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义务教育阶段对农村学校生源质量转化的思考
2017-09-27姚晓娜
姚晓娜
摘要:近些年,我国许多地区为了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实行学区制和就近入学,但是解决问题的效果不明显。原因有二:其一,学区之间地域经济和集中行业存在着差异。其二,薄弱学校如果不招更多的“学困生”,那么规定的学生人数就招不够,因为优质学生都削尖了脑袋进了名校。 所以,要解决城市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生源质量问题必须依靠自身改革和体制创新去转化“弱生源”,去提高“弱生源”。
关键词:义务教育;农村学校;生源质量;转化
G522.3
1、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生源质量转化关键是解决 “学困生” 大面积存在问题
以西安市某个区全部公办初中二年级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主要学科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例,说明“学困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城市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大面积存在。这个区共有9所初中,其中4所学校位于城区,6所学校位于镇街。笔者把这9所初中二年级主要学科学生学业成绩总评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有1个学校,B层次有6个学校,C层次有2个学校。各学校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平均成绩如下:A层次学校各主要学科平均成绩都在及格水平以上;B层次学校,除了语文学科有4所学校达到及格水平以上,其他主要学科6所学校都在及格水平以下。C层次学校各主要学科平均成绩都在及格水平以下。A层次学校主要学科平均成绩和最弱的学校相比,语文平均成绩相差27分、数学相差46分,英语相差45分,物理相差40分。这个区学生家长实际择校情况也和这三个层次学校的学业水平一一相对应。先是削尖了脑袋进A校,不行再退而求其次,在这个区学生家长心目中,B层次和C层次学校就是薄弱学校。这个图例说明义务教育阶段城市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主要学科不及格人数众多,“学困生”大面积存在。所以,要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城市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生源质量转化关键要解决“学困生”大面积存在的问题。
2、 解决 “学困生” 大面积存在的建议
2.1小班制教学和管理
依照教育部有关规定,中小学班容量一般应为45人左右,最多不超过55人。据了解,我国中小学教学班的规模多在50~75人之间,甚至有80人以上的“巨无霸超级大班”。这种班级臃肿的教育病是“学困生”转化最大的障碍。其表现是:1、学生都希望能坐在二、三、四排,可是好座位是有限的,于是就产生了学业成绩优秀的坐在教室前排,“学困生”一般坐在教室的后排。“学困生”往往在老师的“关注”之外,从而使他们受到同学的歧视,产生了自卑心理,对学习更加厌倦。 2、无法给所有的学生以平等地发表意见的机会。 3、虽然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但挖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出现江郎才尽、精力不济的现象。4、班額过大使组织教学的难度增加了,课堂秩序易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5、由于班额过大教师批改作业、试卷和个别辅导的负担加重,教师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少了,人文关怀少了。
我国小班制教学实践起步虽然较晚,但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推崇。实践证明,小班制教育教学是解决大班额弊端的需要, 是切实提高“学困生”学业成绩和减少“学困生”人数的需要,是深化教育公平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一般的教育教学常识告诉我们,生源质量越差,管理的难度就越大,所以班级定额在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应有差别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薄弱学校生源质量差,“学困生”人数多,班额应控制在30人左右最为合理。
2.2增设补考,重启留级制度
自1994年,国家教委颁布的 《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减少留级人数,可选择部分地方和学校进行取消留级制度的试验”。自此,各省市开始了“社交性升级”制度,即所有小学生从1年级开始,不管他们的学业成绩和文化技能是否达到了应有水平,都能跟随同龄儿童升入下一年级。这种做法,虽然保护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但随着大批不合格学生的升级,大量“学困生”知识结构断层,而且没有机会弥补,最终导致教育质量整体下降。在当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环境下,在实现教育教学小班制的基础上,义务教育初中段增设补考,重启留级制度是减少“学困生”人数,转化生源质量,提高总体学业水平的最有效手段。
增设补考、重启留级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敦促学生掌握课程内容,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补考的对象不能只针对因故未参加考试或考试不及格学生,补考要向所有学生开放。比如:一个学生期末考试数学成绩是70分,但他觉得还有进步的空间,他可以向学校申请补考,最终,取他两次考试的最高分记录在册。这样,既保护了那些考试不及格学生的心理,同时也给了那些想要提高成绩的学生机会。经补考后,仍然有两门以上学科不及格,应劝其留级。学校、教师不能强制性的要求学生留级,而是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发展情况,交由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共同决定,但学校、教师要给予科学的指导。
我国当前经济实力增强、学龄人口下降、高校毕业生相对富足及公众支持为全面推行小班制教育教学、增设补考及重启留级制度提供了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黄宝兴,庞红卫.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小班化教育发展述评[J].辽宁教育研究,2006 (1l).
[2]黄宝兴,庞红卫.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小班化教育发展述评[J].辽宁教育研究,2006 (1l).
[3]姜文.教育管理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