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隐形课程的功用 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
2017-09-26秦楠
秦楠
摘要: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广与实施,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对学生语文素养产生一定影响的隐性课程也逐渐被人关注。文章从隐性课程的概念和特點出发,探究语文教学与隐性课程的结合点,对语文教学充分利用隐性课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隐性课程;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隐性课程在国外的研究中已经有近五十年的历史,至今已是硕果累累,形成了各种派别。在国内有意识则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研究伊始,研究者们只是照搬借鉴西方的理论,而后才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风格。随着新的课程观、教学观深入人心,隐性课程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研究者们在昔日的研究成果之外,以一种新的态度重新审视隐性课程,以期能发掘出隐形课程的更多价值。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学者要充分挖掘曾经没有得到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如隐性课程。重视语文教学中的隐性课程资源因素有利于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及特点探究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
“隐形课程”这一概念我们并不陌生,在我国很早就产生过类似的教育思想,如“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最为典型的就是“孟母三迁”这一典故,虽然孟母并不熟知“隐性课程”这一现代理论,但她已经认识到生活环境这一隐性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且能够合理地利用它的积极方面。
隐性课程也称隐蔽课程、自发课程、潜在课程、无形课程等,产生于60、70年代。杰克逊于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这一术语。到目前为止,对于隐性课程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了大量的结论。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概念:
1.实践—结果说(美国.范兰丝);2.学习状态说(美国.马丁);3.知识观念说(台湾.陈伯璋);4.校园文化说(刘佛年);5.教育影响说(吴也显);6.教育影响因素说(班华);7.教育经验说(靳玉乐)。[1]
尽管人们对“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即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二)隐性课程的特点
由于研究者们对隐性课程的研究角度不同,从而研究出来的特点也是不同的,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特点:
1.隐性课程具有潜隐性。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一种课程形态,它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对学习者施加影响的,学习者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课程的存在。
2.隐性课程具有动态性。
隐形课程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的经验,这些经验中的一部分会成为隐性课程的内容,而原有的一些内容在教师或学生注意到的情况下发展成为显性课程的一部分。
3.隐性课程既具有普遍性或系统性,又具有特殊性或个别性。
根据隐性课程的构成内容我们可以知道,隐性课程是普遍存在的,如校园中的宿舍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等,他们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身心发展,这体现了隐性课程的普遍性,同时它又是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宿舍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之间又是各异的,每一个学校的隐形文化也大不相同,从而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可能相同,这体现了隐形课程的差异性。
4.隐性课程的内容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
隐性课程可能是学术性的,如潜移默化地学会某种学术知识、学术观点、学术态度、学科探究方式等。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如隐含于班级和学校结构、行为规范和规则、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的课程,总体来说,隐形课程是一个综合体,综合了学术和非学术两方面。
5.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以是有意识的,又可以是无意识的。
隐性课程可以以一种间接地、内隐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如教师的个性和风格、学校的物质和文化环境等,同时在教师意识到隐性课程存在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他们注意到隐性课程的积极影响,有意识地避开其消极影响。[2]
二、语文教学中的隐性课程
我们深入了解隐形课程的概念及特点就是为了找到隐形课程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从而充分利用它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语文教学中隐性课程的类别
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物质文化形态的隐性课程和精神文化形态的隐性课程。在物质层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与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相关的校园物质环境,如、校园环境、教室布置、教学设施等。这些物质载体经过精心的设置,蕴含着一定的教育思想,影响着学生的精神、情感、审美、情绪等方面发展。精神文化形态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在学校语文课程教学中能够影响教学效果的潜在的观念、意识、思维形态等,如教学风格、教学观念、教学指导思想。
(二)语文教学中隐性课程的作用
第一,德育作用。语文教学中的隐形课程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施加影响。它的积极一面会影响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当然这样的影响力或许不大,但可能是长久的。
第二,智育作用。语文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的智力施加影响。语文隐形课程作为学校教学活动中潜在的文化现象,可以弥补正规课程的不足。
第三,美育作用。语文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果学生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校园里,他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例如低年级的班级文化建设通常是具有童话色彩的,而高年级的班级文化建设则注重哲理色彩。
以上所说的作用都是隐性课程好的一面,但是隐性课程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存在积极作用,也存在消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能否始终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使之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取决于我们能否科学的开发与利用隐性课程,而不是对它“听之任之”。endprint
三、语文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
(一)理论上探究语文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
要更好的利用应用隐性课程为语文教学服务,需要加深理论研究,寻找到语文教学与隐性课程的契合点,同时对于小学、中学、大学等这些不同的教学对象,所设计的语文隐形课程应有所不同,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很不充分,而没有理论支持的实践是没有说服力的。
(二)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隐性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利用隐性课程资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1.充分利用校内外环境。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环境,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自然地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沉浸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充分利用图文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要重视校外环境的影响,如地域之间的风俗、亲朋之间的交流、社会上流行的时尚及话题,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审美能力等,能很有效地促进语文学习。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虽然教学中显性课程占主体,但仍可以设计一些隐性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在学习了《祝福》这篇文章后,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场小型的辩论会,让学生就“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引导学生形成表达、倾听的良好习惯,形成自己的思想。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3.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语文教学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有必要将学生内在的求知热情焕发出来,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唤起学生挖掘自身潜力的意识。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研究,而语文教材中入选的课文就是学生语文研究的很好的载体,教师可以以各种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可以是小组的形式,可以是个体的;可以以作家为研究对象,可以以单元为对象。从中,学生可以了解鲁迅的写作风格,也可以深入了解诗经的语文特色。这样的语文学习是轻松的,有启发性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小结: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隐性课程,不仅可以弥补显性课程的缺陷,还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这样可以学生在更好的语文环境中学习,有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参与更多的语文研究,从而提高學生的语文素养。从上述的分析来看,语文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2]邓道宣,明礼.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述论[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12期.
[3]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06期.
[4]冉春芳.国内高校隐性课程研究综述[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5]兰杏芳.谈课堂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19期.
[6]丁 峰.语文隐性课程探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7]陈晓姿,刘丽梅.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构建隐性课程[J]. 邯郸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作者简介:
秦 楠,1990--,女,汉,江苏宿迁人,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