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明的对比 逐层的揭露
2014-09-21王惠花
苏教版初三语文课本选编的《捕蛇者说》是柳宗元所写文章中最广为传颂的名篇。章士钊在《柳文指要》中说“此文无选本不录,读者最广,人谈柳文,必首及是篇”。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深远。运用对比手法展现出在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之下,中唐时期苦难深重的社会画面,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坚持改革的意愿,是《捕蛇者说》的主要艺术特色。
文章一开始就集中写永州之蛇的“异”的特点,突出了这蛇“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的强烈的毒性与“永之人”不顾死活而“争奔走焉”的奇特景象。用毒蛇的剧毒与人们争为捕蛇之役,来造成一种矛盾,虽作者说明关键在捕蛇可“当其租入”,但终不能令人有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接着通过作者与“专其(捕蛇)利三世”的蒋氏之间的对话。叙述了蒋氏祖孙三代捕蛇的不幸遭遇:祖父死于捕蛇,父亲死于捕蛇,他自己接着捕蛇十二年,险遭丧身之害也不知多少次了。文章连用了三个“死”字,突出了毒蛇的可怕及危险。按照常理,捕蛇之役如此危险,蒋氏应该非常悲伤、痛恨,然观其神色只是“言之貌若甚戚”;当作者提出更换他的差使,恢复他的赋税时,蒋氏更应感激高兴才对,然而,蒋氏这才“大戚”,说出了“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的心里话。明明是备受毒蛇之害,却说独享捕蛇之利,“不为斯役久已病矣”,在这极为矛盾的境况中,更见出其内心的酸楚。蒋氏的态度表明:毒蛇可怕,但赋敛之毒更厉害呀!
作者在做了足够的铺垫之后,这才通过蒋氏的哭诉,运用对比手法从三个方面来直接揭示封建赋税的毒害。
第一层意思以蒋氏三代因捕蛇而“独存”、安活于乡“积于今六十岁矣”与乡人因缴赋而生活日困、“非死则徒”、十室九空的惨状相对比。蒋氏因捕蛇抵赋,尚可维持生活,“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因赋而财尽,因穷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疬,往往而死者相籍也”。受尽转徒之苦,而且还难免冻馁倒毙。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居住有六十年了,亲眼见到同村的人生活一天比一天艰难窘迫。为了缴赋税,他们耗尽了田地的出产、全家的收入,不够,只好哭喊着离乡背井去逃荒,一路上,饥渴劳累,跌跌撞撞,受着风吹雨打,冒着酷暑严寒,吸着有毒的瘴气,死在途中的人很多。而蒋氏却由于捕蛇的缘故,不因赋敛而破产,不因穷苦而流亡,不因转徙而倒毙,独能生存于世,安活于乡。章士钊在《柳文指要》引录了林西仲一文,算一笔唐代的赋税账:“按唐史,元和年间,李吉甫撰《国计簿》,上之宪宗,除藩镇诸道外,税户比天宝四分减三,天下兵仰给者,比天宝三分增一,大率二户资一兵,其水旱所伤,非时调发,不在此数,是民间之重敛难堪可知,而子厚之谪永州,正当其时也。”因知文中所言,自是实录。
第二层意思以蒋氏因捕蛇而不受悍吏之惊,与乡邻备受悍吏收税之虐相对比。“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悍吏来乡,凶悍残暴,弄得鸡犬不宁,荼毒生灵,而蒋氏却心不惊,身不动,在家安睡。听到悍吏进村,只是“恂恂而起”,见蛇尚存,便又“弛然而卧”,两相对比,一方是吓得魂魄飞散,一方反而是怡然自乐。捕蛇多险之事,而蒋氏却“熙熙而乐”,主要就在于无赋敛之苦,也就不受悍吏之害,可见赋毒之惨。
蒋氏说的第三层意思是:以自己捕蛇“一岁之犯死者二”与乡邻“旦旦有是”,时时受犯相对比。从犯死的机会上说,一个是一年之中只有两次,一个是一年之内天天如此。蛇毒致人死命是偶然的,赋毒索人之命是必然的。二与三百六十五天比,后者较前者大了一百八十多倍,其危害程度昭然可睹。蒋氏宁愿每年冒两次被蛇咬死的危险,而享用更多时日的“弛然而卧”,放下心来睡觉;“甘食其土之有”,有滋有味地吃着地里收获的粮食;“余则熙熙而乐”,其余的时间可以自由自在快快活活。这些用冒死换回来的,不过是作为一个人的起码的生活要求,而蒋氏为此才不敢怨恨捕蛇这个差使,更不愿更换这个“美差”了。这一段诉说之中,包含了多少惨绝人寰的事啊!
最后,作者用蒋氏六十年的见闻和他的亲身经历,并在对比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事中见意,正面表达自己对封建赋税的认识和感慨。他表示对蒋氏冒死捕蛇的同情,他联想到自己曾经怀疑过“苛政猛于虎”的说法,原来是不该怀疑的,现实中蒋氏的现身说法是赋敛之毒甚于蛇之毒。作者巧妙地与孔子《植弓》的立意联系在一起,使当时的赋税之重与古时的苛政之猛共有的害民之情昭然若揭,自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最后一句看似平淡的结句:说说这件事,等待考察民风的人参考。实际上是带有为民请命的进攻姿态的话,只不过碍于他正在遭贬,只能用平淡的语气说出罢了。最后这一番议论,是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说“苛政猛于虎”强调的是一个“猛”字,那么本文就紧扣一个“毒”字,既写了蛇毒,又写了赋毒,并且以前者衬托后者,得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结论。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与了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历时十年(805一815)。这期间,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下层,了解人民的疾苦,自然就更激起对朝廷苛敛重赋的不满和义愤。《捕蛇者说》正是在永州所写。文中揭露了天宝以后六十年来农民破产流亡的现实,形象地表现了横征暴敛对百姓的残害之深。这篇散文内容详实,人物突出,对比鲜明,层层见意,见地深邃,笔锋犀利,结构完整,堪称散文中的杰作。
(王惠花 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初级中学 213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