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集体备课的思考与探索
2017-09-27袁德刚
袁德刚
摘要: 集体备课是指以备课组教师集体智慧为依托,以新课程理念为参照,以学校多年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为基础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备课过程呈现更大的生成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的一项集体性的教学研究活动。
【分类号】G633.6
一、 集体备课的内涵及意义
集体备课是指以备课组教师集体智慧为依托,以新课程理念为参照,以学校多年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为基础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备课过程呈现更大的生成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的一项集体性的教学研究活动。
二、現行集体备课常见的形式及主要弊端
1.“粗放型”的集体备课
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没有统一的规划安排,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随地探讨一些自己想探讨的问题;二是一位教师写出教案,备课组的其他教师抄袭这位教师的教案;三是备课组的所有教师抄袭上年度的教案或上网摘抄别人的教学设计。
2.“填空式”的集体备课
学校整齐划一,下发集体备课表格,对集体备课作出严格规定,课时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方法统一、作业统一,乃至教案的格式也要求统一,包括备课内容、目标、重难点、突出重点的措施、突破难点的方法、研讨过程等,教师们根据学校制订的集体备课表格进行填空。
3.“发言式”的集体备课
每次集体备课均有一位中心发言人针对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发言,即中心发言人进行教材分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学情分析、课时安排、单元测试安排等,其他成员根据中心发言人的观点、见解,各抒己见,进行研讨。
4.“分头式”的集体备课
学期初,同一备课组的几位教师把本学期的备课任务平均分开,每人备某一个或几个单元,备好后,一式几份,装订成册,每人一本,供新学期使用。这种方式要求教师从过去不分轻重缓急备整册教材,转变为现在集中精力,深入钻研,精心备好一个或者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更加突出了,关键也能把握了。
调研表明,以上四种集体备课的方式是现行集体备课中最常见的、最主要的方式,他们各自存在着一定的利弊。我们也发现其中第二种和第三种形式居多,部分学校存在第一种和第四种集体备课的方式。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加大对集体备课的研究力度,明确集体备课的内涵及意义,把握集体备课的特性,掌握集体备课的基本环节。
三、集体备课过程的特性
1.生成性
集体备课的过程不仅包括主备教学前的预案设计,也包括使用前执教教师的修订设计,还包括使用中与使用后的生成设计,更包含了学期终结时的完善设计,在每一个阶段都包含教师群体与教师个体创造性的劳动,都具有生成性。
2.发展性
一方面,集体备课的过程要求教师人人都主动参与和发言,不能成为一两个人的事情,在集体讨论交流中相互沟通感情,共同提高,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促进教师的发展;另一方面,通用性教案的编印,解放了绝大多数任课教师的手脚——他们不用再把设计撰写教案视为身心的负担,不用再把时间和精力过多地花费在教案的机械性摘抄上,同时个性化的“板块”可以引导任课教师将时间和精力转移投放到教材与学情的把握、教案的个性化改进上,以及教学实践与反思上,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3.创造性
各班学生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每位任课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特色。因此,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位教师拿到教学预案设计时,都必须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批判地吸收,合理地取舍,创造性地实施教学预案。
四、集体备课的四个基本环节
下面将“集体备课”这四个环节的具体要求阐述如下:
1、主备教师教学前的预案设计
根据集体备课的特性,教学前的预案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内容:
(1) 对学期内的教学内容作前期梳理
(2) 提出备课要求,指定主备教师,进行教学预案设计
2、 执教教师课前的修订设计
例如,一位教师阅读完主备教师的“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教学设计后,分析发现,由于受篇幅和结构体系的制约,判定定理省略了探索过程,这样,学生学到的只是死的结论。他想教师应该提供优质素材,还原知识的生长过程,模拟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培养探究能力,还要还原知识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于是,这位老师进行了修订设计:①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根据你已有的学习经验,下一步我们应该学什么?生: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②师:请同学们画一个△ABC,使∠B=∠C,观察并想法验证AB与AC在数量上存在什么关系?生:看上去相等。通过用刻度尺度量或用圆规截取还真相等。③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④师:同学们利用自己画的特殊的三角形总结出了“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的结论。那么,这一结对于一般的三角形成立吗?⑤师:利用几何画板验证学生的猜想。先在几何画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并保证∠B=∠C,分别量出∠B、∠C的度数,然后分别度量出边AB、AC的长度,上下拖动C点,让学生观察在∠B=∠C的前提下,边AB、AC的数量关系。生:进一步证实了开始的猜想“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的正确性。⑥师生一起通过逻辑推理证明猜想的正确性,并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⑦师生应用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或证明。这样,一方面把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产生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学生也学会了研究几何命题的思路方法。
3.执教教师使用后的生成设计
主要是指教师使用预案后的反思,它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对预案实施后作反思,是集体备课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包括“教”的反思、“学”的反思与“教学设计”的反思三个方面。例如在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除掌握了教材中辅助线(作角的平分线)的添加方法、教师讲到的作BC边上的高外,有的学生提出是否可以通过作BC边上的中线来证明?(大部分老师认为不能用这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其实能,不过证明过程太复杂)又如,在“分式基本性质”的教学之后,教师把学生的反思作为材料融入到生成的教学设计之中。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在分式的基本性质中,强调的是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为什么一定要是整式,是分式行不行?”“不行,为什么?如果行的话,教材中给出的分式的基本性质为什么没提到这一条?”(后一个问题是绝大多数执教老师从未思考过的问题)4.学期终结时备课组的完善设计期终时必须要对教学设计进行整理,其目的是将经过预案设计、实践检验、反思修订的教学过程以文本的形式保存下来,以备后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