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大专院校《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课程教学改革
2017-09-28刘玲
刘玲
摘 要:本文针对“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程特点,结合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文章探讨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的改革内容,同时给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城市生态与城市环7境;教学改革;改革内容;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7.4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是我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基础课之一。我校为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实训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基本功能的分析方法,能够运用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于城市规划实践,学会以城市生态学的视角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具体实践中去。与时俱进,我们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完整的城市生态伦理观,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其贯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中,规范自己,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
随着近30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入了加速阶段。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预测,2030年从规模上来看,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5%以上[1]。
2011年末,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1.27%。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中国国务院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称,2020年要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根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精神,结合贵州省发展实际,制定的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全部和规划及建设有关,都需要城镇规划等专业人才。我们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服务于地方特色的专业人才,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但是目前“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的教学模式还与高职学生培养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进行《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的教学改革非常必要。
1.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实践教学需加强
我校是2012年才开设的城市规划专业,在《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教学中以传统的填鸭式理论教学为主,但高职院校应该更注重实训。“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是城镇规划专业的专业技能课,本应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的课程,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受教学实践基地短缺、教学时间少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课程教学向实践性方向的改革难以力行。如何运用有关的生态规划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何培育学生生态伦理观,推行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教育,培养新一代理性生态人,是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2]。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课堂上的理论教学,轻视了实践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当前实际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该课程第二部分的城市环境部分,各种城市环境问题及环境污染与治理措施,需要学生到实地进行考察观摩,实践性强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实践教学在城镇规划专业教学计划中应占较大的比重。目前,我院的“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课程属于专业技能课,教学计划已经由最初的72学时纯理论教学,调整为 36学时理论加36学时实训,其教学计划安排如下图1。但是还有提升的空间,需要进一步调整。
1.2教学模式需改革
本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概念抽象、理论知识较难记忆,加之学生无普通生态学的基础,学习起来较吃力。
我校由于为民办大专院校,共设有46个多媒体教室。在课程教学安排时,由于受到教学成本等的限制,学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一般不设置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课程就未设置在多媒体教室。
1.3学生缺乏普通生态学的知识基础。
普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体系,是协调和统筹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性学科,是引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学习普通生态学可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形成宏观的生态思维,提高对当前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把握水平。但是,在我校并没有将普通生态学列入“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先修课程。
鉴于,当代中国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划面临着伦理缺失的困境[3]。建议将普通生态学作为一门基础课。
2.教学改革的建议
2.1 加强实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此环节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增加城镇规划实训基地。但是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与选择时,应按需选择,而不是盲目布点。"校外实训基地应尽可能给城镇规划专业的学生创造实际动手的机会。如学校附近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作为校外实训基地。
一般来说,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在理论和实践学时的安排上,应形成三分
理论七分实践的黄金比例[4],而我校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比较只有 1:1,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力争将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提高至1:2.
2.2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2.2.1 多媒体教学模式的适当应用
目前,我校城镇规划专业的“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课程没有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具有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助于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信息传输效率等优势[5]。在教学中应适时地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直观化、形象化的教学目的。学校可采购些投影仪器,让少数教师将投影仪移动地带到需要的教室,灵活应用。如今年的学生人数较少,笔者常在小教室用笔记本电脑教学,把一些图片放映给学生看。“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的“生态”部分概念抽象,又较多,适合用多媒体课件。如在给学生讲述“能量金字塔” 时,放映能力金字塔的图片给他们看,很形象,容易理解。只有充分、合理地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点,克服其不足,才能全面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2.2.2借鉴 MOOC教学方式
我校为大专职业学生,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学生参加实践。陈旧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早已过时。结合贵阳的规划,贵阳将于2017年实现免费WIFI的全域覆盖,免费WIFI建设的工程第一期正在建设当中,恰逢我校正在加强“智慧校园”建设的契机,理论课程的教学可考虑借鉴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教學方式。中国教育部爱课程网和网易云课堂合作推出了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MOOC平台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MOOC提供中国985高校的免费课程,首批加入高校有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二十多所高校[6]。endprint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没有把“生态学”作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的先行课程,我校学生在学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课程时候,同样缺乏普通生态学的知识基础。我建议利用MOOC ,来弥补。学习网址://study.163.com/mooc/find.htm#/mclist,注册登陆后,搜索“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由吉林大学包国章教授讲解。
2.3 考核机制的改革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该门课程的考核同时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和期末试卷考核“结果”两方面。“过程”即教师要根据学生出勤率、作业和课堂互动效果给出平时成绩,“结果”即期末学生提交的期末考试试卷成绩。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考核,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二者綜合决定学生期末成绩。这就要求教学需在教师的主导下开展多样化的授课,如课堂提问式,学生回答后记录在授课积分册中;对一些教学内容可采用研讨式以调动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出勤率和注意力,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我校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真正满足高职院校对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培养符合一线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城镇规划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效科,欧阳志云,仁玉芬.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研究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9,24(8):928-935.
[2]周 凯,王智芳,雒海潮,王建伟.试论城市规划专业《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的课程改革 [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
[3]许小主.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划的伦理缺失[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1):93-96.
[4]华晨,叶艇.突破城市规划本科实践教育瓶颈[J].高等理科教育,2008
[5]郭玲,江斌.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
[6]“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 http://www.hep.com.cn/news/details?uuid=76937933-145d-1000-9314-3fafc67de19c).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4-5-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