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馆中岁月稠
2017-09-27文卿
文卿
站在二宜楼大门就能看到齐家馆所在的宜兴楼。
二宜楼声名远播。位于仙都镇大地村的二宜楼是华安地标建筑,距今两百多年。未见二宜楼之前,就被它的名字吸引,好听好记又不落入俗套,还有深意。楼主人清初的蒋士熊当初想着最朴素最直接的“宜丁宜财”,这楼前前后后建造的三十一年及后面的岁月里,“二宜”的涵义继续拓展: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内宜外、宜子宜孙、宜男宜女、宜楼宜人、宜文宜武。
二宜楼里的天地尚不说,单楼外的景观就让人赞叹,一时间词语匮乏到只剩下“风水宝地”。四周山脉层峦叠嶂,逶迤延伸而去,两条小溪于楼前交汇后奔向西南,翠竹与绿树,田畴与阡陌,村舍民居,鸡鸣犬吠,一切色彩、线条和风的气息都是美丽乡村和旧日时光该有的模样。作为世界现存单体最大的圆土楼,二宜楼不负盛名。
齐家馆所在的宜兴楼相比之下就默默无闻许多。它是二宜楼外众多民居中的一座。它的历史要短得多,建筑风格与二宜楼完全不同,但也有它独特之处。宜兴楼其建筑为“三堂两落”的五凤结构,原汁原味,人们有时也索性称它五凤楼。
齐家馆依托华安县家族文化遗产,挖掘家族文化资源,创设谆谆家训、美美家德、代代家人、沉沉家书、浓浓家味、和和家乡、纯纯家风等七大主题板块,以展板、故事、书法等形式图文并茂展示北溪文化。
齐家馆的命名也让人心领神会,脱口而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正门以“齐”“家”开头的对联更明确表明了这个馆的由来和立意,“齐信立德忠和孝,家范修礼读与耕”,为人需诚信、有德,尽忠尽孝,敬祖睦宗、晴耕雨读,诗礼传家。2017年1月,齐家馆被福建省妇联命名为“福建省家風家教示范基地”。
有对联还不够,在没进入齐家馆前,屋前空地以“盼、归、乐、祥”为主题的四组人物雕像群先给我们视角冲击。我在“归”的雕像群前站立许久,在我看来,这个主题最重要,盼是精神上的企望,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乐”与“祥”都是在归来的基础上才有的欢喜快活。
雕像群“归”的主题鲜明,一目了然。夫妻带着两个孩子风尘仆仆归来,家中老父早已迎上前来,老人和大孩子身躯前倾,双臂张开,马上就要拥抱,一旁的丈夫拖着行李,妻子抱着年幼的孩子,他们注视着老父亲,归来的喜悦和回家的激动涌上心头,心潮澎湃,一时欲言又止。雕像是静止的,却能在瞬间调动人们所有的记忆、想象、思维和情感。以“祥”为主题的雕像群后的那一堵墙很有特色,一人多高,以各种不同字体的“家”装饰,立体感强。家是一种实体,也是一种意象。就像看到阳光就会想到温暖,从“家”能联想到词和故事也都是有温度的。
宜兴楼端庄方正,中轴线上,前、中、后堂与轴线两翼横楼连成一体,前低后高,走进正门发现楼内的结构没有改变,这也是齐家馆的一大特点,保持民居原貌,古香古色,仅顺势而为。迎面而来的一堵墙也是古意古风,或深或浅高低排列出百家姓中的几个姓氏。两旁的屋子精巧紧凑,左右对称,站在二楼往外望去,远处天高云淡,青山隐隐,近处绿叶茂盛,飞檐翘角,形如鸟翼。一只不知名的鸟忽然掠过镂花窗格,隐入枝叶中,只闻声不见影了。
齐家馆于2016年5月进驻宜兴楼,时间不长,但里面展示的家风传承等主题可是源远流长,是无数岁月的不断酝酿和沉淀,是大浪淘沙后的精髓,底蕴深厚。
家庭是社会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历史如何变迁,生活格局如何变化,家庭教育对每个人的初始化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功用不可替代。许多人家一到春节喜欢选择这么一副传统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对联从德与智两个方面昭示了家道久远的内涵,满满正能量。人们认同这种普世的价值观,潜意识里都渴望着这样一种家风。家风影响着一个人的品性和行为,好的家风凝聚总结起来的家训是成长的航标,一生受益。
最早的家训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自此绵延数千年。家训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穿过重重的历史烟云,突破时代背景的差异,存储在人们的记忆与基因里,后人看得到,感受得到。历史上留下的家训数不胜数,有许多堪为经典,像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内容广泛丰富,涉及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方方面面,谆谆教导,有的是以家书的形式,有的是写进家谱或族谱。齐家馆中就有许多写进族谱的家训。
华安县人口约16万,有200多个姓氏。齐家馆将华安人口上千的23个姓氏的家风家训进行梳理和展示,像邹氏家训:心存敬心邪自削,身存敬身不动妄,敬以待人人敬我,敬以处事事安详;宋氏家训:居官清正,廉洁奉公,大公无私,留名千古;林氏家训:贵自勤俭得,富从俭约来。温柔终有益,强暴必招灾。等等。还有的家训家规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宣扬忠君爱国,还有举止行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等。
“谆谆家训”展示室里,“蒋”姓亦名列其中。
仙都镇是蒋氏的主要集中分布地,据说是南宋末年从广东迁徙落藉,据族谱记载可追溯到三国末期蜀汉丞相蒋琬。根正苗红,蒋琬来头不小,诸葛亮高度评价过,《出师表》中“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其中的“参军”指的便是蒋琬。华安大地蒋氏开基始祖蒋景明、蒋景容兄弟,于宋朝末年从漳州岱山迁居至此开荒种田,从此驻守扎根,繁衍生息,开枝散叶。蒋氏家训主要从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弟兄、团结乡里、报效国家等十个方面做出规范。
二宜楼不就是蒋姓人建的吗?我的思想游离到二宜楼。谁让齐家馆二宜楼离得这么近呢,这个近,除了地域上的距离,还有别的吗?我想是有的。
从建筑格局上看,二宜楼为单元式圆形土楼,内外两环建筑组成,外高内低。外环楼四层,平均分16个单元,内环为平房,有厨房、饭堂和粮仓。“一统世界无贵贱,平分空间无大小”,建筑的形状和核心理念是圆满,是周而复始,是起点也是归宿,讲究天地人的和谐统一。endprint
蒋氏家训也讲和谐。蒋氏家族数十家庭聚族而居二宜楼内,久之不免有间隙和摩擦,总要有家训族规对全族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来劝诫和制约赌博、偷窃等作奸犯科者,指导族人化解纷争,和睦相处。蒋氏祖先良苦用心,无论是治生、修身之道,还是处理夫妻、兄弟、妯娌等家庭关系,还是族外关系的相处之道,蒋氏家训苦口婆心,敦促大家和谐与共,有的更是以壁画、彩绘、楹联直观表现,如彩绘《九世同居》,壁画《乳姑不怠》等。
二宜楼蒋氏家族是一支繁衍两百多年的强宗盛族,其家训比较完善、规范且不断修订,代代传承。经过岁月的积累与打磨,蒋氏家训熠熠生辉,男女老少,无论为官还是为民,农耕还是经商,蒋氏子孙心头总有家训在,融于血脉。家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蒋氏家训增强了家族凝聚力、向心力,在教化上促进蒋氏家族长盛不衰地发展繁衍,生生不息,代有才人,做官的做学问的经商的,都颇有建树。
我还看到“黄氏家训”,虽不一定同宗,只因同姓便不觉生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亲切感,并暗暗對照自己做到了哪些。
看过齐家馆,不免反观现代人的家风。家风每家都有的,即便它没有形成文字变成家训。现在许多父母理解错了家庭教育的意义,只是单纯送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其实家庭教育、家风更多时候,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有的是有意识的教诲,如岳母刺字、孟母三迁、曾子杀彘等故事,千古美谈。家风更多时候是生活中不知不觉间就传递给下一代。长期耳濡目染,人们的气质、性格和为人处事不经意间便流露出自己的家风。人们评价一个人有时总是通俗地说这人有家教,那个少家教。家风好不好,能看出来。好的家训能促成好的家风,好的家风小可安身立命,大可兴国安邦。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与国休戚相关,好家风的传承,滋养人们的家国情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中总会提及家风传承,“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是呀,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一粒粒细沙组成一片美丽的海滩,一棵棵树木形成一座茂密的森林,千千万万个家庭营造良好的家风,便能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等的改善,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培土夯基,注入永不枯竭的动力。
除了家风家训主题,齐家馆还对古代先贤、民国名人、旅外精英、现代英才进行展示,如汤氏三杰(汤晓丹、汤沐黎、汤沐海)及杨家父子(杨骚、杨西北),两代人都是颇有成就的艺术家、作家,良好家风传承的力证。还有一些珍贵家书,一些传统美德故事、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土特产等。
在“沉沉家书”的区域,我不觉又放慢脚步。面积不大,展示的不是实物,是拍下的图片,即便如此,泛黄破损的信纸、洇开模糊的字迹也能穿越往日时光。有几封还是竖写格式,还有外文信封等。见字如晤,“家书抵万金”,确实是沉甸甸的。经过千山万水的等待,经过望眼欲穿的牵挂,岁月流转,当年私人的家信侨批变成历史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人们共通的情感,在现在手写书信越来越少的时代,弥足珍贵。
同样的,一走出齐家馆就看到二宜楼。
人们参观二宜楼时也会走到宜兴楼的齐家馆看看,了解一下华安历代的族谱族规、家风家训、宗祠文化、风土民情等。看了齐家馆又返过来想想刚刚走过的二宜楼,可以产生联想和辅证,一个实物展现,一个理念陈列,皆穿越时空而来,皆有现实意义,在大地村这家族文化底蕴厚重的核心地段创设齐家馆,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如今,土楼齐家馆已作为华安县“两学一做”的特色载体、党员家风教育的重要阵地,成为华安县又一廉政文化宣传基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