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数学兴趣、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7-09-27文华东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兴趣

文华东

【摘要】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上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兴趣 ; 创新思维 ;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241-01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維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学生对学习要产生浓厚兴趣。通过近些年的教学点滴,我谈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些做法,予以简要介绍。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强大的动力。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地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地学习。

为此,我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帮助学生端正思想、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作为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感到“有路可走”。这样,他们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布鲁纳说得好:“要使学生对某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使他感到这学科值得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对每章每节的学习要求有明确的具体的认识,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新颖生动、富于启发性的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科内容多,比较抽象,若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便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初一几何“射线”这节中,如果教师只直接板书射线的定义,学生不但会觉得平淡无味,而且觉得老师“没有料”,书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还用你写?不如自己看书好。反之,如果结合生活实际引入,先利用实物——手电筒,将电筒打着,出现一道白光形成射线,此时,学生便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的问题上来。

(三)培养师生的情感。

不管是从心理上看还是从生理上看,情感和爱好是相通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好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如果跟哪一位老师的感情比较好,或佩服哪一位老师,那么学生对这位教师所上的课也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和兴趣。

二、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变换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因素。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强化问题意识是促进创新思维的一个关键。

(一)加强逆向思维训练。

教育专家通过研究发现,解决问题一般习惯于正向思维,一旦问题稍有变化,学生的思维定势就会成为解决问题的羁绊。在数学教学中,要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变换思维角度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二)加强联想思维的训练。

联想就是指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问题的时候,寻求多种途径探究问题,从不同方面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从而发现了解题的捷径,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了典型训练。善于联想是创新的关键,学生联想广驾驭知识的能力就越强,由此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加强了思维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推理、想象和求异创新的能力。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灵感,培养创新能力。

(一)设计开放型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所谓“数学开放性问题”,是指答案不惟一或者条件不完备或者具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的问题。开放型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证明:注意训练条件不全、结论不明的开放题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又一佳径。

(二)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灵感。

翻开数学发现的历史,可以看到许多数学发现都来自数学家的灵感。例如笛卡尔梦中发现坐标几何的原理。像这样由于长期探索,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灵犀一点,茅塞顿开的灵感导致的数学的发现是很多的。总结、归纳他们的一些经验作法,可作为我们在数学学习中激发灵感的方法有:

1.灵感诱因法:自由的想象、科学的幻想、发散式的联想、大胆的怀疑、多向的反思等等。

2.暂搁问题法:如果思考的问题总是悬而未决,那就把它暂搁下来,转换思考的方向和环境,或去学习别的问题,过一段时间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来,或不自觉地使你回到原问题上来,有时就会突然悟出解决的办法来。

3.跟踪记录法:灵感像个精灵,来去匆匆,稍纵即逝,必须跟踪记录,随身携带笔和小本子,只要灵感火花一现,就立刻把它记下。

上述方法如用于数学教学和学习中,那我们的学习不只局限于再现式的学习,它将引导我们去取得创造性学习的成功。把我们的思考引向新的境界,以获取新的创见。

(三)学会发散思考。

在数学学习与研究中有两种相辅相成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发散思维;一种是收敛思维。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向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多端输出,灵活变化,思路宽广,考虑精细,答案新颖,互不相同。因此,也把发散思维称为求异思维,它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主动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为此,可采取如下一些训练途径:

1.学中求异。即在学习一个数学问题时,应尽量从不同的角度去设想,寻求多种思路,多种解法。对于一些典型题例应仔细玩味,应努力对之进行一题多解,一式多变,一题多问等发散思维的训练。

2.学中求变。由于事物的质和量是多种因素决定的,如改变其中某一因素,就可能产生新的思路。在求解数学问题中,使用的“代换法”解题,以及使用不同的知识解同一道题,培养发散思维的变通性。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既是时代前进的客观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内在规律性的体现,对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愿把创新的精神播撒到学生的心田,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收获一个创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教学研究》,平远县教育局教研组整编,第134期,2005.10

[2]李恩芳,《新课标下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硅谷杂志社,2009年第5期

[3]来仁武,《例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学数学月刊》,2000年第4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兴趣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