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一个诗意的村庄
2017-09-27许燕妮
许燕妮
2006年,我第一次与和春结缘,在那里一住就是三天。掐头去尾,算算此事已过十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又因为各种机缘到访和春多次,对“她”的亲近感就这么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在熟稔之间,一想到这个地方,没来由地就会生出一种愁绪,那是不舍,是牵挂,亦或者是一种源自乡愁的迷离。
村庄一旦令人想到愁绪,那它就具有了诗意。
先让人有这种感受的,一定是村庄夏日里的风。从二十度的空调车里下来,村庄里的风立刻吻上我的皮肤,时光换了频道,令人怀疑已经提前进入秋季,它不徐也不急,吹过你的额头,拂过你的黑发,似乎在说着“欢迎你、欢迎你”,这样恰到好处的慰藉,让我很快遗忘了这是个燥热的夏季。
在农人家里“吃茶”,这是闽南村庄的惯例。和春的茶有两点留给我深刻的记忆,一则因为这里种植了一种高山乌龙茶,源自宝岛台湾。茶叶卷成球粒状,叶片肥厚,茶汤浓黄,入口不似本地人常喝的铁观音一般香气扑鼻,但却独有一种浑厚的韵味,一杯润喉,两杯生津,几盏茶下来咽喉爽利许多,果真是夏日解暑好饮。据说这种茶树须得种在海拔一千米以上的高山,还得气候相宜,浓雾环绕,显然,和春是它们生长的一方宝地。
和春的茶还有用美人命名的,叫“香汗女”,这是另一别致之处。世间的风物一旦与女子有关,它便必然拥有一段传奇,“香汗女”也不例外。
在烹水煮茶间,时光摇摇晃晃,翻开一页历史的卷轴,落到700多年前的元朝,和春邹氏开基祖邹智远出世了,邹家祖上是名门,南宋状元邹应龙是他的曾祖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又是因为什么缘由,邹氏一族从福建泰宁迁居到龙岩邹家山,而后又从龙岩迁移到漳平永福陈村居住。邹氏一族里当时有一位貌比天仙的姑娘,不但容貌美丽,能歌善舞,也特别心灵手巧,上天似乎特别厚待她,让她连身上流出的汗也是香的,方圆百里的人把她称为“香汗女”。这么神奇的事自然是藏不住,久而久之,便传到了皇上的耳朵里,皇上为了一睹“香汗女”的丰姿,便传旨召她进宫,“香汗女”久于民间,过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进宫,性格耿烈的她选择了自尽。邹家人还未来得及从悲痛中缓过神来,就即将面临被诛九族的灭顶之灾。好在乡土小村离京城远,他们还有时间想对策,智远家的三兄弟——智远、智慧和智礼决定分头逃,以保邹氏一族血脉留存。于是备香案、诸天地,求告神明,指点迷津。按照神明的指示,智慧挑锅,绳断锅下地即安,他便定居在了华安绵治村。智礼穿草鞋,鞋破即安,他便定居汀州。而老大智远则抱了一只公鸡,鸡啼即安,智远一直走到了和春的浮竹溪边,天未亮,公鸡啼,智远便在此安下家来,从此有了邹氏一族在和春的繁衍生息……
茶香袅袅,茶温滚烫,命运的波诡云谲埋藏在凡尘俗世的纷乱中,绝望与希望并存着,而有故事的和春显然更有温度,更加让人喜欢。
动人的传说虽不可考,但村里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广佑圣王庙可以论证一二。从庙里供奉的神像与两旁的对联,不难看出和春邹氏的确是邹应龙一脉。与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所推崇的“孝亲敬祖”“忠君报国”一致,祖先邹应龙的爱国护民精神受到后世子孙的尊崇与敬仰,每年的七月二十七日是和春的广佑圣王寿诞祝拜活动,正月初十则举行应龙文化艺术节,以特色的民俗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祝祷风调雨顺,现世安宁。
事实证明,和春的确是安宁的,否则他们不会就此留在这里。青翠连绵的山峰、高低错落的水田、恣意盛开的鲜花、各具美态的高木,和春的美以一种自然随意的状态存在着,不刻意、不突兀,有着岁月静好,时光未央的悠远深情。
如果白天的和春是一首咏物诗,那么夜晚的和春就是首爱情诗。幽深的天幕、闪亮的星,那是黑夜真正的模样。错落的民居里传来一两声的犬吠,孤寂与思想,才刚刚爬上窗。那样的夜晚,我站在村中的溪水旁,夜的荒芜宁静,让我突然想起远方的人。
突然又想起快到村里的路边竖着一块宣传广告牌,写着“闽南西藏醉美和春”,这大概是这里于外的“名气”。和春被称为“闽南西藏”,其实有两意。一是因为和春的最低海拔为1030米,为福建闽南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二则是因为马坑乡通往和春村有一条村民自己修建的路,十分陡峭难行,勘比“西藏天路”。而我自己认为,还应有第三个缘由,那便是和春的雪景。因为地处高海拔处,虽位于温暖的南方小城,和春却是华安县里唯一可以年年观赏到霜露雪景的地方,可惜我一直没有机会亲眼目睹枝头凝霜的诗意,只能在梦里想象。
同多数人一样,我所看过的和春,大多都是彩色灵动的。
每年五月,是牛古仑山最美的时节。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从四月开始便次第开放,到了五月,正是盛时,总能吸引许多慕名而来的客人。这里的杜鹃据说都是野生杜鹃品种,不似平日里温室花圃中常见到那般低矮温顺,而是杆粗而多枝,个头大多有一人多高,以艳丽的大红色居多,一簇簇、一丛丛,姹紫嫣红,结伴而生,成片望去有种大刺刺的野性美,惹人沉醉和赞叹。
而我对于牛古仑的记忆却总是停留在第一次的攀爬。那是一次无目地的行走,充满了探险的新奇。有一人高的是路旁的杂草,看得到杜鹃花树,但不见杜鹃花开。走了良久,遇到一处状似古堡的殘垣建筑,同行的人说这是和春的古峰燧遗址,村里守卫站岗的人一旦在这里发现有外敌入侵,就在观察所燃起火堆,村里人看见了,便会立即撤退进山,暂时躲避。居安而思危,和春的先民果真聪慧。
爬至山顶,是一片平坦之地,那个时节,芦苇丛正占领了此处,芦花纷飞,令人一下想起“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那句歌词。除了芦花,还可以望见层峦叠嶂的大山,古朴错落的民居,曼妙飘渺的烟雾,馥郁无边的花香,一条自西向东流的孔雀溪,构成了一处状似葫芦的天然盆地,据说这便叫“水尾流东,米谷吃不空”。和春的胜景在这一刻,最令我感到折服。
行至山下,村口的第一棵古茶树很快成为我的坐标,让我不至于迷了方向,它苍劲有力的生长姿态,有一种向上攀爬的力量,树皮沟壑分明,足以说明他的资历。我对植物没有研究,不知道它该活多久算是适宜,但我一眼可以看出,它已不似茶园里那些矮而齐的茶树,需要人天天浇水、修剪,研究喷洒的药水,它只依靠自然的赐予,学会自己修养生息,像睿智的老者,越年长,越将物质看得淡然。endprint
有年岁的东西总是容易让人怀想过去,虽然和春的美占领了我的眼睛,但它于时间步履所留下的痕迹却一直牵扯着我的思绪。
村中最为古老的建筑是龙兴庵与崇远堂。龙兴庵常被称为龙兴堂,是一处单体建筑的寺庙,准确的始建年为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历经几个朝代,龙兴庵依旧保存完好,却鲜少有重修的记录,只在十几年前进行过一次小型的保养性维修,这恰恰说明它的设计合理、建筑质量十分上乘。龙兴庵梁柱上的雕刻彩绘栩栩如生,而庙前的石阶,与庙中的石柱基、石莲花香炉和长条的石佛座,都是同一风格,古朴而大气,懂行的人介绍说这是典型的宋元遗风,莫怪古韵自然。而相较之下,崇远堂则更显精巧与雅致些。
对于祭祖文化浓厚的闽南人来说,祖屋如同精神大树上的枝干,祖祠则是大树的根,因此对于建宗祠一事是极为看中和审慎的。崇远堂是邹氏在和春所建的第一座祠堂,建成于元泰定五年(1308)。此后,崇启堂、崇德堂、崇仁堂、安仁堂……数了数,足足有十五座之多,一个姓氏,却建有如此多的宗祠,足见邹氏子孙后代之众多,繁衍之昌盛。
这其中,安仁堂最让人印象深刻。它始建于清代,门前有半月形的畔池,由山门、围墙、前厅、天井、主堂、过水廊房、护厝所组成,前厅、主堂梁架,斗拱雕刻精美,最吸引人眼球的是拱下雕刻的十八只狮子,形态各异,无一重复,且栩栩如生。除了雕刻与浮雕精美,令人赞叹外,在安仁堂后面的竹林中,还蹲着一对石狮,回首摆尾,互为逗趣,煞是可爱。
在崇远堂,我看到一副烫金柱联,上书“崇重先型自古曳裾呈舞雪、远追来孝从今吹律播和春”,寥寥数笔,描绘出了邹氏族人艰难不易的辛酸蜕变,和寄语未来的美好祈愿。上天似乎是听到了他们的诚心之愿,来到和春以后,他们就此结束了不断迁徒的命运,依山临水,在和春繁衍壮大,风生水起。到了第十代,人数众多,便开始有族人逐渐向外迁居,大多是分布于附近的村落,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便有人迁居到了台湾,现在的和春已经繁衍到了第三十多代,加上分衍到各地的邹氏子孙,已多达二万余人,算得上是真正的人丁兴旺了。
和春的“古”让它的诗意美衍生出了一种层次感,只消随意停停走走,便能遇见许多“文物”。村里留有许多始建于清代的古土楼,有宋元时期的古栈道,还有一座漂亮的石拱桥,都是许多来客特别愿意留影的地方。
石拱桥叫和山桥,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建,据说与龙兴庵一样,是和春村目前最重要的文物建筑,桥身风格古朴自然,桥的两侧树木葱茏,不知名的藤蔓延附在它的身上,一襲绿如蓝的水流从它的桥拱下流过,古桥也像披上了新装。它还有一名,别称百日桥,源自桥的旁边有一块“和山桥记”残碑,碑上记载“营始于仲秋,造成于仲冬”,仅百日完成,所以俗称“百日桥”。和山桥大概自己也没有想到,百日过后,它竟能屹立几百年。
现在的和春已经有了许多农家客栈,和春人一边务农的同时,也愿意坐下来,同客人们说说和春的那些“古事”。和春该庆幸,这里的人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故土家园。
而我庆幸的是,这十年里,能与一座诗意的村庄深情相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