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自主预习能力的培养
2017-09-27张国海
张国海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变换不同的预习方式,形成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安排学生预习成果的展示,借此激励学生积极地预习,也能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培养学生课上预习习惯,提高学生快速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预习;培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主预习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重要表现。学生的课前自主预习的内涵是,学生在新授课前,主动、积极地按照课标要求,完成一定量的课程相关内容的感知,形成一个自我认知系统。初中语文学习更要求学生培养一种自主预习能力,因为,初中生学习的科目增加,教学内容繁重,语文教学如果只依靠课堂时间,很难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自主预习配合教师的新授课,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培养既要依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要依靠教师的有意培养,还要依靠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互动,如何更好地培养初中生语文自主预习的能力呢?笔者有以下一些看法。
一、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预习方式
课前预习对于大部分初中生来讲,是一项作业、一项任务,当学生怀着做作业、完任务的心态去课前预习,那么预习效果可想而知,教师要探索的是,如何使语文的课前预习成为学生自主、自动的行为,一种不受约束也能完成的行为,一种持之以恒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要勾起学生对每一节新授课的探索欲望,每一次课前预习的方式,都要根据课堂所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制定,这样,学生就能摆脱那种一成不变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课前的预习产生憧憬。所谓的预习方式,就是学生以何种方式达到对教学内容的初步了解,学生以何种表现形式展示自我的预习所得,这种方法或者表现形式完全是可以随着课堂新授课的内容形态而变化的。具体而言,新授课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预习方式、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也有不同的展示方式。比如学习内容的文体是小说,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要以掌握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为主;当新授课的文体是文言文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顺读、通读篇章,大概讲出篇章的意思;当文体是诗歌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预习时,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抒发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主。当然,针对不同的课文,教师可以制定更加细节的预习要求,保证学生的预习达到了解课文内容,形成学生自我认知体系的目标。
二、安排学生展示预习结果
初中语文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也是宝贵的,很多语文教师不愿意浪费一点时间,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填充更多的知识,但是教师要牢记,课堂教学需要讲求教学效果,学生的接受程度越高,教学效果才好,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结果,如果只有教师单方面的教授,没有学生主动的接受,那么教学的效果是不可能理想的。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就是希望在课堂教学之上,学生和教师能在同样的频道交流,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如何,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就是安排学生進行预习效果的展示。这个展示环节既是学生展示自我的一种机会,也是教师借此监测、评估学生预习效果的方式。学生的展示可以随机抽查,也可以是同学自愿。在学生预习成果展示的时候,第一,全体学生可以跟随这位学生再次进入课文的语境中,进行再一次的认知和预习,第二,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前自主预习,第三,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并且据此来调整教师的课堂教学节奏,第四,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是学生和教师进行良好沟通和互动的机会,能有效增进师生感情,并为这节课开启一个美好的开端。因此,建议广大教师从实践上把学生的预习当作一件重要的事,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展示,这是一种间接的督促、监测的方式,极大地有利于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养成。
三、培养学生快速预习的能力
理论上来说,学生自主预习是学生在新授课之前的课余时间进行的,但是,如果有某种特殊情况,学生来不及预习,或者预习效果并不好,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的前十分钟进行快速预习,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自主预习,这样的安排对于学生快读能力、短时间获取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好处,课堂预习是学生课前预习的补充。综上而言,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自主预习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方式的体现,教师的有效监督和监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是学生自主预习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梁乃田.探析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路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140.
[2]庚琳,孙炳福.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5):78-80.
[3]李瑾.基于预习环节的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