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心 大陸胃 台灣餐飲業在大陸
2017-09-27
在這一波大陸經濟結構調整的浪潮中,生產型企業承受較大的經營壓力,服務業卻遍地開花、蓬勃發展,連近來到天津投資的台商也呈現一種大不同於以往的趨勢。一是年輕人多了,二是生產製造業少了,業態多元的小型服務業反而成為投資標的,例如電商購物、牙醫、中醫、廣告文創、月子中心、保險代理等都有人積極搶進。又以餐飲經營最受青睞,除了鼎泰豐、度小月等較早投入的臺灣知名品牌外,炸雞排、冰品、牛肉麵、鐵板燒以及中式速食、台式盒飯和麵包烘焙等都是華北以往少見的飲食風味。商場裏、街道邊不時冒出新招牌、新店面讓人目不暇給,而兩岸味道對接,感覺生活選擇也愈來愈豐富。
群雄並起 台商仍有一段艱辛的路要走
出於同鄉的感情,只要一聽說有台商新店開業,我就會找時間去捧場,順便和年輕朋友聊聊經營情況,希望可以有所協助,因此深刻了解台灣餐飲業者在大陸的甘苦和創業致富的理想。但從我在大陸工作、生活二十多年的經驗來看,我認為目前餐飲行業仍處在群雄並起、各方叫板的階段,習慣打正規戰的台商未來仍有一段艱辛的路要走。特別是近十多年來大陸快速發展,兩岸經濟規模與民間投資實力此消彼長,台灣已遠遠落後;到大陸創業的年輕人資金有限,在資源上又無法和早年台商製造業一樣享有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與優惠,如果只是基於餐飲業的資金門檻較低而貿然投入,最終將陷於「叫好而不叫座」的局面,甚至可能血本無歸。
兩岸文化同源,飲食習慣相似,而台灣對服務業的細緻內涵以及在餐飲業經營管理、食品安全、環境衛生、氣氛營造各方面的先發優勢,確實都有助於在大陸消費者心中的優良第一印象。但小型服務業普遍廣告預算有限,台資餐飲業知名度一向不及資金雄厚的國際連鎖業者或雄心勃勃的本地餐飲,加上大陸市場外食消費日趨普及,口味選擇眾多,即使台灣創新研發的口味能領一時一地的風騷,也會面臨附近同業的模仿和低價競爭,很快就失去新鮮感。而大陸對台資企業的管理規範和外資企業相同,無論是資金匯入匯出、人員工作證、租金等方面都多一層約束,在工商、稅務、消防、食檢、衛檢、環保方面必需時時接受嚴格監督。且大陸的租金、人力及管理成本相對於產品實際價格比台灣高出甚多,除非產品本身具有獨特性,或與同類產品差異較大,使售價可以相對提高,否則獲利並不容易,所以這些年台商在大陸投資餐飲失敗的比例偏高。然而以大陸的人口規模及目前的消費態勢,一旦成功,其獲利和發展空間也是台灣比不了的,這也是大陸市場的迷人之處。
掌握時機以最佳方式發展品牌
所謂「南甜北鹹西辣東酸」,大陸各地飲食風味不同,消費喜好和購買力也有差異,台灣餐飲業來此投資除了必需事先做足市場調查的功課,依照消費者口味進行微調之外,觀察大陸的社會發展趨勢,我認為以下幾種方式比較容易獲得成功:
一、依附大型購物中心、百貨公司或超市,不但有現成人潮,也可解決停車、開立發票、環境衛生、消防檢查等種種問題,可以專心本業經營,快速發展品牌,例如原麥山丘、鹿港小鎮、老張牛肉麵、鮮芋仙等都是成功案例。
二、產品與包裝必須創造新鮮感並凸顯台灣食品特色,拉開與本地類似商品的差距,落實以品質反映售價,才能減輕被模仿與低價競爭的壓力。
三、以近幾年大陸的社會風氣,高端餐飲品牌成功率不高,以中產階級為主力的中、低端消費反倒容易異軍突起;而為降低投資風險,建議初期經營規模不宜太大,便於隨時調整。
四、必須以優質經營管理貫徹從整體到細節的服務,才能落實差異化,做好市場區隔,確保領先優勢,例如善用餐具、包裝等塑造品牌形象,以及提高服務人員的服務意識與技巧等都是強化顧客滿意度的重點。
五、大陸外賣市場的發展勢頭極為兇猛,不容小覷,預期今後外賣、外送的比率也會持續增加,如何與各大電商及餐飲平台合作,並善用其廣告宣傳管道提高邊際效益,是未來餐飲經營的重中之重。而由於外賣市場的快速發展,以往類似連鎖、加盟等多點經營模式的效果不一定優於「直營+外賣」,必須認真思考如何掌握時機以最佳方式發展品牌,並隨時調整營運策略。
總之,服務業已是大陸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中國人注重飲食的豐富多變,更使餐飲體驗成為大陸「小資」的主要生活消費和娛樂,市場不斷擴大,相關產業商機無窮。台灣美食舉世聞名,又有豐富的食品和餐飲管理經驗,如果時機和策略能配合得宜,此時此刻投資大陸餐飲的發展空間相對較大,獲利更高,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康師傅」或「鼎泰豐」,值得台灣青年創業者進一步關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