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作文教学 以“死”求“活”
2017-09-28叶少扬
叶少扬
【论文摘要】: 语文作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大难题,许多学生对作文存在不知如何下笔的问题,往往存在抄袭作文、虚构题材、胡编乱凑等现象,本文笔者总结自己作文教学的经验 提出一些浅显的对策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阅读;素材
· 【中图分类号】G633.34
本文中的“死”,是指在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在构思布局方面为学生梳理出大致的框架,使初学者沿着一个“模式”去 布局谋篇。待学生写作水平提高后,跳出“模式”,去“天高任鸟飞,海阔纵鱼跃”地“活”起来。叶圣陶曾说过: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能选进语文书的都是经过挑选的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大纲》也明确告诉我们:“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为凭借。课文既是“例子”,又是“凭借”,那么,从作文教学的角度出发,可引导学生以模仿课文为起点去学写(“模仿”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教师从在谋篇布局方面最易为学生理解的课文出发,按照文篇的类别,梳理出一些模式让学生照“葫芦”画“瓢”,使学生心中对不同体裁的文章的布局有一个大致的框架,以后不论是参加考试或工作需要,遇到要写这类文章时,在理解了题意,选定了主题之后,搜肠刮肚,起动积累的素材,套用各种模式,迅速构思谋篇,下笔成文。我个人认为“文初必有定法”,用这种最“土” 的办法,去争取好一点的写作效果,也未尝不可。
文章的大框架,实际体现在内容段的摆列上。正是一个个内容段的排列组合,表現出文章的不同模式。
比如记叙类文章,可按时、空为序来安排内容层次。按时间的推进或空间的转移,有头有尾地记叙清楚一件事。如学了《羚羊木雕》这篇课文,叫学生把头、尾两个抒情、议论的段落先撇开,中间的主体部分就实实在在是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局三个层次,以时间推进、地点转移为序记叙的。可以梳理出一个主要写一件事情的文章框架给学生:
(一)开头部分(用一、二个自然段):
点题,提起下文。表达上一般用抒情议论。略写。
(二)中间主体部分(用几个自然段随内容定):
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表达上以记叙为主。详写。
(三)结尾部分(用一个自然段):
照应开头,对事件进行思想意义上的升华。表达上一般用议论、抒情。语言要精练。略写。
我曾叫学生模仿此结构自己化为具体的写作提纲写《寄宿在校的第一天》,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看,写的不错。
写一事一议的议论文,有时借题发挥一点见解,阐述一个道理,也可以从课本的文章中梳理出大致的框架。如我上课时举了旧教材吕叔湘的《论“基本属实”》:第一层次的引论部分,在略述与论题有关的感性材料之后,提出问题:“有苍蝇就是‘属实,没有苍蝇就是‘不实,这个‘基本属实应该怎么理解?”本论部分则紧扣感受,从事实上,道理上,再联系实际具体阐发分析。最后,结论部分归纳出总体的结论以结束全文:“‘基本这个词基本有用,但不是到处可用。”据此,我给学生梳理出一个框架:
(一)引论(提出问题,用一、二个自然段)
概述材料,找准感受角度,提出问题。
(二)本论(分析问题)
紧扣“引论”中提出的问题,采用例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等。
1.从道理上分析;
2.从事实上分析;
3.联系身边的实际分析。
(三)结论(解决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归纳出结论或中心论点。
可叫学生按此框架,针对具体命题审题,立意,拟出写作提纲,动笔成文。
读后感属议论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也是初中生要学写的 。“感”不离 “读”, “读”是引发“感”的前提,“感”是“读” 的结果。因此,细读原文,准确理解,把握要点,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和基础。告诉学生上述话后继续往下引申:一般来说,在读后感的开头都要用少量的文字先概括一下读的内容。比如读了什么文章,谁写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等。适当过渡后即转入文章的主体部分,联系个人的、社会的实际,适当发挥,对第一部分的引述材料进行深一层的剖析,结语要扣题。
说明文的结构布局按被说明的事物、事理,结合作者的写作思路来安排。常见的有时间式、空间式、并列式、纵深式、综合式等,不一而足,这里就不一一举例。
“消息”和应用文的写作,更是有模可仿。
不同体裁的文章,模式不少。本文只不过是抛砖引玉,为说明我前述的以“死”求“活”的写作指导思路而拟出几个。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个教研大课题,整个语文界都在探讨,想法和做法很多。但一蹴而就是万万不可能的,因为语言的积累快速不得,应通过坚持不懈的日积月累;写作素材的积累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审美情趣的提高,思想观点的锤炼,都是快不起来的,而这些都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基础。我上述的“土”办法也没有什么新意,只不过在文章的结构布局方面帮助初中生理理思路,使学生写作时能快一点进入构思谋篇,防止茫无头绪、抓起笔来信马由缰的情况产生。大家心里都清楚,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就是要博览、记诵、体味、积累、运用、多写,直到脑满手熟,融会贯通。有了扎实的功底,就能“厚积薄发”。光甩几个干巴巴的框架,对有地学生有用,对功底实在差的学生依然没用。
但肩扛七八功课重担的学生,应付完课内的,课外又有多少时间去看名著、期刊、报纸?有多少时间去深入这个活动,体验那个生活呢?学生又不单单攻一门语文。因此我感到“厚积薄发”在理论上是高瞻远瞩、完全正确的。但实践上的广泛性、可操作性如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谁批评这个具体操作上的一种做法是“急功近利”,我也是承认的,因为我们头顶上悬着“升学率”这把利剑。
既然如此,我们还是脚踏实地,立足课内,充分利用教材抓阅读教学,按教材系列尽量多写,尽量全面批,学生重写。至于在作前指导时归纳结构框架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框架结构拟提纲,但并不强求他们一定要遵照套用,能有所突破则最好。
【参考文献】:
1.覃克剑;初中作文教学方法试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2期。
2.盛瑞云;走向成功 感受成长——谈初中作文成长袋评价[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07期
3.聂启林;浅谈“课改”后的初中作文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1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