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智慧,建构有效对话场
2017-09-27胡双玲
摘 要:语文教育是学习者精神成长的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沟通,精神与精神的汇融,因此,对话既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形式,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语文教师是课堂对话的构建者,只有提升教师自身对话能力,才能提升课堂对话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
关键词:对话;思维品质;课堂对话
作为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在传统课堂影响下我一直以为课堂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即使让学生回答问题也不过是让学生配合我导演的“戏”,让他们说出我想要的正确答案,至于他们在课堂中的思维过程、在课堂中的收获并不重要。在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教学存在问题。虽然我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课堂很热闹,但是总觉得缺了些什么。没有行云流水,没有自然生成,更沒有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激荡。
观察名师课堂无一例外地发现,教师角色发生了重大转换,教师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优秀的语文课有一个共同点:课堂洋溢着共享智慧的气息,教师与学生对话看似漫不经心,却处处有“机关”,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倾听,互相启迪,最后学生与文本产生了一种美妙的反应。这样的课堂是怎样炼成的?我也渴望这样的课堂,害怕自己的课堂让学生虚度光阴,学无所获。
相信从最初的彷徨迷茫到如今的笃定,是每一个老师必经阶段,反思自己在课堂对话上的提升,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一、修炼与文本对话的能力
精彩课堂的前提是语文老师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读出情动于中的触发点,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自己不能对文本深入把握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所谓的智慧分享就是一句空话。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才能抓住文本中要品味咀嚼的“点”,比如肖培东老师《山羊兹拉特》公开课中引导学生品味“咩”,引导学生填补出“咩”背后的心理活动,感受小说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在《藏羚羊跪拜》的教学中,学生初步阅读之后认为文章的主题是为了表现母爱,大多数教师也把教学目标定为“感受母羚羊母爱的伟大”。但是认真解读文本之后才发现感受母爱是文本最浅的层次。于是我引导学生品读“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这句话,“包括动物在内”是否多余?学生不仅关注到了慈母,也读出了对动物认识的深化,动物也有人性的一面。所以本文是通过写猎人面对悲壮的母爱放下屠刀这个情节,让读者认识到所有的生命都是伟大的,应该尊重身边的每一种生命。
在《滹沱河和我》的教学中,结合牛汉的人生经历,读了他的诗集,了解到滹沱河与作者生命之河的关系:大河大多数时候都是干涸的,但是并不因为干涸就没有了力量,因为她干涸的时候也是在积聚力量,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蓬勃而出,以摧枯拉朽的力量摧毁阻挡她的一切。因此课文中写了干涸的滹沱河、发大水的滹沱河以及发大水后又归于平静的滹沱河,其实是写人的生命状态,也是牛汉的生命状态。
只有教师深入文本才能指导学生阅读,教师发掘出文本的“盲点”“联系点”引导学生比较、联系、讨论、争论,让学生获得智慧的成长、生命的感悟。
一些经典的文本在多年的经验累积与传递下,文本的核心价值点也就是教学内容基本上已经固定了。如《孔乙己》这堂课,顾客们的“笑”是绕不开的,围绕孔乙己这一经典人物形象的描写是绕不开的。《背影》字里行间充满对父亲情感的变化,但是有一些文本看似寻常却也可以咀嚼出另一番味道。这就是不同教师的不同课堂魅力,也是我所追寻的方向。
二、修炼设计课堂流程的能力
教师在深入文本和文本进行对话之后,选择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立教学的终点,也就是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起点到这堂课的终点,中间的流程我称之为“路径”,因为选择不同的路,到达的终点也是不一样的。优秀教师的课堂总是能“根据学生的学情导向这堂课的终点”。在课堂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主导,学生随着老师走,流程预设是决定课堂是否有效的关键。当然,生成也很重要,在这里主要谈对流程的设计。
以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教学为例,第一个环节:这个连名字都不被人记住的孔乙己,你在阅读后,你最能记得的是他的什么?请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阐述。第二个环节:小说中的其他人最能“记住”孔乙己的又是什么?第三个环节:细读最能记住的“伤疤、打折的腿、十九文钱”这些细节。第四个环节:这些人真的是记住孔乙己了吗?整堂课因为问题的设计能够带动学生对小说整体理解品读,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很强的内在牵引力,因此教学过程精彩纷呈,让人久久回味,总结优秀的教学流程设计,要设计一堂好课,我以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寻找切入口
好的切入口能激发学生思考又能将思考点紧贴文本。比如《公输》这篇文言文中切入口是:你认为公输是一个讲道理的人吗?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把设计点落脚在墨子身上,以“墨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切入口,然后讨论墨子与公输之间的对话,这样的设计中规中矩,但是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新奇感和探索欲望。切入口不仅要新,更要准。所谓准,就是进入文本的点要切合学生与文本的连接。这里切入口主要是上课能激发学生深入文本凝神思考的问题。
2.找到突破口
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说:“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突破口,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做到“牵一点而动全文”。比如学习《花脸》时, 以题目是否可以改成“我与花脸的故事”,学生展开讨论,文章围绕我爱花脸、买花脸、戴花脸的过程进行叙述和描写,但是随着逐渐深入,学生感受到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写我和花脸的故事,更要表现的是我对英雄的崇拜,并渴望成为英雄的情感。因此《花脸》这个题目更贴合文章的情感。在学习《一千张糖纸》时,我找到的突破口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被欺骗的经历,但是大多都会被淡忘,为什么这一千张糖纸的谎言却那样深深印刻在我的心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分析寻找糖纸的艰辛过程。这个问题有效地统领全篇,使文章思路脉络更加清晰。每一篇文章的切入口都不一样,都有赖于教师对文本反复揣摩,深耕细读,选择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对于一堂课开说,这个点类似于一个驱动轴。
3.抓住品评点
每一篇课文中都有最能体现人物情感或者文章主旨的地方,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一个动作,也许是一段描写。比如《花脸》中“我——姓关,名羽,字云长”的反复体验式阅读才能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对英雄的崇拜以及自豪之情。比如《山羊兹拉特》中阿隆与山羊对话中“咩”的品读,通过齐读、分角色朗读,揣摩山羊的心理活动,感受山羊的形象,还原山羊的话,再读“咩”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联系紧,穿透力强,给学生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更多的探究发现。交流合作,通过师生、生生的智慧碰撞分享,促进了学生智慧生长。比如《百合花开》中对“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这三个句子的品析,通过调换各种排列顺序,可以分散放到不同段落的结尾,三个句子之间的顺序排列关系等,体会百合花对自我价值的清晰认识。如果说切入口是一堂课的开端,突破口是一堂课的发展,那么品评点便是一堂课的高潮了。这些点就如一道菜中的盐,少了它,一堂课就淡而无味了。
总之,在问题设计上,要建立清晰的问题链:首先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为后面的深入铺设台阶。接下来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产生感悟,提炼观点,并且在文本中寻找依据,这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过程。然后选择文本中的“品读点”进行深入研读、品析。随着问题的逐层深入,建立了适合学生的思维链,教学过程行云流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维的训练、文学的熏陶。
三、修炼应变课堂生成的能力
学生的阅读水平层次不一样,对文本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真实的课堂中,回答问题也会千差万别。有时候学生的回答甚至与教师预设背道而驰,有时候学生的回答始终在“跑火车”,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智慧。比如在肖培东老师的课上,有的学生认为山羊兹拉特没有卖掉的原因是因为山羊有奶,这个回答引得在座的听课老师忍俊不禁。但是肖老师并没有否定学生的这个观点,而是让同学们就“有爱论”“暴风论”“干草垛论”“有奶论”几个观点进行思辨、讨论。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因势利导,让幼稚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智慧充盈课堂。面对学生停在原地的思考,教师要寻找牵引学生深入探究的线索,既不能生拉硬拽让学生“跟”着老师,又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没有深入。这对于老师应对课堂生成的智慧是一个挑战,这种智慧从哪里来? 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要胸中有丘壑,既站在宏观的角度引领学生,又要低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時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共享对话。”只有教师用深入阅读获得理性的眼光,选择最合适的策略和方法,建构有效的对话场,才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人格的成长。这也是我前进并为之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建军.语文对话教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05.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05.
[3]肖培东.残喘在“忘”与“记”之间的苦人:我教《孔乙己》[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5.
作者简介:胡双玲(1981—),女,汉族,上海人,嘉定区金鹤中学教师,教育硕士,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