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产业结构与展览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以武汉市为例
2017-09-26俞钰凡
俞钰凡
(武汉轻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13)
城市产业结构与展览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以武汉市为例
俞钰凡
(武汉轻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13)
相关性分析主要是衡量两个及以上因素之间的相关密切程度。本文首先分析产业结构与展览业是否存在相关性,接着分析产业结构里面什么因素与展览业的相关性最大。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两个问题,本文通过收集武汉市“十二五”期间经济及展览业发展的相关数据统计,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城市产业结构对展览业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且第二产业与展览业的相关性更强;而第二产业里面,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支柱型产业与展览业的相关性要更加明显一些。进一步分析的结果表明,武汉市产业结构与展览面积的相关性要比其与展览数量的相关性更强。
产业结构;展览业;灰色关联分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会展部门产生的经济利润为展览举办地的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该行业提高了旅游业的整体增长率,反过来促使更多的展览举办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ASWIN SANGPIKU 2009)。全球展览业协会(UFI)将展览定义为一种市场活动,在特定时间内,众多厂商聚集于特定场地陈列产品,从而推销其最新产品或服务。展览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业,它是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连接生产和流通两大领域、涉及众多行业的复杂的、动态的、综合的系统(张敏,2013)。毋庸置疑,展览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展示,其对象可以是产品或是某种服务等,它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因此,展览业被认为是一系列重要因素的组合(Jim Blythe 2015),也就是说影响展览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国内的学者一般将众多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其他因素(张敏,2013)。本文将其归纳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指的是展览业内部要素,例如展馆展能、展览会的规模和组展商的实力;外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如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法律法规等)、产业要素(如区域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相关配套及关联产业的发展程度等)、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生产领域、以国际贸易为代表的流通领域以及其他因素,如人力资源、对外开放程度,等等(张敏,2013)。
通常,在展览产业要素中,展馆、展会和展商可以看作是影响展览实力的核心指标,能够直观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城市展览业的发展状况(张敏,2013)。本文的分析数据主要基于展会的统计数据基础,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除非有大型展馆建成,否则城市展馆展能一般一段时间内相对较固定;另一方面,由于公开发表的可以查询到的展商的数据较少。在对于上述外部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生产领域实则是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的集合,简单点讲,就是不同的产业类型,它与经济总量、产业基础等都属于产业结构理论的一部分。有研究表明(如桂嘉越,2009;唐熹,2006等),产业结构和城市展览业之间不仅是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同时展览业反过来也会影响当地的产业结构。因此,本文拟从这种关联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者相互之间相关性入手。
优势产业特别是城市支柱产业是发展会展业的基础(方玉梅,2005)。研究证明,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会展业的确存在关联性(唐熹,2006)。过去的文献所选取的城市或地区也主要是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主(参见胡玉婷,2013等),展览数据的使用上也偏重于展览数量这一指标。但是从上文中我们可知,展览业的发展状况主要由上述三个指标共同衡量,所以从整体上而言,仅选取展览数量这一指标可能不能准确地反映两者的相关性。而武汉市作为一个一线城市,近些年的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展览业的发展需要提档升级。并且,武汉展览业的发展具有很明显的地理区位、展馆建设和科教综合实力强等优势。因此,本文针对武汉市产业结构和展览业的发展进行关联度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来说,本文以武汉城市产业结构与展览业为研究对象,采集武汉市“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及展览业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产业结构和展览业两者的关联度。本文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相关会展协会、行业报告、统计年鉴等,收集数据较全面,不但涵盖了三次产业增加值,还包括武汉市支柱型产业的“十二五”期间产业增加值,并在展览数量的基础上,增加了展览面积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此外,为了研究变量便利,本文涉及的产业主要指国民经济中的各个行业,采用我国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与代码》(GB/T4754—2011)进行产业分类。
一、武汉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十二五”期间,武汉市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跃上万亿元台阶,进入全国城市第一方阵。如表1所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1年的6762.2亿元增长至了2015年的10905.6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3.0∶48.1∶48.9调整为3.3∶45.7∶51.0。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如表1所示。
表1 武汉市“十二五”期间三次产业增加值及所占比例表
图1 武汉市“十二五”期间总产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
(1)农业均衡发展
武汉市农业总产值在“十二五”期间稳定增长,如表2所示,总产值由2011年的329.49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20.28亿元,接近翻一番;与此同时,除个别类别个别年份略有下降外,其余均保持稳定的上升势头,其中服务业产值5年间翻了12.7倍,农业整体上呈现出均衡发展的态势。
表2 武汉市“十二五”期间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亿元
(2)工业占主导地位
“十二五”时期,全市工业继续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工业增加值累计达17582.66亿元。如图1、图2所示,其中工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2709.2亿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4081.91亿元,增长了1.51倍。在11大工业行业中,5个行业产值在“十二五”期间超千亿元,分别是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制造、装备制造、食品烟草和能源及环保业。武汉市2015年暨“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表明,工业仍然是武汉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现阶段在其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图2 武汉市“十二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
(3)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
相比于传统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有信息化、科技化、专业化、综合化等特点,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现代服务业也成为武汉市着力发展的重点领域。在2015年6月3日发布的《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市政府指出要以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创新思维谋划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凸显和强化武汉作为全国市场中心的地位。要重点突出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会展与商务、文化创意、旅游等领域。根据武汉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5),从数据层面来讲,武汉市现代服务业也在“十二五”期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武汉市金融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398.2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37.49亿元,增长2.1倍。展览业、旅游等其他现代服务业均实现快速增长。
2.目前武汉市的产业结构所面临问题
(1)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均衡
武汉三次产业结构目前虽然呈现出“三、二、一”的态势,但各个产业内部结构仍有待优化。如上表2所示,首先在第一产业里面,依然以种植业为主,所占比重超过50%,牧业增长较慢,服务业产值虽然增长了12.7倍,但是产值量仍然较低,其他农业类别占比有待提高;第二产业中,仍然是以汽车零部件等加工制造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所在比重亟须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但仍需加快发展,努力使包括金融业等在内的更多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武汉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
(2)国有制企业占比大
长期以来,武汉市工业“一公独大”,民营企业发展很不足。如图1~图3所示,2014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武汉市民营企业1908家,资产总额3514.5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093.72亿元,实现利润179.63亿元;而国有控股企业235家,资产总额6855.4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402.52亿元,实现利润238.29亿元。根据以上数据可知,武汉市工业经济发展仍然靠国有制企业推动,且这种情况至今仍未有任何改观的趋势,民营企业无论是涉及经济领域的广度还是深度都远不及国有制企业(表3)。自然民营企业的创新、灵活、高效等特点无法转变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优势。
表3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关数据统计表 亿元
二、武汉市展览业基本概况
1.发展历程
武汉市的展览业发展历史比较早,本文仅以新中国成立为时间点。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武汉市的展览业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1949~1978年,这一阶段的标志为1956年武汉中苏友好宫(后更名为武汉展览馆)的建立;第二阶段是1978~2001年,以我国改革开放为标志,但是武汉市在这段时间相对较沉寂,1995年因城市发展的需要,武汉展览馆被迫拆除,此后几年,武汉市的展览业直线下坠,与其他全国主要城市相比,展览业发展明显落后;第三阶段是2001~2012年,以武汉市国际会展中心的正式运营为标志,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承担起了武汉举办大型展览会的功能(桑玉停、钟坚,2014)。第四阶段是2012年~至今,以武汉国际博览中心落成作为开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展览业高速发展,武汉市也不例外,原有的三大展览中心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新建成的国博室内展出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总面积达46万平方米,已跻身中国已建成的展览馆前五名,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肩负起重振武汉市展览业的重任。
表4 武汉市展览业发展相关政策表
2.展览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武汉市政府为了大力促进展览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表4所示。这些政策的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以及条例的颁布等都可以体现出政府对于大力促进武汉市展览业快速发展的决心。
3.管理结构
武汉市会展业的管理结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行政性质的武汉市会展办,主要负责拟订全市会展业发展规划及协调全市会展业资源的利用和发展等;另外一个是会展行业协会,其职责主要为组织展览会顺利举办并提供相关服务和协调作用等。两者职能的行使共同促进武汉市展览业蓬勃发展。
4.展览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市现拥有专业展览企业30多家,展览企业的规模均比较小。并且就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上市企业,仅尚格会展于2015年12月21日正式向创业板递交IPO申请(中国会展2016)。近几年武汉市举办的较大型的展览会如糖酒会等,一般由外地展览企业或中外合资展览企业承办。另外,仅湖北好博塔苏斯展览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以组展商的身份于2015年通过了全球展览业协会(UFI)认证(资料来源:UFI官方网站,http://www.ufi.org/)。所以,展览企业数量较少、企业规模小是现阶段武汉市展览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5.展览场馆
展馆展能是衡量一个城市展览实力的重要指标,一般一线城市都有众多展览馆和特大型展览中心,以满足各种层次展览会的需求。武汉市现有的展览场馆数量为5个,但是由于部分场馆展能有限,所以一般展览会通常是在武汉市新城国际博览中心、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及武汉客厅等三大场馆举办。武汉市目前的室内展能面积的总和达242400平方米,基本能满足武汉市现有的展览需求,但是展览馆的数量、规模与武汉市的现有经济地位仍然不相匹配(张敏2013)。
6.武汉市展览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1)展览规模化程度不高
以2015年为例,武汉全市共举办展览336场,展出面积达3万平方米以上的有21场,其中,展出面积在3万~5万平方米之间的有9场,5万~10万平方米之间的有5场,10万平方米以上的特大型展览只有7场。90%的展会低于3万平方米,整体质量较低。同时在所举办的展会中,全国知名展会屈指可数,仅机博会、农博会、光博会等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与成都糖酒会、广州广交会、北京车展等展会知名度还有不少差距。
(2)展览配套设施不足
2013年秋季“武汉第89界全国糖酒会”在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彼时整个国博中心仅一个展馆,其他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还在加速的建设中,导致很多参展商不得不在汉口、武昌这边住宿。展会期间,武汉市的交通基本陷入瘫痪,尤其是汉阳地区,这些都影响了展商对于此次展会的评价。即使在现在,国博中心的相关配套设施仍在大力建设中,地铁交通等也在快速兴建。与其他成熟的展览中心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3)展览行业不规范
武汉展览行业不规范突出表现在“主体不明、重复办展”。每年,武汉市承接数百次展览会,这些组展商规模、实力等都有很大差别,每年重复办展的情况时有发生。通过对某展览公司内部员工的访问,得知重复办展的情况主要发生在消费展,如家装建材这块。会展主办方在会展立项方面缺乏严肃的市场调研和论证,使得展会主题不明,招商随意性较大。
三、城市产业结构与展览业的关联及影响
1.城市产业结构与展览业发展的关联分析
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展览业又是产业进一步细分的行业,所以两者之间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根据经济学的供求平衡理论,可知产业的发展是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共同决定的。展览业的供给通常受展馆展能、从业人员素质、展览企业自身规模、实力等方面的影响。由于展览业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也是十分众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程度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所谓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强调平衡,追求各产业保持稳定、相对均衡式的发展;而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结构从较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转换的动态发展过程,也是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的过程,其需要打破平衡,追求以若干增长较快的主导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的高度化(简新华、杨艳玲,2010)。一个合理化和高度化的产业结构不但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增加对展览业需求的可能性,还能优化资源配置等。对于展览业而言,调整供给相对容易,那么需求状况就成为展览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唐熹,2006)。
我们知道,在工业社会初期,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高度化不够,展览业的供给和需求都不高,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自身产业结构的演进,展览业的需求和供给经过不断的博弈之后,最终保持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水平,展览业也实现了供求平衡(唐熹,2006)。
2.城市产业结构对于展览业的影响分析
(1)产业所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理论最早用来形容人的生命过程,现在被各行各业所广泛应用,无论是有机体还是无机体都有其生命周期,只是时间长短不一。城市各产业的发展也是如此,一个产业(主要指工业)一般会经历兴起—成长—成熟—衰落这四个阶段。在产业兴起早期,由于市场知名度较低,整个消费群体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整个产业发展十分缓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广告宣传,如果此时整个社会对于该产业或产品慢慢熟知和接受,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则会越来越多,证明这个产业已经存活下来并且正在快速发展,市场的竞争开始逐渐变得激烈起来。接下来,企业就需要拓宽营销渠道,使消费者能更加便捷的买到产品,同时也需要提高品牌知名度。而展览的出现正好为二者搭建了一个临时的交易平台。一方面,展览会本身就是企业营销的渠道之一;另一方面,展览又是企业寻找代理商、进一步拓展营销渠道的重要方式;同时,对于专业的大型展览会而言,展览会也是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最佳方式。对于想扩大自身规模、占有更大市场份额的企业来说,参与展会是最好的途径,而此时关于该产业的展览数量和规模也将直线上升。而当一个行业由成长发展到成熟,并接近饱和状态的时候,产业将会慢慢进入衰退期。由于产品利润降低,行业规模慢慢缩小,将很难再举办大型展会。
(2)产业集聚程度
我们知道一个城市除了拥有商业区、住宅区外,还有工业区或工业园。很多城市的政府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纷纷建立某某产业园或工业园。希望能吸引更多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或者从事相近服务的公司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如珠三角地区的轻工业制造、义乌的小商品批发等均形成了规模效益。通常情况下,一个展览会要么在生产地举办,要么在消费地举办。当一个城市的某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则会形成集聚效益,会提高在该地举办展览会的可能性。如果城市集聚的产业形成一定的垄断性或者有部分企业在行业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将会十分有利于城市展览业的发展。
(3)产业结构的内外向性
产业结构的内外向性是指一个城市的相关产业的开放性程度,如果一个城市的产业属于本地区自给自足的状态,那么企业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外面的产品也进不来,这样不存在举办展览会的可能性(唐熹2006)。如果一个城市的产业外向性不够,也不可能吸引足够多的周围地区的企业进入参展。只有当一个城市主要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时,随着本地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变大,本地举办展览会的可能性才变大。香港、新加坡、台湾地区等均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既有利于本地企业产品走出去,也有利于吸引外面的企业、产品进入。在频繁的交流、贸易往来中为举办展览会提供了很好的可能性。
(4)产业的产品特性
通常来讲,如果该城市的产业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如鄂尔多斯的煤炭,那么该市举办展览会的话,首先便是工业展。如果该市主要以生产最终消费品为主,而不是中间的零部件等,则有利于举办消费展。正如我们所熟知的电子产品消费展,观众需要的是最终的成品,而不是还在加工厂里正在进行组装的零部件。所以产业的产品特性也会对城市展览业的发展路径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3.展览业对于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1)展览业有利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在我国2002年版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与代码》(GB/T4754—2002)中,在“商务服务业”里新增了“会议和展览业”,所以展览业本身就属于第三产业。很多城市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时,都提到了将会展业打造成为城市支柱产业,说明会展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当会展业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支柱性产业时,说明城市很有可能变成了由第三产业占主导的发展阶段。会展业的发展则有利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及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
(2)展览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据相关统计,展览业对经济的贡献作用是1∶9,也就是说投入1元,能产生9元的回报。但是展览本身并不创造价值,而展览推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如运输物流、酒店服务、广告搭建等等。有些大型的展览会,甚至可以带动城市各行各业的发展,如上海世博会等。
(3)展览业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展览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如展馆、酒店餐饮等。通常情况下,国际知名的展会城市,展馆的使用率、城市酒店的入住率均比较高。但是在我国,仅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城市的展览业发展较好,所以这几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展馆的使用率等与其他城市相比均较高,说明城市资源得到了合理的使用配置,避免大量的浪费现象发生。
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城市产业结构与展览业存在辩证影响的关系,产业结构的不同特点、不同的阶段都会对展览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同样,展览业的发展情况也会反作用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转型。
四、武汉市城市产业结构对展览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1.武汉市2011~2015年经济及产业发展状况
为了方便研究城市产业结构对展览业的影响,本文特选取武汉市“十二五”期间的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相关数据作为衡量经济及产业发展状况的依据,并进一步从第二、第三产业内部分析各主要行业的发展情况。
从表5和图3中可以看出,三次产业增加值每年都有小幅增长,且生产总值也已突破万亿元大关,说明整个“十二五”期间,武汉市的经济处于平稳上升的发展态势。接着分析三次产业的构成,我们可以看出,从2011年至2015年,三次产业的比例均比较稳定,大致的比例为4∶48∶48。且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则成上升趋势,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武汉城市产业结构正在稳步、快速、有序的调整。
表5 武汉市2011~2015年三次产业在增加值及构成比例
图3 201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看,据武汉2014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数据的显示,5个行业产值超千亿元,分别是汽车及零部件2346.15亿元,电子信息1713.03亿元,装备制造1676.49亿元,食品烟草1351.32亿元,能源及环保1004.99亿元。说明虽然武汉市经济现在由第三产业占主导,但是经济实际仍由第二产业推动。
从第三产业内部看,如表6所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已从2011年的355.18亿元上升至了2015年的455.28亿元;批发和零售业产值则从2011年的686.22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994.05亿元;住宿和餐饮业产值从2011年的214.15上升至2015年的349.13亿元;金融业产值则是从2011年的386.82亿元上升至了2015年的837.49亿元;房地产业也从2011年的342.26亿元上升至了2015年的641.47亿元,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表6 部分第三产业2011年和2015年产值及变化
图4 “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增加值
接下来我们看看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在这五年间的产业增加值情况,如图4所示,武汉市“十二五”期间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呈平稳上升的趋势,与产业发展情况基本吻合。
综上所述,从以上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武汉市的经济状况发展良好,无论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二、第三产业均实现了稳定的增长,而产业结构也逐步发展成“三二一”的态势,在第二产业内部则形成了一批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支柱型产业。
2.武汉市2011~2015年展览业发展状况
武汉市在“十二五”期间,全市共举办展览会1163场,实际展出总面积达1025.25万平方米,平均单个展览会面积约0.88万平方米。
如图5所示,武汉市的展览数数量和展览面积在“十二五”期间呈“V”字形,尤其是展览数量十分明显,对于展览数量在2011年和2012年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分析当时的经济环境,并未找到确切原因。由于本文相关数据均来源于国家商务部下属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统计数据或者武汉市统计年鉴等,故以上述数据真实可信作为下面分析的基础。但是经过相关资料查阅,推测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统计口径差异。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从2012年开始对全国展会情况进行数据统计,由于武汉市行业协会并未加入,故会展经济研究会在统计数据时可能前后标准尺度不一。
第二,武汉市展览业转型。如果上述数据并未出现统计口径上的差异,那么从整个“十二五”期间来看,说明武汉市的展览业不再仅仅只是追求数量,而是追求质量与展览规模。经过计算可得出,武汉市2011年的平均单个展览面积仅0.4万平方米,说明武汉市展览数量虽然多,但是规模化程度不高。其他年份的平均单个展览会展出面积均接近1万平方米或超过1万平方米(表7)。虽然从表7中我们可能认为两者的相关性不大,但是根据之前个别学者的研究得知某些年份或者个别城市的GDP,三次产业结构与展览数量、展览面积可能相关性不强,但是如果时间序列较长,两者的相关性也会略有上升。本文为了尽量追求数据统计口径一致,故只选取了“十二五”期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表8),由于时间序列较短,统计分析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表7 武汉市2011~2015年展览数量及面积
图5 武汉市2011~2015年展览数量及面积
表8 武汉市“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与展览数据
3.产业结构与武汉市展览业发展耦合度分析
以下是“十二五”期间武汉市相关产业与展览数量的统计。
利用Person相关系数,得出各产业、各行业增加值与展览数量的相关系数,由于第一产业与展览业相关性不大,故未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并经过汇总,如表9所示,我们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与展览数量并不相关,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造成不相关的原因主要是2011年展览会数量高达352场,之前我们分析过可能存在的相关原因。这样的不相关可能恰好说明了武汉市在过去的发展中,只注重GDP的增长,而忽略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使得武汉市产业呈现表面上的“百花齐放”的特征,而实际上仍然由传统的少数产业支撑的武汉市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并未实现协调、均衡发展,352场展览会里面有多少展览会是第一次举办,每场展览会展商数量有多少个,暂时无法得知。但是平均单展览会仅0.4万平方米的面积,即使数量再多,也无法表现出产业结构与展览数量的正确的关系。在我国,通常地区经济发展会先追求数量,然后再追求质量。武汉市的展览业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状况似乎也印证了这个道理。先追求数量,然后到了2012年后,政府、市场都开始回归理性。
表9 武汉市2011~2015年展览数量与各产业的相关系数
图6 2012年、2011年各城市展览数量对比(1)
图7 2012年、2011年各城市展览数量对比(2)
通过分析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发布的相关数据统计,如图6、图7,我们发现,有一小部分城市2011年展览数量明显比2012年高出至少50场或者2011年的展览数量甚至高于2015年展览数量,例如:南京2011年展览数量364场,2012年为226场,福州2011年为222场,2012年仅36场,还有南宁、苏州等少数几个城市存在上述现象。可以说经过展览业几年的发展,同时国外大型会展企业的进入,国内展览业也经过了一次重新洗牌,现在的展览公司对于展览项目的确定与投入更加谨慎,尤其是中小型展览企业。
鉴于此,笔者剔除了2011年的数据后,再次利用Person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如表10所示,我们不难发现除了能源及环保产业外,其他的相关系数均接近0.9或者部分甚至接近1.0,但是这也并非能正确地反映两者的关系,因为展览业包括展览会数量和展览面积。因此又对展览面积与各行业的相关性做了分析,如表11所示,我们可以看出,除了能源及环保产业外,其他的都显示出了极强的相关性。能源及环保产业的未相关性主要是因为产业发展对于展览会的举办的推动作用才刚显现,通过资料梳理,发现在“十二五”期间,武汉市从2014年才开始举办环保产业展览会,同样,展览会的举办对于产业的促进作用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呈现,加上“十二五”期间武汉市能源及环保业发展的起伏波动较大,最终致使两者的相关性不强。第三产业的相关性要略低于第二产业的相关性,这与之前全国主要城市与展览数量、面积的相关性中有出入,主要原因是武汉市的经济由第二产业带动,武汉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享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武汉较知名的展览中,也主要是汽车展、机博会、光博会等工业展,而这些展览会也是湖北省政府或武汉市政府重点扶持的展览会。其中机博会更是商务部全国100个重点扶持的展览会之一。这些都说明了武汉市经济仍是由第二产业推动。
表10 武汉市2012~2015年展览数量与各产业的相关系数
表11 武汉市2011~2015年展览面积与各产业的相关性系数
通过分析国外一线展览城市,如德国汉诺威、法兰克福,意大利的米兰、法国巴黎、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发现一线展览会城市的展览会数量并不多,但是单个展会的面积大,例如在世界百强展商拥有量(2010)城市排名中,法兰克福入选10个展会,展出面积达220.46万平方米,排名第二的汉诺威入选展会10个,展出面积209.27万平方米,亚洲区唯一上榜的城市上海,在名单中排名第九,入选展会5个,展览面积79.6万平方米。再从展均面积而言,排名第一的是米兰,展均面积达23.0万平方米,上海展均面积仅15.9万平方米(张敏,2013)。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展览业的发展更看重展出的规模,而非展览会数量,以武汉2011年展览会为例,全市2011年352场展览会总展出面积仅140万平方米,比2010年法兰克福10个展览的总展出面积还少80万平方米。
接着,运用灰色关联法分别分析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烟草、能源及环保和金融业与展览数量及展览面积的关联度。由于时间序列数据的有限性,利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有一定的误差,因此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定义各年展览数量与展览面积为参考数列,分别为X0与X00(为方便制作图表,在实际分析中两者单独分析);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烟草、能源及环保和金融业分别为比较数列。原始数据及计算过程如下:
(1)将各行数据分别除以各自的平均值
表12 数据初始化处理
(2)将X1至X6分别去减X0,并取绝对值(表13)
表13 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之差的绝对值
(3)从表11中找出最大值Max和最小值Min,取分辨率系数p=0.5,计算关联系数e。公式为e=(Min+pMax)/(|Xi-X0|+pMax),i=1,2,3,4,5,6。
表14 X1至X6与X0的关联系数
(4)计算表13中各行的平均值,得到X1至X6与X0的关联度分别为0.696757127、0.637254025、0.66664816、0.666981198、0.574410597、0.656138607,如表14,可见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烟草金融业与展览数量的关联度较大,说明同期两者的发展呈明显的相关性。
依据上述同样的运算方法,最后计算出X1-X6与X00的关联度分别为0.768455533、0.728892783、0.752067066、0.718508302、0.642292149、0.737032399,可以看出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金融业与展览面积的关联度较大,说明两者的发展同样呈相关性。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与展览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的产业结构、产业类型相关性也会不一样,城市支柱产与展览业的相关性略微强点。就相关性而言,产业结构与展览面积的相关性会略微高于其与展览数量的相关性。
五、武汉市展览业发展途径选择及建议
1.武汉市展览业发展途径选择
从武汉的展览业发展环境看,武汉GDP在2015年达到10905.60亿元,基本形成3.3∶45.7∶51.0的三大产业比例。第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刚刚突破50%,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武汉市工业体系完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拥有较为完善的交通、金融、通讯等展览业配套服务设施。从展览业自身发展状况看,武汉市展览业目前在全国处于中上等水平,与一线展览城市仍有不少差距,由城市五大支柱产业可知,武汉市经济发展仍然是由工业拉动,与此同时,展览业在服务业内部也并非主要代表,其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金融业占GDP的比重,因此武汉展览业尚不具备成为支柱产业的条件。从目前阶段来看,武汉的展览业应定位为补充服务产业,努力加速变成支柱型产业。
在产业发展与展览业发展的相关性上,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烟草、金融业等与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烟草等都是武汉市现在的支柱型产业,而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则发展迅速,也是武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
2.武汉市展览业发展的建议
对于武汉市展览业的定位途径选择后,给予武汉市展览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依托优势产业,不断创新和培育专业展品牌
所谓会展的专业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题的专业化;二是展馆等基础设施的专业化;三是专业化的服务模式(徐硼,2011)。根据之前对武汉市产业结构的分析可知,此处我们侧重于办展主题的专业化,即区别于消费展的专业展。在查阅国内外一些相关大型展览会后,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型展览会的主题定位于专业展,例如法兰克福书展、德国的机械展等,也有如广交会等特大规模的综合性消费展,但是绝大多数展会的数量以及整体规模程度均不及专业展。从目前会展行业的发展趋势看,专业展是未来展览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因为事实上对于行业的每次的市场细分、定位选择其实都是希望从一个更细的领域去寻找办展的可能性。在对2016年武汉市拟办展览类别进行筛选后,发现武汉市展览类别众多,但消费展较多,专业展优势不明显。武汉市目前的较知名的专业展有“机博会”、“农博会”、“华中车展”、“文创展”等,但是其规模及质量均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应该依托武汉市“光谷”的科技优势、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优势,集中资金、人才、政策等,重点培育如“光博会”、“机博会”“汽车展”等专业性展览项目,着力将其打造成为该领域的知名展会品牌。此外,我们应积极从城市产业结构里面进行细分、寻找新的专业展的主题,不断创新有特色的专业展项目,降低消费展的比例。
(2)努力扩大展会规模
武汉市展览业近几年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是与京沪穗等城市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这从上文的相关数据中可以反映出来。武汉市若想将展览业发展成为城市的支柱型产业的话,除了努力创新和培育专业展外,应尽量扩大单个展会的规模。展览规模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展览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不仅包括展览总面积,还包括展均面积。武汉市2015年共举办展览场次336场,展览总面积307万平方米,均展面积低于1万平方米/场,说明武汉市的展览数量较大,但是规模不大,证明展会的吸引力不够,我们知道若想将展览业发展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仅仅靠几百、甚至上千场地办展数量是不够的,应该在依托优势产业积极举办专业性展会的同时,努力对其扶持培育,将其培养壮大,成为行业里面的佼佼者。
(3)利用互联网,积极举办网上展览会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平台,任何行业都在积极的与互联网接轨,不管是新兴行业还是传统的零售、百货等行业。展览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种,理应积极地拥抱互联网,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我们知道传统的展览会是在特定时间内,众多厂商聚集于特定场地展示产品,并与观众进行交易的活动。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传统的这一交易模式可以搬到网上,各参展商利用组展商的公共交易平台展示产品,而部分专业观众则在平台上寻找相关感兴趣的物品,并与组展商进行洽谈,这类似与我们熟知的淘宝网的模式。当然由于对于互联网的虚拟性的怀疑,所以直接实现交易仍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在传统展会正式开展前一段时间举办网上展览会,仅供买卖双方提前接洽交流,这样无论是观众和参展商都会对于展览会的情况有一个提前的判断,可以节省相当大一部分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等。所以武汉应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积极促进展览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争取努力将展览业转变成武汉市的支柱产业。
六、结论
会展活动的迅速发展以及该行业相关的经济利益推动了会展研究的需要(Ladkin,2002)。研究对于会展的利益相关者获得一个可以用来鼓励行业发展的知识本体是很重要的。加上会展业涉及许多行业,如会议供应商、酒店、航空公司、旅游公司、餐饮服务行业、专业会议机构等,所以有关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从行业角度来看,缺乏足够的研究将会阻碍行业的长远发展,从而影响会展举办地的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本文在尽可能地收集更翔实的数据的情况下,首先,利用相关分析,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展览业的相关性,主要通过分析产业结构与展览数量或者展览面积是否存在相关性,只要其中一项满足即可,然后运用产业结构理论等相关知识,分析产业结构影响展览业的方式,最后以武汉市“十二五”期间经济及展览业数据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武汉市展览业发展途径的定位选择。具体结论如下:第一,城市产业结构与展览业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根据相关分析理论,本文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并且得知第三产业对于展览业的影响程度略大于第二产业对于展览业的影响程度,这可能与展览业本身属于第三产业有关。第二,城市产业结构与展览面积的相关性略强于其与展览数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十二五”期间武汉市的展览数量为例,2011年的展览数量高于2015展览数量,但是“十二五”期间武汉市的产业结构是逐渐趋于优化的,与此同时,展览面积基本呈逐年递增态势,通过分析发现,城市产业结构与展览数量的相关性并不是十分显著,与其他学者的分析有所出入,而产业结构与展览面积的相关性较强。第三,武汉市展览业主要受第二产业影响较大。
在上述结论中,通过表5得知第三产业对于展览业的影响略高于第二产业,但是在武汉,我们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发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第二产业与展览业的相关性最强,与目前武汉市支柱产业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的实际情况相符。
然而,由于数据可得性等原因,本文存在一些局限性。譬如,由于缺乏更翔实的数据,对于产业结构与展览业的相关性,影响程度大小等不能通过多元的视角分析。此外,对于数据的收集可能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及选取的时间段不长等情况,也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影响。
[1]薛晓萌.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竞争力研究[D].沈阳:沈阳理工大学,2014.
[2]ASWIN SANGPIKUL&SEONGSEOP(SAMUEL)KIM. An Overview and Identi cation of Barriers Affecting the Meeting and Convention Industry in Thailand[J].Journal of Convention&Event Tourism,2009(10):185-210.
[3]胡玉婷.长三角城市展览业时空格局及其与城市产业结构关联分析——以2008~2012年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4]张敏.中外会展业动态评估年度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Jim Blythe,Exhibitor commitment&the evaluation of exhibition activ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1999(18):73-88.
[6]桂嘉越.展览业与广东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广州:广东外国语大学,2009.
[7]唐熹.城市产业结构对会展业发展途径的影响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6.
[8]方玉梅.大连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会展业的对策思考[J].经济师,2005(8):267-268.
[9]桑玉停,钟坚.基于SWOT分析的武汉会展业的发展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4(8):150-151.
[10]中国信息协会.春江水暖[J].中国会展,2016(5):17.
[11]武汉市统计局.武汉市2015年暨“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武汉:2015.
[12]马克思.资本论(下)[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13]简新华,杨艳琳.产业经济学(第2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4]樊奔,石兰英,甘森.后工业化城市的特点与矛盾——专访四川的大学教授谢元鲁[J].西部广播电视,2010(1):168-169.
[15]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13年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OL/R].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http://www. mofcom.gov.cn/.
[16]《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与代码》(GB/T4754—2002)[OL].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责任编辑:罗蕾)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Wuhan City
YU Yu-fan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13)
Correlation analysis refers to the analysis of two or more variables,so as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exhibition industry,and then analyz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In order to answer these two questions,by collecting the data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xhibition industry in Wuhan City during the"12th Five-Year"period,the paper uses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to make an empirical analysis,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exhibition industry in Wuhan have obvious relevance,and there is stronge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cond industry and the exhibition industry.What′s more,in the second industry,motor vehicles and parts,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tc.have more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exhibition industry,at the same time,through further analysis,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xhibition area of Wuhan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exhibition quantity.
industrial structure;exhibition industry;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F29;F127.63
:A
:2096-4315(2017)01-0135-14
2017-03-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362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562002)。
俞钰凡(1978—),女,湖北咸宁人,博士,武汉轻工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消费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