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专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与应用
2017-09-27蔡梦佳刘希
蔡梦佳+刘希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学生的人数过多、心理出现的问题过多、相应的专业老师过少的问题依然让人备受困扰。在改善这一困境的诸多方式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脱颖而出。医学专课学校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与应用课可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两多一少”的情况,挖掘学生热心助人和助己的潜能。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通过研究医学专科学校构建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医学专科学校构建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带来的效果进行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 医学专科学校 ; 构建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010-01
因为我国高等教育所蕴含的文化传统、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的独特人格特征、特殊文化背景,决定了我国心理教育工作的有一定的特殊性。近年来,我校构建了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进行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文通过研究医学专科学校构建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医学专科学校构建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带来的效果进行探索与分析。
1.如何开展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
在5月25号大学生心理卫生日开展的时候,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心理征文、心理卫生小报、各个班级每期两次的心理卫生墙报等措施,在校园里大范围的发展宣传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知识的普及教育。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唤醒学生自助的需要和动机,让学生的主动性大大增强[1]。
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进行心理教育活动,每次两个小时,一共三十二个小时。理论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训练可以相互交替的展开。主题可以开设情绪管理、正确面对挫折、塑造自信、改善人际关系、认识与完善自我、大学生生常见心理问题等课程。老师主讲理论知识,心理委员可以组织心理训练。
2.医学专科学校构建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医学专科学校构建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能够改善“二多一少”的困境
医学专科学校进行扩招后,大学生的人数成倍的增长,学生们所面对的各方面压力也相应增多,大学生发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但是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人数却并没有相应的提高。因为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并不完善,存在着心理老师少,学生人数与学生心理问题多的情况,这样的问题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2.2医学专科学校构建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随着现代教育体制更深层次化的更新与改革,“以人为本”管理理念逐渐进入广大教育者的视野,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以人为本思想和主体性教育思想为前提,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極大赋予学生的自主性,挖掘学生自身所包含的潜能,灵活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2]。
2.3医学专科学校构建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证明,物体变化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源自事物外部条件,而是源自于物体的内部条件。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很大原因是出自他们自身,学生出现不健康心理通常是由于他们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教育学生通过求助、互助、自助等方法,为学生创造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救能力。学生在“助人者自助”的思想下发展和成长,对学生的对待挫折能力、情绪的调控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3.医学专科学校构建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际效果
3.1可以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的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教育学生通过求助、互助、自助等方法,为学生创造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学生在“助人者自助”的思想下发展和成长,对学生的对待挫折能力、情绪的调控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3]。
3.2可以培养骨干
自主式心理健康体系的骨干学生在优秀老师的指导下,在活动中亲身参与,有助于其经验的积累,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成长与发展,成为老师的左膀右臂。
综上所述,医学专科学校构建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光能够改善心理老师少,学生人数与学生心理问题多的情况、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救能力。
参考文献
[1]戴肖松,周德华.医专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与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2):2102-2104.2165.
[2]戴肖松,周德华.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高职护生中的实施研究[J].护理学报,2010,17(2):1111-1113.1432.
[3]王恩漫,张涛.高职护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J].品牌,2014,12(8):1238-1238.12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