座服务区,或者建一座互通,羉汉高速这样的做法并不鲜见。在崇山峻岭中修建道路,因受地理条件傖制,往往会采用一些贴近极傖的线形指标。秦岭一号隧道前的路段也不例外,从航拍图来看,加速车道并不长,推测只是刚满足极傖指标。

事发路段的航拍图

采用这些极限指标的线形,对驾驶人来讲,开车的舒适性往往较差,需要格外集中注意力。不过,这并不代表极限指标组成的道路安全性就会很差。路总有好有差,无论是哪种路,都应保持可以接受的安全水平,区别只能在舒适性上而非安全性上。

但是,请注意,在秦岭隧道事故发生的路段,出现了大客车正面高速撞击洞口端墙的情况。虽然以前也有大客车撞隧道洞口的事故,但一般是因为车辆偏移导致,像这起事故中车辆正面撞击的情形并不多见,这意味着这个路段已经不能用上述的好坏来形容,而是驾驶人驾车行驶在不该行驶的车道上,处在极高的风险中,最终酿成大祸。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驾驶人驾车行驶在错误的位置,却没有发现自己错了呢?这么高的风险是如何形成的呢?

从人因的角度分析,或许能找到部分答案。人因理论认为,驾驶人驾驶车辆时,会持续性地承担多项驾驶任务,其中最主要有三项子任务,分别是:

1. 控制好车辆的行驶(Control);

2. 在变化的交通流中保持安全(Guidance);

3. 按照自己意愿选择路径(Navigation)。

驾驶任务模型

三项子任务同时出现,依照常理会被依序执行。要完成这三项子任务,驾驶人需要从外部了解正确的信息。由于道路上的信息很多,而人的能力有限,在短时间内能接收的信息非常有限,能处理的更少。

譬如看一块指路标志并确认目的地需要至少2秒的时间,又譬如在合流位置交通流的速度会减慢,增加时间以处理车距和速度的问题等。因此,为完成必须的驾驶任务,驾驶人会丢弃路上的大部分信息,实际上,路上的大部分信息从未被驾驶人注意到。

需要重点注意的是,事发地是个合流路段,且是隧道的入洞口,这两个特点就要求前方应有明显的合流和进洞信息,如导流线、缩窄的路缘、洞门标识等,以引导驾驶人处理好该区域内的驾驶任务。这些信息是驾驶人该接收的最重要信息。但从结果来看,这些信息没有被驾驶人注意到,或者成为被驾驶人丢弃掉的部分。

我们经常看到路上设置了许多控制设施,如标志标线、信号灯等,来实现保障安全的目标。但是,人因理论认为,并不是设置了标志标线、信号灯等诱导设施驾驶人就一定能看得到。这个事故再次验证了这个观点。在这个事故里,驾驶人丢弃了许多关键的信息,譬如加速车道的辨认、洞口的识别等,才导致错误的驾驶行为,酿成大祸。为什么会丢弃这些关键信息?这应该是事故发生的原因。

在这样的路段,车辆合流或者跟车,往往是驾驶人经常遇到的操作行为。从驾驶任务模型来看,驾驶人往往优先处理解决车辆控制,再解决交通流里的安全运行,按照驾驶子任务顺序执行。在驾驶人搜集到的有限信息里,并没有外侧加速车道指向隧道壁的信息,因此并没有列入到应该处理的子任务中。

甚至可以推断,一些错误的道路信息与交通流信息混合,形成了对驾驶人的误导。在跟车不顺、难以控制好车辆速度的情况下,驾驶人很容易优先选择处理车辆速度和车距这项任务,而忽视选择安全路径的任务,当时的场景,驾驶人有可能选择了变道行驶,最终无法及时刹车撞上端墙。这种可能性的存在,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好好检查一下道路交通控制设施。

正常的交通控制设施,应该满足五个原则,其中一个原则是“抓住使用者的注意力”(Command attention)。这项原则与驾驶任务有密切的关系,在驾驶人必然丢弃大部分道路信息的规律下,必须将交通控制设施的信息有效送到驾驶人眼里和心里,这是优先考虑的事项。在这起事故里,即便假设其交通控制设施的设置是符合标准的,也没有做到“抓住使用者的注意力”这个原则,既没有“有效”,也没有“优先”。

事发时是夜间,驾驶人能看到的夜景,应该比上图更丰富,读者可能会问,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秦岭一号隧道”的标志牌,为什么驾驶人没有注意到?没错,不过,真正重要的是要让驾驶人在事发当时识别出这是合流路段,外侧是加速车道,加速车道后就没有路了。这样的信息,是必须用清晰明显的标志标线、明显缩窄的路缘,早早地优先传递给驾驶人的。从结果来看,驾驶人没有收到这些信息。假设事故大客车正在跟随一辆跑的较慢的车辆,在道路边缘很难判别的情况下,驾驶人丢弃了或者没有看到标线该传达的信息,而是选择了桥梁护栏作为参照。这样,驾驶人做出变道的决定也很自然,等到收到正确的信息时,为时已晚。

这个路段提供的道路线形信息,能够有效地送到驾驶人眼中吗?送到的信息是容易判断的还是存在歧义的呢?又有多少驾驶人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呢?

事发当地的夜景图

夜间,满路段都是闪闪发亮的信息,却看不到能帮助驾驶人的标志和提示,而能够做出正确判断的标线,似乎和护栏线形存在一些歧义,更何况在亮闪闪的道路上,驾驶人是否看得到标线,也是个疑问。在现有的照片里看到,能抓住驾驶人眼球的信息都很难帮到驾驶人,那为什么要设置这些无用的设施呢?

交通控制设施都堆砌在路上,看似符合任何一个国家的衡量标准,但却没能阻止事故的发生,可见在没有足够科学的认识之前,做符合规范、堆砌设施的改进,不能真正解决安全的问题。

目前的规则,通常是以设计符合规范即认为安全。这样的规则混淆了安全的实质,也阻碍了安全的改进。事故的结果,才是衡量安全与否、设计和规范对错的标准。将问题归结于道路使用者,恰恰是专业水平和素质均不足的表现。

无心之错,固然可以原谅,但不能原谅的是固守这些无心之错。面对事故,笔者认为,唯有努力寻求真相,才能增进安全服务好民众。

猜你喜欢

标线路段车道
多中心、多路段、协同应急指挥系统探析
不同城市道路标线类型抗污染性能分析
基于OpenCV的直道车道线识别技术研究
北斗+手机实现车道级导航应用
基于浮动车数据的城市区域路网关键路段识别
公路交通标线应用选型研究探讨
鱼刺形减速标线设计参数选取
基于单片机的潮汐车道设计与实现
基于元胞自动机下的交通事故路段仿真
基于元胞自动机下的交通事故路段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