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开酿”米香白酒福建布局首家“新业态” 拟上市公司
2017-09-26报社
资本“开酿”米香白酒福建布局首家“新业态” 拟上市公司
11月20日,福建省规模最大的米香型白酒生产企业福建金丰酿酒有限公司在龙岩市永定区宣布:该公司明年启动上市计划,新成立的福建金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丰投资)将作为上市主体,陆续装入白酒企业资产和旅游资产“共融营销”。
“米香型白酒在中国白酒四大香型中,基本局限于广西、广东和福建,是市场份额最小的香型。”中国酒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琦说,但米香型白酒因其原料是大米,全国各地随时可见,从而成为连接一二三产业最紧密的香型白酒。他表示,和文化、旅游结合,米香白酒完全可以走得更远。
资本看好米香白酒
“很多人甚至以为福建没有白酒生产企业。”11月20日,福建省酒业协会秘书长朱榕光对记者说,福建白酒企业以米香型白酒生产为主,兼顾浓香型白酒。因米香型白酒市场售价较低,福建的白酒企业年产值均在过1亿后止步不前,税收上千万元的已为数不多。长期以来,在较小的规模体量面前,企业发展缓慢。
事实上,十余年来,米香型白酒的投资机会已经先后被不少企业看到。继华泽集团、劲牌公司先后投资广西境内的米香白酒企业后,从事通讯电子行业的福建永定人李荣柱于2013年投资入股永定县金丰酿酒公司,并于2014年将该公司更名为福建金丰酿酒有限公司。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国营永定县酒厂于2001年改制后,2013年引入战略投资者,在此基础上成立的福建金丰酿酒有限公司把上市作为三大目标之一,以弥补福建省无一家酒类上市公司的空白。这也是在白酒四大基础香型企业中,米香型白酒生产企业第一次明确提出上市目标。
今年11月,作为金丰酿酒的关联企业和家族企业,金丰投资成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工商资料获悉,该公司成立于11月3日,注册资本1亿元,5位自然人股东中,李溉勋和文光会分别是李荣柱之子和金丰酿酒董事总经理。尽管李荣柱并不直接持有金丰投资的股份,但其任该公司董事长,李溉勋出任总经理,其毕业于韩国庆熙大学经营学硕士,拥有银行资产管理、风投资本运营经历。
李溉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金丰投资拟成为福建省第一家工业旅游一体化的酒类上市公司,随后将把金丰酿酒、中国客家酒村等资产装入其中。
据了解,金丰投资的上市计划从2017年启动,拟在5年后申请IPO,目前团队和股权结构已经确定。按该公司规划, 5年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净利润达5000万元以上。而去年,金丰酿酒的年销售收入不足亿元。
朱榕光认为,从中国酒业协会公布的1-8月数据来看,白酒板块自2012年开始深度调整到触底,名酒企业业绩慢慢回升,现在的增长基本上是名酒拉动,包括地方名酒。白酒作为特殊消费品,目前产值增长高于其他行业,一旦得到市场认可,产值年年翻番是有可能的。
对接国际化
“米香型白酒地位下滑,首先要找回从业者的自信。” 金丰酿酒总经理文光会表示,既然作为四大基础香型,肯定和地域、纬度、工艺、口感、消费等多重因素分不开。他表示,客家人历史上5次迁徙,在梅州、惠州、龙岩等地聚居后,将白酒的蒸馏技术带来。作为从业者,应该复兴香型,找回米香型白酒的优势和魅力,但遗憾的是有的企业却没有坚守。
据了解,在广西米香白酒大本营,有企业把大量酿造的米香白酒仅作为基酒输出,提供给其他香型的酒厂;还有的企业以酱香为主体,兼香和浓香为侧翼,仅仅把米香为尾翼。
面对米香型白酒地位的衰落,文光会认为,白酒行业调整到今天,随着消费升级,口味的多元和个性化需求,小曲清香型白酒和米香型白酒将会是未来崛起的两大板块。
在他看来,这源于两大机会。一是中国白酒低度化是一种趋势,如何让不饮酒的新生代去饮酒,米香白酒是很好的尝试;二是中国白酒要走出去,对接国际化的口感,米香白酒更具有天然优势。
他坦承,米香白酒要符合白酒低度化的趋势,只能靠创新。11月20日,金丰酿酒和天津科技大学签约,依托技术力量,加大产品开发。文光会认为,酒体缺乏创新是米香白酒掉队的重要原因。目前,金丰酿酒采用新技术开发的30度白酒更突出舒适度。
“国际化最难的是复符合标准。”文光会说,米香型白酒因低度化和纯净,是最接近国际口味的香型。但因国家和地区的烈酒标准不同,米香白酒要大量出口,在质量内控上还要下功夫。
“要想复兴米香白酒,不是靠一家企业孤军奋战。”王琦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作为中国米香型白酒的代表桂林三花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在技术、标准上和行业内企业进行交流合作。
“永定的白酒企业应该联手宣传,共同打造永定米香白酒之乡。”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副区长刘元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永定区拥有6家白酒生产企业,分别以大米、糯米、高粱为原料。作为永定区“125”产业规划中基础比较好的传统产业,白酒业正在进行升级改造,企业应正通过上市、技改、打造品牌等途径做大做强。他认为,多家企业要携手形成合力,打造区域知名的白酒生产基地,更能为企业品牌背书。
(21世纪经济报)