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影响因素及问题预防措施
2017-09-27揭仕瑾熊小军高妍
揭仕瑾++熊小军++高妍
【摘要】关注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主要因素,并对产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和预防,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本文从个人人格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目前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并从宏观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 心理健康 ; 影响因素 ;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1;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085-0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表现在高校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乐观地面对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成长为栋梁之材,已成为各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四个方面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
1.1个人人格因素
有学者通过分析《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与《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测试所得数据得出大学生的某些人格因素与其心理健康因素有密切的相關性。研究证明,良好的人格特征如活跃、坚韧、随和等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一些人格因素如爽直、严谨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既有良性的一面,也有负性的一面;处世态度和重情则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呈负相关。[1]
1.2家庭因素
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也截然不同。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如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 [2,3]
1.3学校因素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大学,教师时刻关注着学生,学生虽然辛苦,但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而进入大学后学习主要靠自己,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师生关系甚至学习目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往往使得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无所适从,学业期望难以达到,部分学生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嫉妒、自闭甚至攻击转移等情绪,进而可能产生心理问题。[4]
1.4社会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形成的社会因素主要集中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与意识形态、大众传媒等方面。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状况是决定一个人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同的政治经济地位往往会对他们的价值观念、需要结构、交往方式和生活态度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应对
2.1从个人层面积极采取措施
树立远大而稳定的奋斗目标,培养高尚的道德责任感。能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观为核心,正确处理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关系,具有为人诚实、谦虚谨慎、尊老爱幼等良好品质。有正确的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情趣和对美的正确追求;抵制低级趣味的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前途和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
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自尊、自信、悦纳自己;能够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努力发展身心潜能;能够与环境保持平衡。具有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能合理地渲泄、排解消极情绪,富有幽默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2从家庭层面积极采取措施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和素质教育观念。包括生理和心理、情感与意志、品德与个性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最大限度的和谐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畸形发展。家长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要鼓励孩子广交朋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学会做人;要引导孩子向生活中的强者学习,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家长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沟通机制。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及时疏导子女的心理障碍。家庭成员应该性格开朗,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彼此间关系融洽,心理相容,团结互助。家庭气氛要温馨,具有合理的学习、生活制度。
家长要经常与教师沟通,借助学校渠道及时解决孩子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在培养和教育学生方面有着充足的资源和丰富的经验,这是家长可以充分利用的。
2.3从学校层面积极采取措施
高校应建立完备的心理健康预防、监测体系。比如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聘请有丰富心理咨询经验的专家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存在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密切关注和跟踪治疗;班级建立心理委员制度,心理委员在协助教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及时发现班级出现心理异常的同学,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高校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应积极采取措施,有效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比如针对有自卑、自责心理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鼓励式教育方法,培养其克服种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
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关爱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高校要建立完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要大力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精神扶贫”工程,应定期为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知识讲座,让他们增强自信心,不因贫困而影响自己的学业,学会正确处理自己与同学的关系,以乐观的人生态度战胜贫困,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劳动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4从社会层面积极采取措施
社会应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经常广泛地开展以家庭美德教育为重点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努力在全社会倡导夫妻之间、亲子之间互相尊重、互敬互爱的家庭关系,倡导营造温暖、幸福、健全稳定的有利于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
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我们有必要从“第一现场”家庭入手,紧密结合学校、社会,构筑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心理健康安全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而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少怡,王瑞.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和人格因素相关性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2009(4)
[2]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西华大学学报,2010(1)
[3]季良靖.家庭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2)
[4]吴先超.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