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好处
2017-09-28邱华平
邱华平
【中图分类号】G623.2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有着超越时空的魅力。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到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并且直言“我这次来曲阜,就是要发出一个信息: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小学阶段诵读古诗文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通过古诗文诵读,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会在经典古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一、在古诗文诵读中丰富语言积累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优秀诗文、经典名著是伟大心灵活动的结果,创造性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像古迹文物一样代表着、诉说着一定时期的文化,从中可以不断获得智慧和灵感。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可见,要培养学生感悟的丰富性,就必须把学生引向广泛的课外阅读、引向广阔的知识天地、引向丰富的情感世界。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要求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教好课本选编的古诗文外,还编写校本课程《小学生经典诵读》读本,组织学生吟诵《弟子规》《三字经》《老子》《论语》《唐诗宋词》等,使小学生在吟诵中有所感悟,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增强感悟的效果,丰富阅读的积累,在脑海中建立大量的表象,为以后的理解践行奠定基础。
二、在古诗文诵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一切发展创造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上,让学生从小诵读一些较高起点的古诗文,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尤其重要。因为,一些优秀的古诗文、名言警句,不仅含义深刻,而且文采生动,吟诵起来琅琅上口,是一种美的享受,它对于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益无害。例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大草原的自然景色与牧民的生活一下子跃然纸上,比你说草原景色如何,牧民生活怎样要好得多。又如“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比你讲兄弟情谊如何要强得多。“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则能体现出作者对秋色、秋味、秋韵的抽象思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示红隐绿,既显示了红的突出与夺目,也隐含着红绿的和谐搭配与衬托,相得益彰,从中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情投入和人情世故的看法。许多好的古诗文、名言警句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句,流传于今,除了它所包含的深刻喻意外,其表现形式、语句文采也是无懈可击的。故此,学生在古诗文诵读中,欣赏了原文的形象美、意境美、韵律美,提高了审美能力,陶冶了情操,加强了修养,丰富了思想,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基础,学生无论将来成为怎样的人才,他有丰厚古诗词功底,对他将会大有裨益。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也大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认真了,而且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得到了良好地发展,并且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一些所谓后进生的转化更是效果明显,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有一些缺陷,落后于别人,而古诗文诵读只讲求勤读多背,而且难度不大,只要你多读多背,就能做到,当学生能流利地背诵时,我们又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也尝到学习语文成功的喜悦,于是他们喜欢背诵古诗文,从而也喜欢学习语文。
三、在古诗文诵读中塑造高尚人格
《虞书》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古诗文不仅能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吟,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朗诵,不但能博闻强记,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毛泽东、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从小爱好吟诗写词,才涵养了他们“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浩然之气和人格魅力。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明确提出“为学”的目的首先是“修身”。在“修身”与“学问”之间,是以“修身”为本。古诗文、名言警句大多讲的是修身、为人、治学、交友等方面的道理,学生长期扎实有效地诵读,即使现在理解不了,但对塑造高尚的人格必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个学生写了一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作文,写的是他对同班学习不是很好的两位同学帮助他修好了有故障的计算器有感,这不正是因为平时诵读的积累吗?这样的教育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之,我们要重视组织小学生多读多诵经典古诗文,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徜徉,从而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积淀文化素养,扎实语言功底,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在靈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