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提高
2017-09-27黄光红
黄光红
[内容摘要]当下的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引导有效的探究活动,本文建议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把核心处的自由还给学生,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尝试:一是预设有层次的探究活动,针对学生的兴趣和有能力研究的问题展开有层次性的设计。二是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提高探究实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三是开展有针对的探究指导,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实验指导的针对性和效率。四是营造有碰撞的探究情境,切入点小一些,挖掘得深一些。五是培育有秩序的探究课堂,使教学获得成效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探究活动 高效性 核心处 自由 还给学生
【分类号】G623.6
追求“学本课堂”,当下的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赶场式”探究,有过程而无结果,学生探究的结论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热闹式”探究,有温度而无深度,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脱离式”探究,内容离学生太远,学生没有投入足够的探究热情;“放羊式”探究,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没有得到有效的引领……如何在我们的教学中,深入解读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引导有效的探究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获得最大发展的主渠道?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立足“学本课堂”,把核心处的自由还给学生,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一、预设有层次的探究活动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探究活动高效开展的前提。要让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离不开老师对探究活动的精心设计。备课之前要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做到既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还要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学习习惯、兴趣、特点、个性等方面内容,这样才能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台阶,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效发展。最后还要前瞻性地预计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设计探究过程做到有层次性。教学设计应突出“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探究理念,针对学生的兴趣和有能力研究的问题展开有层次性的设计。
例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重点与难点是让学生建立起“振动”的概念。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声音是物体之间敲击、拍打、碰撞等方式而产生的”,“振动”这个概念几乎不会出现在学生的头脑。
教学中探究活动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鼓励发出特别声音的方法。二是观察、感觉物体发声时的变化,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例如吹空瓶子时注意观察发音时瓶子里泡沫球会怎样;拨动直尺时注意观察直尺怎么产生声音的;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击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思考“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最后请学生总结一下观察到的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点?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整个过程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思维螺旋提升。这样有效的教学设计才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达到有效的探究教学。
二、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探究就成了纸上谈兵。材料是科学课探究活动的依托,有结构的材料组合,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从趣味性、基础性、实践性原则出发,尽量排除无关的干扰因素,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能发现问题形成合理的假设,明确研究活动的目的,确定研究活动的程序与方法。
例如教学《比较水的多少》,有教师为了让学生能采用更多的方法来比较水的多少,给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进行探究活动,包括天平、秒表和漏斗等等。由于教师忽视了对材料结构性的研究,上课时,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用天平和秒表、漏斗来比较水的多少了,不但费时费力,甚至完全偏离了目标要求。而在另位老师的研究课中,只给学生提供了几个果冻壳和一个圆柱形杯子。这组材料的出现,不但马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问题的核心即同一标准上,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而且为第二部分内容“量筒的认识”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和迁移的作用,更好也更高效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开展有针对的探究指导
在上课之前,我们会精心准备实验器材,但很少会去做“下水实验”,以至于常常对实验中可能发生的一些现象心中没数。如果我们在课前进行了下水实验,通过认真的观察,对实验现象有所清楚的了解,上课时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实验指导的针对性和效率。
例如教学《热胀冷缩》一课,课前我就做了水的热胀冷缩与其它液体热胀冷缩的对比实验,对实验中可能会发生的一些现象也进行了“下水”实驗。比如:液体受热时间太长,液体会从细玻璃管中溢出来。我就在试管里留一段空气,水受热后吸管中的液面上升,试管离开热水后,吸管中的液面继续上升,溢出管外后再慢慢下降。自己有了“下水”实验的经历,所以在学生实验前,我强调了注意事项,有效保障了课堂实验的成功。
四、营造有碰撞的探究情境
为了使学生的探究经历更真实,更有意义。指导学生探究活动时,切入点小一些,挖掘得深一些。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问题,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好发展。
在提倡“合作”的教学大环境下,动口交流更是尤为重要。正如英国文豪肖伯纳所说:“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所以,让学生多动口,能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但我们也要克服无效的讨论交流,比如交流时学生在闲谈,个别学生只听不讲或人家讲其他同学不倾听等,克服这一现象除了教师引导以外,关键是教师要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避免总站在讲台上,总在教室转圈或总停留在一组。还要建立学生轮流汇报制度,让更多的同学参与交流表达与科学解释。总之确保讨论交流的有效性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细节决定成败”, 科学课要真正成为“学本课堂”,科学探究要真正做到有序高效,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思维来改善活动。把核心处的自由还给学生,尽可能地从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出发,在教学组织、实验操作、探索思考等方面关注细节、把握时机,适时“点拨”,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凸现科学课的教学功能,让探究活动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温兰君.对新课程教学行为的再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
3.陆云璟《探究性学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