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课堂如何加强学生运动行为习惯的培养
2017-09-27张玉桂
张玉桂
摘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在中学体育课堂也同样适用。对于中学生的体育教学来说,加强学生运动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塑造强壮的身体,还有助于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在中学体育课堂上加强学生运动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希望可以给体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堂;运动行为;习惯培养
中学生的体育教学主要在于老师利用相关的体育器材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体育活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对于体育这门学科来说,虽然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众多的教学人数、较大的活动空间,但是,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场地器材的限制、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等等,使得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对体育的热情、兴趣,中学体育老师必须加强中学生运动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的意义
在传统的中学生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体育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的意义,改善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锻炼态度。对于中学生来说,如果无法正确认识上体育课的真正含义,那么他们不仅不能牢牢掌握相关的体育知识,还没有办法提升自己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养成良好的运动行为习惯,当然也没有办法让自己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发展。然而,中学老师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到体育课的意义,不仅可以帮助中学生提高体育课的学习热情,还会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行为习惯,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体育课堂活动中。
比如,在现在的中学体育课堂上,只要体育老师一说到要跑步、跳远、做仰卧起坐等等,中学生就开始叫苦连天,不是身体这点不舒服,就是那点不舒服,总之就是不愿意做这些运动,鉴于这种情况,想要加强中学生运动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对于中学生来说,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是提高自己身体健康发展的两项基本素质,缺一不可。因此,中学老师要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的意义,通过带领学生做感兴趣的运动来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并在运动中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从而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之间养成良好的运动行为习惯。
二、结合学生各方面特点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行为习惯
对于中学体育老师来说,想要加强中学生的运动行为习惯,可以从中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着手,比如说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身体素质等。因为当中学生对某一项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者某一项运动可以吸引他们的兴趣,或者在他们身体素质的承受范围内,那么,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并认认真真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渐渐地就会将这项运动当成自己的日常活动,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运动习惯,促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以当前大多数中学生最喜欢的运动之一——羽毛球为例。在中学生的眼中,打羽毛球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就是将球从自己的场地打到对方的场地,不仅要过网,还要让对方接不到且不出界才算胜利,但是他们却不知道羽毛球的比赛规则,正确的握拍手势和挥拍姿势,以及单、双打场地界限的要求,只会一通乱打。这种打球的方式对中学生来说,不仅容易使他们在运动中受伤,还会让中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得不到提高。因此,中学体育老师可以在体育课上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并对正确的技术动作进行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的基础上享受运动的快乐,促进学生加强运动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
想要加强中学生体育课堂上运动行为习惯的培养仅仅靠一周两节体育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他形式的体育运动进行辅助。因此,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在当前的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中学老师可以结合上课的内容为中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运动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运动环境中加强培养自己的运动行为习惯。比如在学校举行的课外体育活动中,中学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比如班级、身体素质等等分成不同的小组,并制定相关的活动内容、制度等,和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相呼应,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运动氛围中有秩序地开展体育锻炼,既巩固自己体育课学习的知识技能,又培养自己的运动行为习惯,同时也使自己身心得以健康全面的发展。
总之,加强中学生体育课堂上运动行为习惯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中学体育老师长期地努力和坚持。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运动行为习惯的同时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伟伟.如何利用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的“終身体育”习惯[J].教育教学论坛,2011(6):62.
[2]洪双白.体育课堂应注意加强学生运动习惯的培养[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3):63.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