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红”与媒体融合发展

2017-09-29黄梅芳

新闻前哨 2017年9期
关键词:官微新华社网红

◎黄梅芳

专题研究

“网红”与媒体融合发展

“网红”官微的形成

◎黄梅芳

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肩负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发挥喉舌、耳目、智库和信息总汇作用,政治传播是新华社的主要传播方向。但是在碎片化与繁杂化的信息流之中,大多数时候,严肃的官方内容并不能引起粉丝的反应,教条般的信息输出,硬邦邦的产品信息很难换来粉丝们的回复和转发。因此传统的主流媒体要想迅速在众多微信公众号之中有立足支出,就必须有与时俱进的操作模式。新华社在本着快速占领新闻时效性的同时,不断通过社交来增强用户的黏性,此外在互动之中自我宣传,一系列良性循环,从而得到用户的拥护和喜爱,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官微。

新华社 官微 “网红”

6月21日,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一条沙特国王更换王储的新闻,被称为史上最短10万+(注意是点赞量10万+)。整条文章不足40字,标题9个字,不足一小时,该条推送被送上微博热搜,微信微信朋友圈也疯狂转载。吸引人眼球的除了新闻的时效性,文章下面小编与用户的互动更是一大看点,网友纷纷表示如此接地气的官微,简直令人欢喜。

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肩负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发挥喉舌、耳目、智库和信息总汇作用,政治传播是新华社的主要传播方向。但是在碎片化与繁杂化的信息流之中,大多数时候,严肃的官方内容并不能引起粉丝的反应,教条般的信息输出,硬邦邦的产品信息很难换来粉丝们的回复和转发。因此传统的主流媒体要想迅速在众多微信公众号之中有立足支出,就必须有与时俱进的操作模式。新华社在本着快速占领新闻时效性的同时,不断通过社交来增强用户的黏性,此外在互动之中自我宣传,一系列良性循环,从而得到用户的拥护和喜爱,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官微。

一、抢占新闻时效高领地

时效性作为新闻的五大要素之一,如果说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时效性就是新闻的第二生命,没有时效的新闻只能称为明日黄花。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新闻装备和通讯手段的不断发展,“大众麦克风”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速度已是不能预测。尤其是网络新闻,其24小时不间断的更新与全方面公布新闻,作为主流媒体想要屹立在众多网络媒介之中,并且肩负着起着引导作用的责任,在把握真实性的前提之下应该不断占据着新闻时效性的高领地。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正是靠这种定位,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例如 《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刚刚,徐玉玉案宣判了》、《宣判了!香港》、《刚刚,“伊斯兰国”承认最高头目巴格达迪死了》、《这两天,印度又和巴基斯坦打起来了》等推送时间都是国内主流媒体前列,文章篇幅较小,简介明了。7月24日的《孙政才涉嫌严重违纪被立案调查》人民日报官微6点34分发布,澎湃新闻6时23分,而新华社官微于6点17就发布出来。目的就是第一时间把消息传达给读者,在众多信息流之中,占据新闻时效的高领地。

移动化是互联网移动化,是移动互联网的显著特征,由此带来的是新闻生产的即时化、碎片化。传统媒体的生产模式,是完整掌握新闻要素后,才开始生产新闻报道,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生产可以实现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实现这一生产模式的前提条件,是手机等轻便设备的使用和云存储功能的实现。

为了抢占新闻时效的高领地,新华社从线下生产转为线上加工同步播出,2016年推出“现场新闻”崭新新闻样式,记者直接在事件发生现场直接在线采集、生产和播出,形式多样,集文字、图片、视频、AR、VR等于一体,全方位的满足受众的感官需求。同时新华社不断强化现场新闻,凭借着全球性的网络布点,现场新闻集各个部门于一体,打破了部门的界限,最快速度的向受众呈现现场状态。

能否抢抓第一落点、确保报道时效,也取决于新媒体产品的生产周期。新华社的新媒体中心不断突破瓶颈,立足于新闻事实本身,不断寻找创造新的形式。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板块,文字、图片、影像、以及现场新闻,还将本社记者进行人气排行,既透明又亲民。

二、社交互动增强用户黏性

“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了以受众需求为主体,分析出他们在进行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同时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受众需求逐渐发生转变,由最初单纯的获取信息到注重获取信息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就要求新闻报道在注重报道事实的基础下,增强与受众的互动,增强粘性。

官微给人第一直白印象就是:严肃;政治;呆板。但是要想把信息传递给受众,除了拥有真正的干货,还应该学会与受众在同一个频道沟通交流,走亲民化道路。但是新华社自身定位是国家通讯社,主要以政治传播为主,传播内容大多属于干活,要想打好UGC,就需和受众保持同频道、同语境注重用户的的需求。

史上最短10万+的《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引起广大受众热议重点并不在于其内容的及时、简短明了,真正引起围观的是新闻底下用户与小编的互动。大量使用“亲”、“躺枪”、“上天”、“没毛病”、“小仙女”等网络流行语。口语化的表达,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同时留言区不断自黑,一改以往的“高姿态”,表现出亲民的姿态和情怀,同时形成反萌差,让受众眼前一亮。

自媒体强调交流性和互动性,而广大网民也正是在这种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感受到了自身话语权的力量,从而加强了对传播主体的好感和忠诚度,也愿意介入甚至主动参与到媒介的讨论之中。新华社在官微之中常常回复网友评论,主动私信粉丝,与粉丝有特色,有见解或是引起广大粉丝共鸣的观点进行讨论,提升网民的参与度和价值感,从而增强用户的黏性。

三、“无孔不入”的品牌营销

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与营销渠道两者不可偏颇任何一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互联网的传播模式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要想牢牢锁住用户就需要不断创新营销模式,保持强大的分销渠道。

海量信息与快节奏的工作环境,对于大多数信息受众惯性思维都是忽视,要想引起受众的重视,在海量信息之中脱颖而出,就是要选择最便捷最印象深刻的营销路径和模式。首先是在技术上不断扩展升级乙增强用户的用户量和活跃程度,自2016年以来,新华社不断升级智能化推算水平、官微小程序之中包含“语音咨询助手”,同时推出“智能引擎”以强大的数据为支撑,新华社客户端整合新华社多媒体采编系统、全媒平台等优质内容资源,日均分发稿件上万条,极大提升了推荐内容的数量和质量,从技术上保障了渠道的品牌营销。

其次是跨领域合作,多平台品牌营销。新华社在两会期间与腾讯新闻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分配。两会期间,腾讯新闻推出《跟上两会 跟上新华社》专题,将“现场新闻”在腾讯网首页要闻、视频频道两会专题、腾讯新闻APP要闻、直播页等位置推送,并引流回新华社客户端和小程序;两会期间,新华社法人微信公号提供时政新闻,由腾讯公司在全平台推送,均取得良好效果。

此外,留言区的营销大战也是一大看点。除了品牌和多渠道的合作,新华社官微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传播可宣传的结汇,在留言区也将营销大战做的无微不至。例如,在《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推送之下,用户评论道:哇,小编你要红了。而新华社小编则顺势推广了一下下新华社的红色微电影《红色气质》;还比如用户用上上天等词,新华社也会顺势和之前有关航天专题的报道相结合。这样的宣传方式既和受众有了互动又顺势进行了推广。

[1]马书平:《让报道受欢迎,新华社新媒体用了这些 “妙招”》,《中国记者》2017年第4期

[2]程龙一:《从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看新媒体时代的政治传播》,《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2期

[3]传媒志:《新华社:沙特王储被废 为啥我们就喜欢你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NzEyOTcwMQ%3D%3D&idx=1&m id=2649787674&sn=c07fcca971614a7c6886879b0d8fe3c1

[4]周继坚:《新华社“现场新闻”价值的三个维度》,《中国记者》2017年第2期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官微新华社网红
再创新高
半小时10万+ 3小时破百万 575万阅读打破纪录 钱江晚报官微如何将同题作文打造成爆款
视界
不要上“网红”的当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全媒体时代,钱江晚报官微如何保持竞争优势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网红滚滚
«ВаНхУН»
浅析全媒体时代“官微”和“传媒”的微妙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