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2017-09-27艾海华
艾海华
【摘要】:新课标出台后使得高中数学教学在许多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例如教学理念、内容以及方法等都有了新的内容,而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在教学衔接方面存在了一定的问题。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实现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有效衔接是目前教育界研究的重点。文章从教学思想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讨论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衔接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大学数学;高中数学;衔接策略
【分类号】G633.6;O1-4
大学数学是高等院校中的基础科目,也是大部分专业学习的基础部分,对大学生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从我国目前的高校新生的大学数学学习情况观察,普遍认为大学数学比较难,在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因此,有效的教学衔接能够提高大学新生对于大学数学教学的接受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变化
1.教学内容编排的转变
新课改下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应用了“模块化”、“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理念,部分知识从小学至高中的课本中都有,但是在学习的难度上呈螺旋式递进,并且逐步向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发展[1]。高中数学教学课程参考了大学课程的设定,分为选修科目与必修科目。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仅对初等数学分代数、立体几何以及平面解析几何等课程进行学习,而现在的高中课程必修科目的设定分为模块或专题。
2.教学模式的改变
新课改要求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反思以数学模型的构建等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判断能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2]。
二、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的差异
1.教学内容的差异
从数学这门课程的特征分析,该科目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使得学生对于其的学习具有较大的难度;并且从学生的学习阶段而言,大学数学不同于高中数学,其学习的内容以及概念更加抽象化,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以及逻辑判断能力,在大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新生往往会感受到学习的困难性,或产生厌烦的心理[3]。例如,中学数学中学习的是简单的常量数学,其概念简单并且通俗易懂;而大学数学中涉及更多的是变量数学,其主要对空间形式以及数量关系进行研究,非常抽象,使得新生的理解程度降低。
2.教学思想的差异
大学数学教学中只是对学生进行笼统的概念教学,没有对应的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其知识,并且只是简单的未来考试范围进行划分,使得学生缺乏了有效的学习目标,学生无法感受到大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使得对大学数学产生了懒散的学习态度,甚至只是为了凑学分才进行大学数学学习。
三、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1.调整大学与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内容
现代高中数学必修科目中新增了函数的零点、二分法、投影与三视图、茎叶图、算法与程序框图等内容。并且在选修科目中增添了部分大学数学才涉及的数学内容,例如矩阵与行列式、定积分、超几何分布、球面几何以及数学史等内容,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高中数学教学的素材在增加一些内容的同时,降低了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程度,例如函数、数列以及不等式和排列组合等数学内容。此外,部分教材的章节内容安排的也更加紧凑,能够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然而,部分内容在大学与高中素材中存在重复的现象,可以进行有效的精简相关的知识和内容。例如,对于古典概型、几何概型以及随机抽样等概率论和统计处理等内容在高中必修与选项课程中均有学习,且文理科学生对该知識点的需求存在差异,大学可以根据理工类与经管类的专业特点进行内容的调整:理工类专业从理论方面出发,系统、完整的阐述概率论和统计处理的知识;而经管类专业从应用方面出发,利用部分统计软件进行指导教学,例如spss、matlab等统计软件进行课题研究。
2.提高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现代数学意识
自新课改后,高中数学教学注重于让学生发现在数学学习过程的问题,并利用自身的数学知识进行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素质,例如在选修课程中结合学生的审美进行几何画板的实例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美。而大学数学应延续高中数学的数学意识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现代数学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分析,为学生创立开放式课堂进行研究。
结束语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两者都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途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并且有效的教学衔接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梅飞.基于学生视角分析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J].速读(上旬),2014,12(8):29-30.
[2]潘建辉.大学数学和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脱节问题与衔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2,17(2):67-69.
[3]邢婧,陆健华.新课标下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J].新校园(上旬刊),2014,15(1):37-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